1、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优秀(4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于我收获有几个: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
2、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四、蛤蟆、老灌、河鼠、霰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
3、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沉默冰冷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
4、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我好;你不好”中
5、我的施虐者的游戏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我好,你也好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书名那样简单易读,虽然故事的展开是那么的平淡无奇,
6、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给现实中的我们不同的启迪。文中苍鹭是怎样一步步地让蛤蟆自己修复了心理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佛洛依德说过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我,必先要有认识自我的前提。而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现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而且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生长,也牵涉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心理视角是一个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决心要改变。我觉得说得很对,小树苗栽下去了,不对它进行修枝剪叶,说长歪它就歪了。人生的四个坐标,变成人存在的底层架构,自我会不断确认和支持
7、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个词说,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文中提出的这个观念对我的思想是震撼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总是老样子,无法改变?这是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好,想得到家长或者上司的表扬和认可,这样的正循环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认真做好事情),从而确保预言成真。但是得到认可之后换来的回报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处可以引申阅读艾瑞克。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人生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用错了地方。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个“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NIGYYSOB、“你为什么总是让
8、我失望”等游戏,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的最极端行为是谋杀!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证实了这一点要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处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这个坐标有多少在当前教育压力下和父母错误教育下的孩子是处于这个坐标的呢?由此推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去呢?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儿童的自我状态里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人状态这么重要,但只能通过鼓励才能让别人进入
9、成人状态,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为什么说成人状态很重要,因为父母和儿童状态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绪的发生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脑的条件反射,就像在演戏一样,是处在父母和儿童状态的自我选择了当时的情绪。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在理性的状态,在我看来,理性状态就是成人状态,不知道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文中也说了,只有你为自己负责,才能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才有力量来改变处境。苍鹭扮演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做到共情,通过提出问题,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来引导对方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同时也能
10、让对方释放自我和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对方从反思中学习和领悟。我觉得这是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引好正确的路。蛤蟆先生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过反思: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当下,听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爱自己。在第十四章结尾的时候蛤蟆面对苍鹭的提问,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他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第十五章又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
11、候讲解了心理学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过对苍鹭的愤怒宣告了对自己拥有主权,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过程,结局是完美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初遇:童话外壳下的心理启示前两周下载了微信读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看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以往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与心理咨询师苍鹭进行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里,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学会了分析自己的情绪,找回了自我。蛤蟆本来以为自己不开心只是一个简单的情绪问题,但通过苍鹭的引导,从情绪的根源去分析,蛤蟆知道了自己的不开心的来历与原因,也找到解决方法,解开了心结。刚刚看完这本书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只把
12、这本书当成一本像童话一样的心理书籍。但我慢慢回味,我发现在这本书中藏着一些大智慧。转变:从被迫到主动的咨询之旅开始的蛤蟆是迷茫且不耐烦的,去做心理咨询也是被迫并非主动的。他做心理咨询纯粹是为了让朋友高兴。但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参加心理咨询逐渐变得主动。蛤蟆跟苍鹭说自己总是忍不住去讨好他人,他不会愤怒。在咨询中苍鹭提出了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也是这三个状态让蛤蟆先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情绪是否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觉得三个状态可以分析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儿童状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状态”一种是“适应性儿童状态。”自然型儿童状态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而适应性儿童状态
13、则是儿童为了迎合家长等权力人物而产生的状态,书中的蛤蟆拥有一个严格的父亲,所以为了迎合父亲不让父亲生气蛤蟆便会迎合父母导致没有自己的想法。而父母状态则是一个人在面对弱者时,会控制他的一切,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就像蛤蟆的父亲一样。而成人状态,则是指一个人拥有了自我的想法,能用理性独立的方式去思考,行动,客观的看待事物。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逐渐往成人状态去成长。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责在这本书中,不止蛤蟆在学习,作为读者的我也在学习。阅读后我反思,我发现人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责。书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
14、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方向,所有人都告诉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时候听到这句话时我还会觉得有点甩锅的意思。但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对自己负责,就意味着你有权改变自己改变环境。为自己负责的终极意义,在于将人生从“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创造”。这也意味着你逐渐走向“成人状态”。分析:以“观察者”身份客观看待当遇到麻烦时,我们不要抱怨,学着去分析这件事情,可以给自己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客观分析。在书中蛤蟆一直不敢回忆过去的不愉快,他会后悔以及不断批评自己怎么当时会这么做。但如果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去回忆分析,你就能找到事情之间的联系,
15、反思并学习和领悟。比如说在之前的演讲比赛决赛上我的PPt不能播放,讲得也磕磕绊绊的,我有点不愿意回忆,但当我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回忆,我发现在演讲比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输出我的观点,展现自己让我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感悟:做真实的自己,不被他人左右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所有能伤害你的都是被你所允许的”是啊,只要我们不在乎他人怎么看我,我就是一个所向披靡,拥有坚固铠甲的人。每当我担心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不喜欢我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这句话。当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时我也能做更加真实的自己。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不然你其实就是在帮助别人欺负自己。其实我觉得这也像一场游戏,如
16、果我破防在乎了别人随口的一句话,那么这场游戏我可能就输了。心理方面的外文书籍其实有时候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慢慢阅读下来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场始于心理咨询室的对话早已超越疾病治疗的范畴。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既打开了蛤蟆先生尘封的心门,也为我们照见了内心深处未被驯服的光芒。或许真正的治愈不在于消灭所有负面情绪,而是学会与各种状态的自我对话,在持续的自省与重构中,将人生谱写成主动选择的诗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
17、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灌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遒里遛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一次又一次,
18、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
19、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
20、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灌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
21、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