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7211250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2.人类价值观理论 3.团体过程理论,第一节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每一个人(性格)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 美国人类学家克洛孔,心理学家莫瑞自然社会与文化人格,人类行为发展理论的划分,1.个人行为发展理论 从心理学观点出发,研究人类行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相关性。 2.团体生活发展理论 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研究和探讨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

2、析学派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1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以后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团体工作的实施必须重视追溯成员早期生活的状况,以明确其问题所在。,2人类在其一生中,具有持续不断的生长和改变的能力; 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团体工作才具有可能性,才能透过团体经验,促进个人潜能的

3、挖掘和身心的发展。,3人类的行为除了意识状态以外,有时还存在“前意识”、“潜意识”动机的存在; 大部分人类动机是不可见的、无意识的,这种潜意识的动机有力的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团体工作有时要特别注意成员那些不易察觉的行为动机,重视早期生活的潜意识经验。,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受 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 意就能觉察到的 前意识:需要时,就可以意识到的部分,4人类虽然有潜意识的动机存在,同时也有自我合理发展组织的能力(自我的功能)。 自我功能弱化或失去的时候,通过团体活动能适时协助人们恢复这种自我功能。,(1)本我(id):与生俱来、属于无意识层面,存

4、有本能驱力(性和攻击驱力),无价值观,逻辑和伦理,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快乐原则 反射动作、想象实现 原始思考历程,(2)自我(ego):与真实外在世界接触的部分,有组织、较合理、无价值观,现实取向,做实际、行得通的事。 现实原则 次级思考历程 -同时顾及本我、现实和良心,(3)超我(superego):人格中道德部分,由父母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禁忌的内化。包括两种主要内容: a. 良心 - 使人自觉无价值或罪恶感 b. 自我理想 - 使人有荣誉感和自我价值 道德原则,健康人格:三我间的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维持着相当的平衡状态。 自我能有效合理调控本我和超我(亦即:个体的需求能以合理的方式

5、获得满足)。,5人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相对的境况中,对同一人或同一情况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认为,当人类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于是当并存的动机不能获得同时的满足,而且性质上又呈现彼此互相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或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对两个具有差不多等同吸引力的正价的目的物(即两个有利无害的目标)之间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和趋避冲突(对两个具有差不多等同吸引力的正价的目的物(即两个有利无害的目标)之间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团体工作协助人们在冲突中了解事实,考虑利弊得失,协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6.人类在解决内在动机、需求、欲望、

6、驱力和解除外在关系的困惑时,常会使用防御机构、投射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法。 主要的防卫机制有: (1)合理化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三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三是推诿,此种自卫机制 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2)认同作用: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

7、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 (3)代替作用:升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4)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5)投射作用:是主观的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防卫机制是适应内外动机与关系的方式,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积极的:提高个

8、人自尊;消极的:躲避或减低焦虑。 团体工作要重视这些作用,分析并利用这些作用解决组员的问题,发展其适应的功能。,(二)团体生活发展理论,1人类的需要彼此相关,无法分离,并且这些需要都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人类不仅有“被爱”的需要,而且有“爱他”的能力。 2人类在其行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健全和适当的团体生活,并且这种团体生活应伴随其一生。,健全的团体生活:,1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之间产生相互认同。 2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之间产生温暖的感觉。 3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获得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的自由。 4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自由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

9、与他人的不同。 5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表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分享他人的独特性。 6在团体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成员表现其自身的独立性。,二、人类价值观理论,人类的伦理价值观 正义 责任 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价值观 个人尊严 合作 个人进取心 参与自由 高度个别化,三、团体过程理论,(一)团体过程的动力 1团体能够使组员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2团体能够使组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3团体能够使组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1.面对面的团体,人数较少 2.团体大小不定 3.团体与群体有所不同 4.依构成因素可分为两种:自然团

10、体 外力团体,(二)团体的特质,(三)团体过程分析,1次团体的存在 通过团体活动及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和交往,团体便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人际关系圈,次团体就生成了。 (1)二人组合次团体的互动形式 平等-互惠互动:次团体中两人能力旗鼓相当,可以给予对方同等的需要或弥补对方存在的不足。 追求-被追求互动:次团体的两人一方是追求者,另一方是被追求者。他们的组合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都互有需要。 依赖-支配型:次团体的两人一方依赖另一方,另一方则要支配或控制对方,从而各得其所形成一对。 攻击-被攻击型:次团体中的两人一方攻击另一方,另一方则收对方攻击,攻击和受攻击者在攻击是时候均会感到轻松。,(2)三人组合

11、次团体互动形式 平等互惠互动:次团体中的三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当,他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和谐相处。 亲密-游离互动:次团体的三人中,有两人关系密切,另一人游离。 分离倾向互动:次团体的三人中,有两人分离,另一人对两人分别倾心,倾心者多为和事佬。 矛盾-亲密型互动:次团体的三人中,有两人因同意需要相互矛盾或争斗,而另一人则分别获得这两人的亲密投向。 联盟-排斥互动:一种是两人联盟,另一人被排斥。另一种是一人对另外两个人分别排斥。 (3)四人组合次团体互动形式 两对二人团体形式: 三人团体,一人游离:游离者多为孤独者。 四人互惠形式:因共同的爱好、目的、或想法达成一种统一。,(三)团体过程分析,1

12、次团体的存在 与团体目标相一致的次团体能够提高团体的整体性,加强团体的力量,促进团体的成长。 如果团体内的次团体与团体的发展方向相反,或次团体之间产生矛盾、纷争,可能分化团体成员,造成团体成员之间互动或合作的困难。会影响团体的进程,使团体无法实现其目标,甚至解体。,2.孤独者的存在,被忽视的孤独者 被拒绝的孤独者 (1)内在品质存在问题 (2)与团体所需要的气氛不一致 (3)违反团体的规范 (4)不能与团体的进程同步 (5)替罪羊,3.领导者的存在,团体中的领导者: (1)由机构安排 (2)从团体中产生,4.角色观念,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角色 角色观念,5.团体的归属感或约束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13、系,形成团体的聚合力 合理控制团体,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成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6.新成员,封闭性团体 开放性团体:希望、焦虑、敌对、紧张和恐惧,7.冲突,解决团体冲突的方法: 退却:指工作者使矛盾双方中的一方从矛盾圈中退出。 压制:指团体领袖或次团体对有矛盾的成员施加压力,使有矛盾的成员保持沉默。 多数原则:指多数成员压制少数成员使其服从。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指经过全体成员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解决矛盾。 妥协:指在矛盾双方势均力敌时,协助成员以各自让步的方式解决矛盾。 团体统合:指协助矛盾双方经过团体讨论,共同努力而最终形成统一。,测一测(单选),1.下列不属于二人组合次团体互动

14、形式的是()。 A、平等互惠互动型 B、依赖支配型 C、攻击被攻击型 D、分离倾向互动型,D,测一测(单选),2.人类在遇到自己同时存在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时,会产生两类动机,一类是趋避冲突,另一类是( )。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重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B,测一测(单选),3.人类学家将人类行为发展理论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行为发展理论另一类是( ) A、个人心理发展理论 B、团体心理发展理论 C、团体生活发展理论 D、个体生活发展理论,C,测一测(单选),4.团体依其构成因素可分为自然团体和( ) A、职业团体 B、外力团体 C、非职业团体 D、内力团体,B,测一测(多

15、选),5.团体中个别成员被团体拒绝的主要原因有( ) A、个人内在品质问题 B、与团体所需要的气氛不一致 C、违反团体的规范 D、不能与团体的进程同步 E、替罪羊,ABCDE,测一测,6.简述个人行为发展理论。,参考答案: (1)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以后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2)人类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和改变的过程,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命定论”。 (3)人类的行为除了意识状态以外,有时还存在“前意识”、“潜意识”。 (4)人类有潜意识的动机,同时也有自我合理发展的能力。 (5)人类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相对的境况中。 (6)人类在解决内在动机、需求、欲望、驱力和解除外在关系的困惑时,常会使用防御机构、投射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