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7215759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交流期末作业廖振宇100507003910新闻 1组从中外文化差异看体育跨文化的传播策略在一般意义上,跨文化传播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指涉人类社会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体育交往已经从一种体能技巧的竞技、社会活动或是文化实践,上升至诸如奥运会这样具有跨文化传播特质的宏大文化景观。体育交往通常伴随着人口流动、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与资本流动。作为一种整合的力量,资本流动与信息流动、文化流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效

2、应,与体育交往形成互动,成为彼此发展、相互融合的推进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之下,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空间对体育交往活动的限制,为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50名运动员参加。仅8月8至24日,北京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2万人次。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其他几个奥运协办城市。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其实现的基本保障便是交通通讯手段的便利与安全。同时,为了规避大规模的文化混杂产生“巴别塔”风险,需要相对简明的话语体系在人群中形成即时性的文化认同。体育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诸多运动

3、规则与规范用语简单并且高度符号化,成为不同文化人群交流的世界性语言符号,既能够发挥通用语的沟通作用,又为在不同空间转换中发生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预设了制度性的约束。此外,虽然资本的介入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议,但体育交往中的资本流动作为一种资源型的供给,为体育交往特别是全球性大规模的体育交往提供了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体育赛事与赞助商的关系中得到最好的注脚,正如麦当劳全球品牌副总裁杰克伍德沃德(Jackie Woodward)所说“普通消费者将能通过我们接触到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将有助于提升我们连锁店的地位”。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通常将旅游及体育中的跨文化现象作为一类研究对象,原因是许多研究者都认

4、为二者同属于文化旅居,旅行,旅游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交往主体自身成为了“文化交往使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发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其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但是,文化旅居旅行,旅游毕竟是短期的随机的人际交往方式,它产生的是一种“文化抓痕”的短时记忆效果,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有不可避免的回归过程,旅游者把短暂的在目的地的旅游生活置于身后,重新汇入居住地仍在继续的生活。体育交往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自觉的人类行为,是一种能够接触“真实世界”而非简单“媒介

5、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是文化间基于人际的、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单纯通过媒介间接、外在地获得映像世界的交流和传播。体育交往中的娱乐目的、快乐主题和良好意愿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相互了解制造了接近性的文本,这种自觉交往能够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也是体育交往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互动使用(口头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在跨文化传播中,一个有效的传播至少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传播主体、接收者和经过编码的

6、信息,传播主体和接收者(传播对象)也制约着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运用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和“涵化分析”理论可以对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与要素进行更为深入地分析。“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947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所讲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人就叫做把关人(或守门人)。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决定信息取舍,起着是否传递,如何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体育事业中,所有参与体育事业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把关人”。“涵化分析”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是由美国传播学家G格伯纳等提出的。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

7、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媒介对受众的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这一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涵化分析”理论对于中国体育事业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培养“国际受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 主体策略。在传播主体方面,中国体育要培养合格的“把关人”-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在全球化语境下,中

8、国体育人应该具备一种国际化视野,摒弃单一的视角和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国际统治地位的体育项目并不少,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面临着小球强盛,大球一窍不通的尴尬局面。要能够把体育事业国际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 受众策略。在接收者(传播对象)方面,中国体育事业传播要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培养中国体育的“国际受众”。从传播学的“涵化分析”理论来说,国外体育馆中是通过中国体育所提供的体育精神来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来建构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形象。由于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这就要求中国体育要处理好体育的功

9、能,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让国外观众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体育乃至整个中国产生浓厚兴趣,用体育精神塑造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中国形象”。中国体育要赢得国际受众,还必须注意研究国际受众的心理。中西受众“在媒介的受众观念方面,以及在受众的媒介取舍观方面,双方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中国电影要善于引导和培养体育观众的“中国式审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能使受传者获得美的精神享受。但对传播者来说,还不能满足于此,更应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培养人们对美的感觉能力,陶冶人们的品性,养成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当然,这种引导“培养”的具体策略还是要落实到跨文化传播的“双重编码”上,抓住不同文化“契合点”,既注意审美心理的“熟悉化”,又注意使其“陌生化”。“一个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易于和表现他所属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共鸣,同时由于求奇,求新和渴望了解陌生这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约,也愿意接受他种地域,异族文化形成的艺术作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越是容易走向世界。”实际上,在培养国际受众方面,中国体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体育交往比媒介传播更能渗入到人际交往的微观层面,这不仅仅表现在它扮演过使战火暂时停息、使对立的外交状态缓和等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由、幸福、完美和和平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