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7248176 上传时间:2020-11-1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改;.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主讲人:王海鲜,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成年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来源于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渗透性。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所以深远,是因为孩子对 环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惊人。良好的家庭环境一定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 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 有多少父母在工作和孩子之间做选择时备受煎熬。 全职爸妈(少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做基础,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大多数年轻的

2、父母还都处在为了生计而忙碌的阶段,不可能完全放弃工作而照顾孩子。 所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角色固着” 就是沉溺于某个角色之中,不能及时转化到其他的角色中去。 每个人都身兼多种角色,一个人若不能很好的进行角色转换,势必给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生活带来困扰和矛盾。,一、要学会及时转换角色,避免“角色固着”。,今天你陪孩子了吗? 我们都知道陪伴孩子对于塑造他们的性格和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带孩子成了妈妈们最大的负担,大家遇到了一些困惑:我整天陪着孩子,真的累死了,可孩子好像还不满足一样!到底想要我怎么样?,二、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先来看一项调查:,除

3、去孩子睡觉的时间以外,70%以上的家长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差不多有4个小时。而这四个小时是怎么分配的呢?其中40%的时间家长都是在玩手机或电脑游戏,30%的时间里家长都是在辅导孩子学习,只有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家长在和孩子进行其他沟通交流,而且说的内容还多是“教导”性的!你确定这样是在陪伴孩子?,陪孩子和时间长短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注重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只要看一点就够了:父母和孩子当时的状态是不是都是愉快的、安详的、满足的就可以了!,1、“专门时间”提高陪伴质量 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抽出15分钟到半个小时的专门时间用来陪伴孩子(时间可根据自己的耐心慢慢延长),你甚

4、至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定一个闹钟,但是不管时间长短,这个时间里,你完全是属于孩子的! 不能扫地、不能打电话、不能走神、更加不能刷朋友圈,总之,除了和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的事情。,2、边做家务边陪孩子 总是有很多全职妈妈表示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真的很难不分心的和孩子待在一起,那么是不是就无法享受高质量的陪伴了呢?不是的! 还记得我们刚刚说过的关于“如何评判陪伴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吗?是的!只要你和孩子都高兴就好了。,3、不断学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理解孩子,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 都说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陪孩子也一样,接送孩子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一起出

5、门时在车上的时光等等,只要你有心,把这些零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用心陪伴孩子,一样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感受!,另外,每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高质量陪伴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即便是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的陪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家长们要学会“随时应变”,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本教科书能完全适合你的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就足够了!,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

6、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三、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去一所普通中学调研,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随意圈出来几个学生的名字,说这是这个班里智商最高的几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奇迹就这样产生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罗森塔尔再来到这个学校,那几个被他随意圈出的孩子真的成了班里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

7、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所以,父母要合理地运用积极暗示。,心理规律二: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

8、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

9、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不要过度地照顾孩子,剥夺他成长的机会:不要认为孩子的什么事情都需要你的帮助。相反,给孩子一些空间, 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处理事情,反而能培养他们更强的能力。,有一个美国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兔子家族的故事,兔子妈妈生了20只兔宝宝。家庭成员有兔子爷爷、奶奶,兔子妈妈和20只兔宝宝。兔子妈妈象管理企业一样来管理,如,周一宝宝一和宝宝二扫地,宝宝三和宝宝四做蛋糕定期还岗位轮换,开运动会等等,兔子爷爷、奶奶做裁判。结果,整个家庭非常和谐,美满。这是美国社会从小教给孩子如何把管理理念用于家庭管理,告诉

10、我们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和帮助,不一定由某一个角色来承担。,同时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我们真的需要帮助! 帮助的来源是哪里呢? 1、你的配偶, 2、你周边的朋友以及其它资源,比如保姆等; 3、你家里的老人和其它亲人。,在过去的家族模式中,也有很多的父母也是很忙的,但不同的是,孩子面对的亲密的人,不仅仅是父母两个:一个孩子诞生了,即便父母双双天天下地,孩子们可以和舅舅姨姨叔叔姑姑玩,可以和表弟表妹玩,可以和院子里的其他孩子玩,可以和广阔天空下的小动物玩,他们的选择很多,可以有很多方式舒缓情绪、说心里话,很容易可以找到愿意分享他自我表现的观众,情感的互动机会非常多。 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之外,需要更深层面对的是成长课题,因此,如果我们想兼顾好工作和家庭,一定需要和家庭以及周边环境做好沟通,老人、先生、朋友、邻居,孩子的生活环境,这些都可以和我们共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我们也真的需要他们。因此,孩子的成长,是带着我们学着去面对生活中我们过去可能在回避的问题:我和爸爸妈妈的沟通如何?我和先生的婚姻是不是足够贴心?我和公公婆婆的关系处理得怎样?我有能力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的社区关系和工作关系经营得如何?等等。,我想,这些是在我们学习平衡工作和家庭之外,更深层要面对的成长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