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根据“健康2030”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202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其中医院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0个。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470张,比2015年增加559张,增幅61.36%。2025年执业(助理)医师数559人,相比于2015年增加123人,增幅28.2%。注
2、册护士数753人,比2015年增加204人,增幅37.2%。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3张、2.02人和2.72人。2025年全科医生数累计为为94人,比2015年增加7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39人。2025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119.4万人次,住院人数4.6278万人次。全县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69.64%,其中医院为77.89%,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6.7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25年分别为0、L14%。、2.05%o,比2015年分别降低了16个十万分点、4.0
3、1个千分点、6.11个千分点,实现“一升一零两降”,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区平均水平。有效应对处置各类重大传染病等突发疫情,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面临形势L发展机遇。从历史发展看,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卫生健康在奋进新的百年征程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从变革发展看,新冠肺炎疫情促进公共卫生安全变革,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从区域发展看,十五五期间,我县全
4、力打造县域“东融”门户,为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2.面临挑战。从整体要求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亟待提升;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建设步伐需要加快。从自身发展看,我县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医防融合机制不够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需要改革完善,卫生人才严重匮乏,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仍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制约着我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融合发展融
5、合度有待加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全面推进健康建设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加注重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协调,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健康坚实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L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
6、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整体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疾病谱等因素,制订不同区域、类型、层级资源配置标准。2 .需求导向,平急结合。以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提升配置效率,既立足平时需求,也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3 .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建立医防协同机制,把重大疾病防控在早期阶段。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密切上下联动,着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4 .提质扩能,优质均衡。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
7、局,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重点人群保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5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牢牢把握公立医疗机构的主体主导地位,强化政府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强化资源配置,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有力支撑健康建设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能力,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基本形成预防、治疗、康
8、复、健康促进连续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立与居民卫生健康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序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目标2025年20304目标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00430.0050.290.40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1003
9、每万常住人口急救车数量(辆)0.770.774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75100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或哨点)的比例(%)1001006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床位数(张)0.0360.30.070.37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39.026.027.68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3.977.83.363.84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8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数(张)0.130.420.190.429每千常住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1.330.650.420.6510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0.990.630.7911每千
10、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22.92.493.1012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23.593.433.9913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0.530.540.510.5414每万常住3.394.002.904.00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5医护比1:1.351:1.291:1.391:1.2916床人(卫生人员)比1:1.61:1.601:1.671:1.6017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340.450.440.6418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1001007510019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10010095.951002
11、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4.5左右1.084.5左右21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O6055.566022人均预期寿命(岁)77.878.87980左右23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同比例高三、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成,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
12、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职能的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上级要求,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信息管理、技术支撑及对下级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等工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和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等机构。L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机构设置: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设立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全部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功能定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
13、其中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是核心职能。疾控中心应重点强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技术指导、实验室检验检测、辖区居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等职能。2 .妇幼保健体系机构设置:设置1家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辖区常住人口数、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合理设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定位:妇幼保健机构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加强保健与临床融合,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并负责辖区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县域内妇幼健康业务管理、人群服务和基层指导,参与
14、县域医共体建设。3 .院前急救体系机构设置:设置县120急救中心。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主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乡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约102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30分钟。县急救中心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设1-2个直属站点,直属站点和网络医疗机构共同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急救网络的各医院急诊科属院前急救站。功能定位:县急救中心承担各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工作,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宣传、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转运。4 .采供血体系机构设置:我县没有采供血机构,可根据需要依托区域内综合医院规划设
15、置1个中心血库。区域内至少设置一个固定采血点,其工作人员及业务由市中心血站统一管理。原则上鼓励县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有效献血屋建设。5 .职业病防治体系机构设置:职业病防治体系由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主要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和第三方机构,建立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网络。我县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功能定位:职业病监测评估机构主要承担行政辖区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主要承担辖区
16、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疑似职业病患者筛查等;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本地区职业病诊断工作;职业病救治机构承担辖区职业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日常康复治疗,强化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及多学科联动,研究职业病救治技术。6 .精神卫生体系机构设置:设置1所精神专科医院和1所县级公立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功能定位:精神专科医院和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等任务。精神卫生机构承担区域内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主要
17、承担常见精神疾病诊疗、康复、健康教育、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等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承担康复训练期和收养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和职业技能康复训练、生活照料等任务。7 .卫生监督体系机构设置:贯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总体方案,强化卫生监督机构设置,负责卫生健康执法工作,加强机构人员配置和装备配备。功能定位:卫生监督机构依职责或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等行政执法工作,监督检查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和中医药
18、服务等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8 .健康教育体系机构设置:健康教育体系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等组成。我县设置一个健康促进与教育中心。功能定位: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是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政策研究,以及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规范、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开展健康传播、健康科普、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管理与发布,提供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技术支持、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技术支持,负责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二)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分为政府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
19、医院(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民营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L县办医院机构设置:原则上举办1家县办综合医院、1家县办中医医院。原则上县域户籍人口超过80万的,可适当增加县办医院数量。县级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功能定位: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急诊急救和危重症转诊功能,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任务、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应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9 .其他公立医院支持民政、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举办为特定人群服务为主的医院,作为医疗卫生
20、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支持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其他公立医院的资源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管理。10 民营医院机构设置:由投资主体自行选择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院。功能定位:民营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或儿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作用。机构设置: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或每3
21、10万人社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L康复医疗机构机构设置:按照本县常住人口至少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或者康复医学门诊。支持有条件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在尘肺病患者集中的乡镇设置尘肺病康复站(点)。功能定位:二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接受综合医院转
22、诊的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等应具备为妇女、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2 .其他医疗机构合理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医疗消毒供应、健康体检等机构,与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四、主要卫生资源配置(一)床位资源L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到2030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9.02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6.18张左右。将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到7.8张左右,结合基层床位使
23、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3 .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主要向传染病、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强化床位资源的统筹调度和分类管理。4 .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面积,全面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护比、床医比分别达到1:0.4和1:0.32,床人(卫生人员)比维持在L1.6左右。5 .提高床位使用效率。鼓励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对全院床位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
24、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6 .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管理。按照自治区和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实际优化配置床位资源,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卫生人员)比等指标,合理确定全县医疗卫生床位总量。依据开放床位数与核定床位数不同情况核定床位数量,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医疗资源数量以及薄弱专科精神、康复、护理需求。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不再增加床位。县办医院床位配置规划单位(张)医院名称目前编实际开“十五五”建设工制床位放床位县人民医院495600在建市
25、县人民医E增加床位780张县中医医院00在建新中医院项E张。县妇幼保健院66在建门诊医技住E加床位194张(二)人力资源L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每万常住人口1.75人的比例配备。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一般按每万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立床位数以1.7确定临床人员。急救中心、血站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县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按照L75人/10万人口的比率配置,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不低于岗位总量的80%o7 .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
26、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承担规范化培训I、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9人、注册护士数3.59人,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8 .增加短缺人才供给。加强精神和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30年,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0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全县心理治疗师达4名左右。强化药师队伍建设,加强药师配备使用,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增加全科、重症、感染、急救
27、儿科、产科、老年医学、麻醉、护理、康复、药学、采供血、职业健康、食品安全与营养、出生缺陷防治、托育、信息化等专业人员。(三)设备资源L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前提,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成本为重点,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认共享。充分发挥市医学影像云平台的作用,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有效降低重复检查比例。9 .更新升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根
28、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全区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设备配置,强化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按照每1万人口不少于0.77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四)技术资源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主体责任。动态调整限制类技术目录,完善医疗技
29、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联体内部的合作协同,开展适合于基层的诊疗技术临床研究,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五)信息资源积极配合区、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行业内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快处方信息共享平台与医疗卫生机构、药店的接入进度。积极普及医学影像云平台项目应用,推进医学影像云平台建设向基层延伸。积极配合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升级项目部署,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两卡制”管理模式,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普及电子健康卡的发行与应用
30、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将信息化作为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推动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软硬件支撑体系,强化互联网诊疗技术和能力储备。五、重点任务(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参与为支撑,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和疫情防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或发热哨点)的比例全面达到100%。L建设现代
31、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优化职能设置,强化疾控中心流调溯源、现场处置、检验检测能力,推动疾控中心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积极配合升级疾病防控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配合建设涵盖疾病、精神卫生、健康因素等应用系统的综合监测平台,实现医疗与疾控机构信息系统互通共享。巩固和提升现有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需要可酌情配备移动检测车。2 .健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全县配备50张及以上传染病救治床位。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含中医)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和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专科能力
32、建设,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依托县域综合实力强的医院,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病区。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诊室),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发热诊室(哨点)。3 .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范设置急救(120)指挥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推动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形成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全县救援力量的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到2030年,建成政府主导、覆盖县、镇医疗急
33、救服务体系。县“120”急救电话开通率、智能调度系统配置率达到100%。(二)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力争做到“大病在市县解决、小病在乡村解决”。L推进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推进县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县人民医院石桥分院建设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等级,形成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2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公共服务能力,满足
34、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求。农村地区探索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积极推动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将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升级为二级医院,建设成为县域医疗次中心。3 .促进社会办医协调发展。社会办医院设置实行指导性规划。鼓励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等紧缺服务,规范和引导其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在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以及眼科、口腔、精神、骨科、中医、儿科、医疗美容等专科,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推动高水平、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诊
35、所设置试行备案制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诊所。支持社会办医院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向基层延伸分支机构。(三)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L建设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县中医医院,实现县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有中医馆,15%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成“旗舰中医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4 .构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将中医类医院纳入应急管理与救治体系统筹建设,建立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的制度,推动中医医
36、疗服务与公共服务高效协同。将有条件的中医类医院纳入120急救体系。完善我县在医药储备中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四)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强化防治结合、医防融合,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突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等薄弱领域,加快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L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机构,至少建成1所公办综合性托育园,推动村(社区)建成一批社区普惠托育机构和单位工作场所的托育点。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指导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
37、系建设。到2030年,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左右,0.5万一1.2万人口规模的完整居住社区托育服务设施达标率达60%以上。5 .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产儿科建设。依托产科、儿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建设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到2030年,力争妇幼保健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儿童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利用,积极配合构建市、县两级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实现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0.52名、床位1.88张,每个乡镇卫生院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化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6 .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先支持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等
38、床位资源设置,通过新建、转型等方式,加快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资源扩容。根据实际,通过转型、转建多种形式建设老年医院。加强二级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到2030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康复服务。二级综合性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o增加各类长期护理服务资源供给,鼓励人口流出、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引导部分一、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期护理机构。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改扩建一批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依托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以及具备服务
39、能力的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兜底保障作用,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或“呼救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中心、站),打造品牌连锁服务机构。7 .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县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的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作用,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网络。强化职业病重点行业和高风险病种防治康复等机构建设,实施分类分级救治救助、康复支持,按标准为职业病防治诊疗机构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和床位。8 .健全健康教育体系。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
40、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配置。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健康教育科(室)或指定责任科(室)。9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支持精神专科医院、县办医院精神科建设,推动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门诊,每个乡镇配备至少1名精神康复服务专干。鼓励社会力量开设精神心理门诊。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制。成立公共卫生应急心理救援平台。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30年,全县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2名,精神科注册护士达到26名。10 完善血站服务体系。优化完善中心血库
41、储血点、采血点布局。积极配合市建设联通区域行政管理、血站、医疗机构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精准开展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提高监督执法水平,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L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互联网+”远程教育。持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到2030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50%O11 强化健康科技创新。积极配合推动医学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开展基
42、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对个人健康的实时监测评估、健康教育、及时预警和主动干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合作,构建医研企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建设具有一定影响的“医研企”示范基地。12 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预约诊疗、就诊提醒、移动支付、床旁结算、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服务,实现电子健康卡覆盖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体检、检验检查、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等个人健康信息开放查询和综合应用。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至县级公立医院,并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
43、伸。完善线下服务方式,充分保障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人群就医需求,逐步消除“数字鸿沟”。积极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新技术,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疫苗接种与追溯管理等公共卫生数字化应用,构建公共卫生闭环管理执行链。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安全的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和溯源等能力。13 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按常住人口数量合理配备卫生监督人员。完善基层卫生健康网格化监督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协管力量的配备。承担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机构,经费由财政予以
44、保障。加强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执法取证工具等配备。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强化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巡查监督,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加强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到2030年,实现承担监督执法的机构运用移动终端开展现场执法工作,承担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乡(镇)安装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14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支持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等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探索进一步降低慢性病患者药费负担的有效方式,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规范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
45、合评价工作。六、加强整合协作围绕平急转换、防治结合、上下联动、专科协同、医养结合、多元发展等,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协作机制。(一)强化平急转换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加强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和临床救治培训制度,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建立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建立健全在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
46、生事件时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建立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残疾人、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二)加强防治结合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完善县域上、下转诊标准,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能外呼随访系统、智能化健康教育工具、智能化健康信息采集设备和一定数量的可穿戴设备,提升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在有条件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
47、学健身门诊。推动互联网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鼓励妇幼保健机构以孕产妇、儿童、妇女健康需求为中心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打造防治结合的示范机构。(三)密切上下联动推动二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签约团队提供支持,建立以医联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进以电子健康卡、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信息服务,重塑签约居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基层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促进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工作机制和转诊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优先接诊,并及时向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送诊疗信息,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四)促进专科协同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鼓励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治水平。继续推进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