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朔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清玄的文字朴实,以台湾乡间生活和自然景物为题材,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哲理,并不流于口号和说教。他特别善于用活泼的闽南方言口语,写出闽南人常见的景物和风土人情。初读他的作品,凤凰树、相思树、榕树、寺庙里的晨钟幕鼓、饭碗里的番薯稀粥都让我感觉无比亲切,尽管我不是正宗的闽南人。(甲)当时我还不太理解什么叫作“乡土情怀”,但对他能够如此准确地用文字把握身边的人和事颇有惊艳之感。(乙)从十七岁开始写作起,林清玄共出
2、版了两三百本书,连续十年列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在一篇文章里,他说过,气质以及气质支撑起的生命形态才是一流的化装。一个人心地善良,对生活乐观,自然气质不凡。(丙)林清玄在过世那天早上还在微博上告诉人们“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这句赠言让我想起一段评价:“冲淡谦和、坚毅笃定的宗教气息感染了这位作家。”正如我在1988年写下的,也是林清玄生前最喜欢说的:寺院中的佛鼓之所以无远不届,不在于它被敲击时咚咚作响,而在于它在沉寂中犹能穿山越岭余音不绝。(1) 文段中的画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晨钟暮鼓B . 尽管C . 惊艳D . 化装(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 A . 甲B . 乙C . 丙二、 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9分)2. (6分) (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4、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
5、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
6、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
7、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B . 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C . 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D . 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B . 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 . 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8、D . 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 . 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 . 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D . 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3. (9分) (2016高三上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让
9、地名留住文化记忆主持人:地名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含意?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我们很长时间缺乏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改地名其实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篙单的事情,它的来源、它的延,续发展,它融进了很多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情感,甚至家族的东西在里面。我的家乡是襄阳,我父母是枣阳人,我是在随县出生,我长大2 0年期间都属予襄阳地区,对襄阳的印象很深,同时襄阳行署的所在地是在襄樊市,是个县级市,后来叫地改市,过去叫地区一级的改为地级市,就用到襄樊这个名字。我这次回家乡,家乡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襄樊,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襄阳呢?一个三国演义几十回都写的襄阳,我们看
10、金庸的书,小说里面,杨过、郭靖、黄蓉战襄阳,还有唐诗宋词多少写襄阳,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还有社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的祖父也是襄阳人。一个地名是和两手年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我们有时候说到乡愁,乡愁不是一个虚的东西,乡愁是和你生活的地方的地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省的民政厅的干部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有回来,身体不好不能回,后来让他的儿子回到家乡找他住的地名,但是这全地名没有了,孩子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最后通过民政部档案里的地名找到这个名字,更改了。后来这个老先生写了一封信挺感谢他们,说你们可以发展得
11、很好,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主持人:地名的更改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李辉:首先,我们对这个地名要有一种情感,情感刚才讲了,是个人情感、家族情感和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另外,外面的人要改它的时候,你要对这个地方人表示尊重,对这历史敬畏,因为任何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是有历史形成的。打个比方,前面讲了襄阳,包括那些诗,你们都读唐诗宋词,说这在哪里,襄阳在哪里。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二三千年一个非常有支撑的东西,比如我去年去汉中一个县,就是武侯墓所在的那个县叫勉县,“勉”用的是勉强的“勉”。50年代是叫沔水的“沔”,过去汉水一直叫沔水的,所以诗经时代开始,到诸葛
12、亮时代,包括到30年代、40年代,那个水都是沔水,沔水就是汉江如上游,沔水一直流到汉阳汉口,汇入长江。沔水到了50年代,这个“沔”不太好写,随便改了叫勉强的“勉”,因为我们读沔水就想到诗经,想到诸葛亮。说这个勉强的“勉”也能改,都能改,但是这样改是很草率的。包括湖北还有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几年改名叫仙桃,我们知道,仙桃的来历叫什么,因为有一个镇叫仙桃镇,就改为仙桃市了。沔阳也是很有名的,我们知道,湖北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恢复荆州以后,沔阳一个著名的作家叫池莉,她就是沔阳人,她认为能不能不要把沔阳叫仙桃了,我们恢复沔阳吧。像这些东西都是草率地更改。把历史都没有了,一想到这个
13、名,就想到当年的美食,都没了。主持人:您对于传统地名背后的文化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李辉:每个区域对自身特定的区域性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很丰富,面也很大,每个区域也不一样。传统文化不是虚的,有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对特定区域性文化的凝聚力是在他的语言中,在他的教育中。还有美食,吃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和这些相关的,教育是有虚有实的。教育是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个地方是你的家,这里的语言是你一生的语言,这里的戏你要听,这就好。所谓保护传统文化,我觉得没有别的,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包括他们一到节假日就有祭祀活动,这就是文化。过去我们拜祖先、拜祖宗,过去一度作为破四旧的,现在都恢复了,都允许了,
14、这是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原地带和北方比南方可能要差得远,福建、广东,包括浙江那一带的,他们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我觉得是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这就是靠具体的事情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当然也要有资金,资金不是主要的,要有热心的人。(本文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件单纯简单的事情,中国历史上频繁地更改地名,反映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文化和历史缺乏一种敬畏感。B . 地名与历史文化关系密切,融进了经典名著之中;地名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融进了个人的情感,是唤起生命记忆的符号。C . 从拜祖先、拜祖宗等祭祀活动重新恢复这一角度来看
15、李辉认为,对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南方做得要比北方好得多。D . 任何地名都是历史形成的,我们要培养对它的情感,要尊重这个地方人的惰感,敬畏这个地方的历史,不能轻易地更改地名。(2) 李辉在文中列举“沔县”改为“勉县”,“沔阳”改为“仙桃”的例子有什么用意?(3) 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的看法。4. (12分) (2018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罗张琴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
16、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父亲
17、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
18、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
19、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
20、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 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 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4) 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
21、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 (12分) (2017高一上玄武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山林里吉布鹰升一条小径通向树林,旁边水渠里的水缓缓流淌,白杨树叶一片淡绿色,谷底的河流潺潺流淌。一只黄嘴黑羽的乌鸫鸟寂静地从地上起飞,落在一棵白杨树上,忽而张开尾巴和翅膀,忽而收敛翅膀,忽而东张西望。我蹬过了几条溪流,翻过几道弯,欣赏着路边的草木绿叶。刺玫盛开了小小的白花,青绿色的叶子衬托着,极为鲜艳夺目。柳莺、山雀等鸟儿在竞相鸣啭,为暖和的阳光欢呼 , 为心仪的异性歌唱,为新春的气象赞美。一片片鲜绿的蕨草随风摇曳,一种紫白色的花朵 , 望去如轻柔的丝绸披挂着。粉色、雪白的索玛花开放了,凑近嗅闻,
22、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醉。它们绽放在树林里,在山冈上,犹如一群群白羊在漫游,又如天上的朵朵白云散落在那里。远处,不时传来牧人的声音和羊儿的咩咩声,然而又很快消融在空旷的大山里。沿着一条山梁走去,登上另外一座山,我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天空云雾在飘浮,这里那里露出一片蓝天。一条洁白的如练的溪流潺潺声响在谷底,它不分昼夜地流淌着,为过往的飞禽走兽提供了引用水。它的一条源泉,在那遥远的山顶上。从前的泉水,不知流到了何处,听过、饮过泉水的人,很多都已经如烟消失了。你就知晓了人不过是大地上匆匆的过客,那些名利、权力、金钱都是身外之物,什么都不是而已。那么,何不与先哲那样,乐于山水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
23、下,很多人都随着移民浪潮流入了城市和外地。我面对的三座山,各有一个村落和五六座房子,然而留下来的只有几家了,甚至我的对岸和上方的村子各剩下了一家人。他们是经济窘迫,或是习惯了祖辈半农半牧的生活才未搬走的。然而,这些年来随着草木覆盖面积增加,生态的改善,野猪又猖獗了。它们糟蹋洋芋、苦荞、燕麦地,与人争着庄稼,我不知道,留下来的那几户人家还能守住多久呢?天空渐渐地露出了广阔的蓝色,天边群山上白云似乎凝固,又似乎慢慢飘散着。远处,隐隐约约飘来牧羊人和羊儿的声音,又立即消失了。我赤着脚,踩上草和砂砾,慢慢徜徉。我的脚底下分明感到石头的炽热,和草的抚摸时候的舒适快意。很久没有这样接地气了,让我感到是那样
24、美妙和踏实。几头牛在谷底溪流旁吃草,几个人在那里悠然地晒着太阳。一只鸟儿低低地飞过,落入我对面的树林里。那里,密林深处,只有鸟儿才能有幸造访。遥想从前,这里的荒野原始林木参天,狼、虎、熊、鹿等出没,上空有苍鹰在盘旋。想到它们早已消失,不禁让人悲伤起来。山林里,不仅是人们的家园,也是其他动植物的家园。鸟儿依恋树林,树林依恋山 冈,我呢,依恋草木、鸟儿、蓝天白云,空气里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的气息,让人心清神静。时间到了下午两三点,我走上一片树林。那里,并非像远处观望的景象那样茂密,甚至显得稀疏。可以想象,很多天然的树木消失了。如果整个树林消失了,鸟儿也会飞离消失,大山会变得荒凉。我想去拜访留守下来的
25、那家人,走进他们的生活。然而,我的突然到来,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吗?我们似乎隔着一道山,我无法走进他们的灵魂。忽然,又隐隐约约飘来人语声。可是,举目望去,不见人影。夕阳西下,我又一次想留宿下来,和那家人畅谈,聆听大山,体验山里寂静的夜晚。然而,我最终放弃了。白云又悄悄然遮住了蓝天,太阳隐没了。风送来了一阵阵凉爽的气息,鸟儿在鸣叫,几头牛在慢慢朝着村子方向归来。我要尽情享受着这山林里的风光,寂静呼吸。(选自2017年第1期随笔,有删改)(1) 请简要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艺术特色。 (2) 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3) 文章多处写到“牧人和羊儿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4)
26、 之所以写作此文,作者说:“我在守望。”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守望的是什么。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9高二上白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尚浮华。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不为文章,不喜谈议。本州辟主簿 , 不就。除著作佐郎,又不拜。父柳亡于江州,州府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高祖入受晋命,以第四子义康为冠军将军,义康以本号徙为南豫州,湛改顿历阳太守。为人刚严用法,奸吏犯赃百钱以上,皆杀之,自下莫不震肃。景平元年,召入,拜尚书吏部郎
27、迁右卫将军。嫡母忧去职。服阕,为侍中。抚军将军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湛为使持节、行府州事。义恭性甚狷隘,年又渐长,欲专政事,每为湛所裁,主佐之间,嫌隙遂构。太祖闻之,密遣使诘让义恭,并使深加谐缉。义恭具陈湛无居下之礼,又自以年长,未得行意,虽奉诏旨,颇有怨言。先是,领军将军殷景仁以时贤零落,白太祖征湛。八年,召为太子詹事。及俱被时遇,猜隙渐生。时彭城王义康专秉朝权,而湛昔为上佐,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义康屡构之于太祖,其事不行。义康擅势专朝,威倾内外,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稍不能平。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
28、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上尝谓所亲曰:“刘班 初自西还,吾与语,常看日早晚,虑其当去。比入,吾亦看日早晚,虑其不去。”时上与义康形迹既乖,衅难将结,湛亦知无复全地。十月,于狱伏诛,时年四十九。(节选自宋书刘湛列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湛初人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B . 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细缪/善论治道/并谱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C . 滋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细驾善论治道/
29、并谱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D . 滋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谱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簿,主官属下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一般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B . 嫡母,旧时妾的子女对父亲正妻的称呼。“嫡母忧”指刘湛的嫡母生病。C . 太祖,文中指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D . “左右”文中指出行时所带的随从,“羽仪”则是指出行时的仪仗。(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湛广涉典籍,才华横溢。刘湛不喜欢浮华的习气,博览史传等典籍,熟
30、悉前朝的典章制度,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夷吾和诸葛亮。B . 刘湛管理有方,受到器重。刘湛执法严厉,治下有官更贪钱一百钱以上,都处以死刑;义恭镇守江陵时,朝廷任命刘湛为使持节,管理所辖州府的事务。C . 刘湛不惧上级,敢于抗争。义恭为人胸襟狭窄,年龄又大,想专断政事,常常被刘湛制裁,两人之间的嫌隙在太祖调停后才得以消除。D . 刘湛结交权臣,被皇上疏远。刘义康专权后,刘湛十分推崇他,倾心结交,皇上心中渐渐不快,跟亲信说,现在刘湛入宫,苦于他不快走。(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父柳亡于江州,州府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先是,领军将军殷景仁以时贤零落,白太祖征湛。四、 诗
31、歌鉴赏 (共1题;共7分)7. (7分) (2020临泉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B . 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C . 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D . 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2) 最后一联表现
32、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8. (2分)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月考)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 (2) 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严格地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4)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 (5) 杜甫登高中,为
33、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是“_,_”两句。 (6) 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 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6高二上冀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对面的群山。”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感动就像太阳一样,虽然有时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她存在着,永远把我们的道路照亮。全面理解这段话,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1、1-2、二、 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9分)2-1、2-2、2-3、3-1、3-2、3-3、4-1、4-2、4-3、4-4、5-1、5-2、5-3、5-4、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1、6-2、6-3、6-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7-1、7-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8-1、8-2、8-3、8-4、8-5、8-6、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