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571348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

2、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已有的

3、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教学难点:必须要补充一些物理知识来理解本节知识,如物体辐射定律,物体辐射最强部分的

4、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成反相关。四、说教学过程1.说导入:通过前几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运动有关知识和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知识,在上面学习基础上,今天我来学习有关大气的知识,先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采用地理生活旅游感受引入,展示两张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皮肤白皙的成都女孩照片,一张皮肤皲裂的藏族姑娘照片。提出疑问,采用直观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1)、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附:知识准备一:启发谈话法1、温度高于摄氏零下273.5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2、与太阳的温度相比,地面和大气

5、的温度要低的多。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长。提出疑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知识准备二:、大气的组成成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臭氧喜欢吸收短波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喜欢吸收长波的红外线,空气分子对以短波为主的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是否全部到达地面?在穿透大气层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时,会对地面带来

6、什么影响?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并提出问题:太阳辐射并没有全部达到地面,在其穿透大气层时有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散射了,但大部分穿透大气照射到了地面。这个过程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而当太阳辐射达到地面时,会使地表增温。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那么,能否利用以上所学解释课前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同样年轻的成都女孩和藏族姑娘皮肤差异那么大?(附上天气图片)总结:成都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少;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因此太阳辐射强。故同样年轻的两位女孩皮肤差异那么大。转承:当地面吸

7、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即地面辐射(长波)。(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板书)课件播放: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这样会对大气产生什么影响?对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部分和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的部分,哪部分更多,说明了什么?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活动探究: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高出不胜寒!为什么呢?(课件出示一张登山图片,设有山顶A与山脚,帮助学生答疑)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思维能力。转承: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也是短波辐射)。围绕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学习,提高抽象理解能力

8、。最好教师边讲边板图说明,要学生也画图。更亲切更亲身体会,效果更好。(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板书)课件播放:大气增温后也对外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而射向地面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什么作用?学生自主回答。活动探究:讨论: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探究,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以致用。培养地理认知、实践能力,思维习惯等地理核心素养。二、小结:大气受热过程(三步骤):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3、大气还大地。(大声读背,记下来,画图记住)在归纳总结中深化认识。三、活学活用:探究:为什么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

9、地方温度可达17,夜晚则降至零下183?昼夜温差很大导致月球上没有生命。灵活运用所学解答现实地理问题,培养地理认知、实践能力,思维习惯等地理核心素养。四、练习巩固:当堂检测,巩固新知:如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B、C、D中表示短波辐射是_,表示长波辐射的是_、_。()B小于C的原因是_()D表示_,DB1说明了_。(4)A称为_,有霜的夜晚A_(大,小)。五、课后作业学以致用: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了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你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活学活用培养地理认知、实践等地理核心素养。六、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效果如

10、果,学生是否主动投入互动,课堂气氛如何,老师有否创设情境机会让学生参与?2、是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与习惯?3、老师教学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的思想与创设了团队意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两张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皮肤白皙的成都女孩照片,一张皮肤皲裂的藏族姑娘照片。提出疑问:两个女孩都那么年轻,为什么皮肤差异甚大?能否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思考激趣导入,强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先学明确学

11、习目标的前提下,阅读课本,先自学,适当做好读书笔记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讲授新课知识准备一:1、温度高于摄氏零下273.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2、与太阳的温度相比,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要低的多。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长。提出疑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知识准备二:1、大气的组成成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臭氧喜欢吸收短波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喜欢吸收长波的红外线, 空气分子对以短波为主的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3、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4、水滴、尘埃

12、及云层具有反射和散射作用。(示意图说明)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通过知识准备,为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做好铺垫。为解释“大气受热过程”做好知识铺垫,以达到更好学习效果(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是否全部到达地面?在穿透大气层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时,会对地面带来什么影响?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并提出问题:太阳辐射并没有全部达到地面,在其穿透大气层时有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散射了,但大部分穿透大气照射到了地面。这个过程说明大气对太

13、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而当太阳辐射达到地面时,会使地表增温。那么,能否利用以上所学解释课前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同样年轻的成都女孩和藏族姑娘皮肤差异那么大?(附上天气图片)总结:成都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少;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因此太阳辐射强。故同样年轻的两位女孩皮肤差异那么大。学生思考,对学答题:太阳辐射并没有全部到达地面,而是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了一部分。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会使地面增温。因为成都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所以成都女孩皮肤白皙;而青藏高原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藏族姑

14、娘皮肤皲裂。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转承当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即地面辐射(长波)。承上启下,连贯过程(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课件播放: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这样会对大气产生什么影响?对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部分和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的部分,哪部分更多,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会使大气增温。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的部分更多,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得出重要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活动探究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高出不胜寒!为什么呢?(课件出示一张登山图片,设有山

15、顶与山脚B,帮助学生答疑)合作探究,群学答疑:通过学习可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在山顶远离地面,在山脚靠近地面,故地比B地冷,高处不胜寒。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转承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也是短波辐射)。(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件播放:大气增温后也对外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而射向地面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学生自学起作用活动探究讨论: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

16、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容易出现霜冻。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探究,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二、小结巩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简短语言概括出来。(三步骤板书出来,要求大家读一遍,强调记住)合作学习,归纳概括大气受热过程(三步骤):1、太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记下来,能画图记住)在归纳总结中深化认识三、活学活用探究:为什么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夜晚则降至零下183?独学探究回答: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缺少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月面温度上升快;而夜晚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所以

17、下降也快。灵活运用所学解答现实地理问题四、知识应用,检测巩固测试:如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C、D中表示短波辐射是_,表示长波辐射的是_、_。()B小于C的原因是_(3)D表示_,D1说明了_。(4)A称为_,有霜的夜晚A_(大,小)。学生答题:(1),、D(2)削弱作用(3)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逆辐射,小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关键词:、四个名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2、三者关系: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两种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一个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知识应用总结提升,深化理解和记忆课后作业学以致用: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了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你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活学活用、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是否主动投入互动,课堂气氛如何,老师有否创设情境机会让学生参与?、是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与习惯?、老师教学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的思想与创设了团队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