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8586727 上传时间:2020-11-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8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2 - 1329 (2003) 05 - 0055 - 08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 的最新变化 冯健 周一星 【摘要】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据,通过与1980年代情况的对 比,剖析了1990年代以来北京 市总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 人口在市域、各圈层地域、各区 县等不同地域层次上的分布及最 新变化趋势,以求对新时期北京 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有所裨 益。文章最后还综合了对北京、 上海和杭州的最新研究成果,讨 论了1990年代中国大城市郊区 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口分布;郊区化; 常住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第五 次人口普查;北京 THE LATEST DEVELO

2、PMENT IN DEMOGRAPHICSPATIALDIS2 TRIBUTION IN BEIJING IN THE 1990S FENGJian , ZHOU Yixing ABSTRACT: To benefit the plan2 ning and administration in Beijing ,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compari2 son of the data of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2 tion in 1980s , analyzes the new t

3、rend of the spatial changes of de2 m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in 1990s , of which the total popula2 tion , the permanent and the tem2 porary residents within the munici2 pal territory , peripheries and dis2 tricts are all covered. Also , the pa2 pertriestoindicatethenewly trend of suburbaniza

4、tion develop2 ment since 1990s with the case of Beijing , Shanghai and Hangzhou respectively. KEYWORDS: demographic distri2 bution;suburbanization ;perma2 nenthouseholdregistrationresi2 dent ; immigrant ;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Beijing 【中图分类号】C922 : TU984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及研究区的情况 城市人口的变化一直是国内 外学术界

5、较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 域,主要是从数量和空间两个方 面探讨城市人口的变化特征。传 统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人口总量 的变化上1 - 4,相比之下对城市 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问题没 有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 我国分散型城市化或郊区化研究 的崛起,学术界开始关注城市内 部人口的空 间 集 聚 与 扩 散 问 题5 - 10。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发展的 动力日趋多元化,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日趋复杂,突出的表现就是 在城市总量增长的同时,包括人 口在内的城市各类要素不断地进 行着内部的重组和分配。因此, 传统上对于城市人口总量增长的 分析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规划 和管理的需求。

6、1990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真实地记录了这10年的变化。 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并结合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通 过与1980年代情况的对比,力 图揭示1990年代以来北京市各 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 化,以求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和 管理工作有所裨益;在此基础 上,文章最后还综合了学术界对 北京、杭州和上海城市人口空间 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对1990 年代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趋 势进行简要评价。 截止到2000年底,北京市 下辖13个区、5个县, 123个街 道办事处, 24个地区办事处, 123个镇和65个乡。北京市域 面积168

7、0718 km2,市 域 人 口 1356192万 人,市 区 人 口 1150196万人。北京的地域结构 习惯上把东城、西城、崇文和宣 武4个区作为城市中心区,也就 是通常所说的城区;把朝阳、丰 台、石景山和海淀4个区作为近 郊区;而把市域其余的10个区 县作为远郊区;另外还有北京都 市区的概念,按照学术界所认同 的范围11 - 13,是指市域中除了 平谷、怀柔、延庆和密云以外的 14个区县。北京市中心区、近 郊区、远郊区和都市区的面积分 别 为8711km2、128218km2、 1543719km2和907215km2, 2000年各地域圈层及各区县的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详见图1 - 图

8、3和图5。 2 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 变化分析 211 市域总人口的数量增长 1990 - 2000年间,整个北 京市域的人口增加了275万,平 均每年增加2715万,年均增长 率2129 % ,比1982 - 1990年间 的年均增长幅度19186万和年均 增长速度2100 %都有所提高。 212 不同地域圈层人口的分布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7 No15 May12003 552003年 第27卷5期 及其变化 21211 不同地域圈层人口分布 在1982年,中心区的人口 为242万,近郊区为284万,而 远郊区为397万;到了1990年, 中心区

9、的人口减至234万,近郊 区增至399万,远郊区增至449 万;而到了2000 ,中心区的人 口还有211万,近郊区进一步增 至639万,远郊区则增至507 万,各地域圈层人口的分布状态 从图1可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各 地域圈层人口变化的情况下文还 要详述,从各地域圈层人口的绝 对数量,可以看出市域人口在各 圈层的分配模式。将2000年的 这种人口分配模式分别与1990 年和1982年的情况相对比,还 可看出其演化过程: 1982年的 人口分布是远郊区多于近郊区、 近郊区多于中心区,人口数量的 关系大体是432 ; 1990年为远 郊区大于但接近于近郊区、近郊 区大于中心区,大体是442 ; 2

10、000年变成了远郊区人口少于 近郊区,近郊区大于中心区,大 体为562。 21212 不同地域圈层人口的变 化过程 如果着眼于市域内部,则会 发现各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增长 存在极大的差别。1990 - 2000 年间中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区人 口快速增长、远郊区人口低速增 长的区域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 变化,变化的是人口增减的强 度,即中心区降得更多,近郊区 增得更快,远郊区增长变缓。在 这期 间,中 心 区 人 口 减 少 了 221958人,实现负增长9150 % , 如果与1982 - 1990年间- 81637 人的增长量和- 3138 %的增长率 相比,很明显,这期间中心区有 更多的人

11、口外迁,人口减少的幅 度是上一阶段(1982 - 1990年) 的218倍,人口减少的速度则是 上一阶段的213倍。远郊区人口 增长了12173 % ,增长速度比前 一阶段 (13 112 %)略有下降。 而近郊区在10年里人口增长了 60115 % ,增长速度比前一阶段 略高,但因1990年近郊区已有 较大的人口基数(3989178人 ) , 实际增长数量很惊人,增长了接 近240万人,占全市域人口总增 长量275万的绝大部分。所以总 体上看,与1980年代的情况相 比, 1990年代一方面北京人口 郊区化在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外来人口在进一步向北京集中。 21213 各地域圈层的人口密度

12、 及其变化 无论是2000年,还是1990 年和1982年,中心区、近郊区 和远郊区人口密度的数量级都分 别为“万” 、 “千”和“百”(详 见图2) ;在1982 - 1990年间和 1990 - 2000年间这两个阶段, 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密度都在 增长,而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则不 断下降,如在1990 - 2000年期 间,近郊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 里增加了1871人,远郊区每平 方公里增加了37人,而中心区 则每平方公里减少了2548人。 213 分区县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21311 分区县人口的分布 北京市分区县人口的分布情 况,详见图3。在1982年,分 区县总人口数量居前4位(约 7

13、0万以上)的分别为朝阳区 (占市域总人口的1111 %)、海 淀 区( 1018 %)、 西 城 区 (8 13 %)和房山 (7 15 %) ;后4 位(低 于26万)为 门 头 沟 (2 18 %)、延庆 (2 17 %)、石景 山 ( 2 15 %)和 怀 柔 ( 2 15 %)。 在1990年,居前4位 (76 万以 上)的 分 别 为:朝 阳 区 (13 14 %)、海 淀 区 ( 13 13 %)、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2003年 第27卷 第5期56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丰 台

14、区 ( 7 13 %)和 房 山 (7 11 %) ;后4位(低于31万) 有 石 景 山 ( 2 19 %)、 延 庆 (2 15 %)、门头沟 (2 15 %)和怀 柔 (2 14 %)。到了2000年,排 在前4位的区县 (80 万以上) 顺序与1990相同,但人口总量 及 比 重 均 上 升,朝 阳 区 (16 19 %)、海 淀 区 ( 16 15 %)、 丰 台 区( 1011 %)和 房 山 (6 10 %) ;后4位(低于35万) 为 崇 文 区 ( 2 16 %)、 怀 柔 (2 12 %)、延庆 (2 10 %)、门头 沟 (2 10 %)。所以,总体上可以 看出,近20年

15、来朝阳、海淀和 房山3区县的人口总量一直占据 优势,而在1990年代,朝阳、 海淀、丰台、房山和西城的人口 位居前5位的趋势一直非常稳 定。怀柔、延庆和门头沟3区县 的人口总量较低,在近20年中 基本上没有改变位居后4位的局 面。图3还反映出,近20年来, 北京市区县人口数量的差异在加 大,尤其是在1990年代,区县 之间的这种差异拉得更大。 21312 分区县人口数量的变化 在1990 - 2000年期间,位 于中心区的东城、西城、崇文和 宣武4区人口均呈减少态势,崇 文区减少得最多(减少了71446 人 ) , 其次是东城区(减少了 70645人 ) ; 由人口年均增长率 可以看出, 4个

16、区人口减少的速 度,实际即人口向外疏散的速 度,比前一阶段(1982 - 1990 年间)均有所上升。 近郊区的朝阳、丰台、石景 山和海淀4区,人口增长较多。 朝阳区增长最多(841315人 ) , 其次是海淀区(797348人 ) , 而 在1982 - 1990年间,海淀区人 口增长最多,超过朝阳区。这4 个区人口的 年 均 增 长 率 都 在 415 %以上,远远大于市域的平 均值2129 %。4个近郊区除了海 淀区的年均增长率比前一阶段略 有降低外,其他3个区的年均增 长率都比前一阶段有所提高,而 且以丰台和石景山增长最快。 在远郊区的10个区县中, 除了昌平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提 高、

17、大兴几乎保持不变以外,其 余各区县的人口都比前一阶段明 显降低了增长速度,甚至门头沟 和密云的人口变成了负增长;这 期间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昌平 ( 180920人 ) , 其 次 是 大 兴 ( 147847人 ) , 再 次 是 顺 义 (88134人)和通州 (71335人 ) ; 从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上看,除了 昌平 ( 3 155 %)和大兴 (2 152 %)外,其余各区县均低 于市域平均值。 21313 分区县人口密度的分布 及其变化 各区县人口密度的数量级与 其所在地域圈层的人口密度数量 级完全相同,即位于中心区的4 个区人口密度数量级为 “万” 、 位于近郊区的4个区为 “千”

18、 、 而位于远郊区的10个区县为 “百”,这可从图5得到非常直观 的反映。就人口密度的变化而 言, 1990 - 2000年间,位于中 心区的4个区人口密度均有大幅 度的减少,以崇文区减少得最多 (每平方公里减少了4493人 ) ; 位于近郊区的4个区则有相当幅 度的上升,石景山区增加得最多 (每平方公里增加了2208人 ) ; 位于远郊区的各区县,大兴和昌 平的人口密度增加得最多(每平 方公里分别增加了144人和127 人 ) , 门头沟和密云则略有减少, 其余的区县则变化不大。 3 北京市常住户籍人口的空间 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311 四普、五普统计口径的变 化及前后衔接问题 在对比1990

19、年与2000年北 京市常住户籍人口及下文的外来 人口之前,需要交待清楚第四次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的变 化及其前后衔接问题。第四次人 口普查按户口登记状况将人口分 为5类,即:常住本县、市, 户口在本县市; 常住本县、市 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 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 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住本 县、市,户口待定;和 原住本 县、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 暂无户口。显然,类型 即为常 住户籍人口,类型 、 之 和即为外来人口。而第五次人口 普查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很大变 化,人口按户口登记状况被分为 以下5类: 居住本乡、镇、街 道,户口在本乡 、 镇 、 街道; 城市规划 CITY

20、PLANNING REVIEWVol127 No15 May12003 572003年 第27卷5期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表1 北京市不同地域常住户籍人口的增长情况(1982 - 1990年、1990 - 2000年) 1982年常住 户籍人口 (人) 1990年常住 户籍人口 (人) 2000年常住 户籍人口 (人) 1982 - 1990年变化情况1990 - 2000年变化情况 增长量 (人) 增长率 ( %) 年均增长率 ( %) 增长量 (人) 增长率 ( %) 年均增长率 ( %) 中心区2354247

21、22107511807574- 143496- 6110- 0178- 403177- 18124- 1199 近郊区2770969364750347784308765343116331501130927311012174 远郊区392302443101734375997387149918711186582411530115 都市区785102588528429676690100181712176115182384891310189 市域90482401016842710962001112018712138114779357471800175 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 户口在外乡、镇、街道

22、; 在本 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 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居住 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和 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 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这 样,若以五普的 为常住户籍户 口,则会比实际的常住户籍人口 偏小;而以五普的类型 、 为外来人口,则比实际的外来 人口偏大,因为有一部分本市其 他乡、镇、街道的人口被计入了 本乡、镇、街道的外来人口,这 一部分人口对本乡、镇、街道而 言是外来人口,但并非本市的外 来人口(实际上是本市的常住户 籍人口 ) , 所以必须把这一部分 人口分离出来,再和1990年的 同类人口进行对比。 第五次人口普查把人口户口 登记类型中 和 之和作为“迁 移人口

23、”,整个“迁移人口”按 户口登记地又被分为8类,即: 本县(市)其他乡;本县 (市)其他镇;本县(市)其 他街道; 本市区其他乡; 本 市区其他镇;本市区其他街 道; 本省其他县(市)、市区; 和 省外。就北京而言,前7类 均应归入本市的常住户籍人口, 第8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市外 来人口。在我们用五普数据所做 的杭州的相关研究中8,由于当 时资料缺乏的原因,在涉及市域 各圈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 变化时,无法按上述办法处理, 所以只能是粗略地表明一种变化 的趋势。而在北京的研究中,数 据十分翔实14,以迁移人口类 型中的前7项与人口户口登记类 型中的 之和作为本市常住户籍 人口;以迁移人口

24、类型中的 和 人口户口登记类型中的 之和作 为本市外来人口,进行数据归 并处理,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分 析。 312 市域常住户籍人口的变化 从市域平均状况来看, 1990 - 2000年期间,市域常住户籍 人口总量增加了80万人,增长 了718 % ,年均增长0175 %;而 在1982 - 1990年期间,市域常 住户籍人口总量增加了112万 人,增长了12138 % ,年均增长 1147 %。所以, 1990年代以来, 北京市域常住户籍人口仍在增 长,但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都较前 一阶段低。 313 各地域圈层常住户籍人口 分布的变化 再看市域内部各圈层常住户 籍人口分布的变化情况(见表 1)

25、,在1990 - 2000年期间,中 心区常住户籍人口减少了约40 万,而在1982 - 1990年期间减 少了约14万。1990 - 2000年间 的增长率为- 18124 % ,年均增 长率为- 1199 %;常住户籍人口 减少量是同期总人口减少量的 118倍,说明从北京城市中心区 向外迁居的人口数量被总人口的 变化所掩盖,中心区常住户籍人 口的减少量才是其人口外迁的真 实强度。 近郊区的常住户籍人口在 1990 - 2000年期间仍 有 高 达 31 %的 增 长 幅 度,与1982 - 1990年间的情况相比,增长速 度略有下降,但增长幅度维持不 变。近郊区在1982 - 1990年间

26、 31136 %的常住户籍人口增长率 的情况下,总人口的增长率达到 40146 % ,而在1990 - 2000年间 基本相同的常住户籍人口增长率 的情况下,总人口的增长率高达 60115 %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 1990 - 2000年间近郊区的外来 人口以更大的速度增长,才实现 了总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比较而言, 1990 - 2000年 间远郊区的常住户籍人口增幅较 小(仅616万 ) , 衡量增长速度 的年均增长率也由1982 - 1990 年间的1118 %下降到本阶段的 0115 % ,显然增长已十分缓慢。 综合来看,从中心区迁出的常住 户籍人口主要落到了近郊区。 314 各区县

27、常住户籍人口分布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2003年 第27卷 第5期58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的变化 在1982 - 1990年间,只有 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4个区 的常住户籍人口在减少;而在 1990 - 2000年期间,除了中心 区内的4个区以外,门头沟、房 山、密云和延庆4个远郊区县也 进入了常住户籍人口减少的行 列。顺义和平谷的常住户籍人口 增长非常有限(增长量不超过 2000人 ) , 而增长最多仍然是近 郊区的4个区,朝阳、海淀、丰 台各增长30万甚至40万以上, 石景山7万多,其

28、次是都市区里 的大兴近6万、昌平近5万和通 州不到2万。中心区常住户籍人 口的大幅度减少显然是与1990 年代城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所导 致的常住居民户拆迁有关,而城 区的拆迁户又多数被安置到了近 郊区。远郊个别区、县常住户籍 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结果可 能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与 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状况有关,近 年有些区县人口的自然增长量已 为负值15,如2000年门头沟区 人口的自然增长数量为- 533 人,顺义区为- 406人,昌平为 - 667人,平谷县为- 112人, 密云县为- 1178人;二是一部 分由远郊区县的居民向近郊区迁 居所致,这种趋势在其它城市曾 得到印证。 表2 北京

29、市不同地域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1982 - 1990年、1990 - 2000年) 1982年外来 人口(人) 1990年外来 人口(人) 2000年外来 人口(人) 1982 - 1990年变化情况1990 - 2000年变化情况 增长量 (人) 增长率 ( %) 年均增长率 ( %) 增长量 (人) 增长率 ( %) 年均增长率 ( %) 中心区574461074472966755000187104811418922817611110169 近郊区63830312002158207724817238818021194127007540710717163 远郊区485821826826889

30、731341002761031810150629127711414120 都市区161096569201246500540810525313317109189580433310615179 市域169858602131256772543227325414917114196559432614415161 4 北京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 及其变化分析 411 市域外来人口总量的变化 就整个市域而言,外来人口 总量由1982年的17万,增至 1990年的60万,猛增至2000 年的257万;在1990年代的10 年内,北京市域外来人口总量增 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率高达 15161 %。 412 各地域

31、圈层外来人口的分 布及其变化 由图7及表2可见,中心区 的外 来 人 口1982年 约6万, 1990年为11万,到2000年已 增至30万;近郊区的外来人口 1982年约6万, 1990年已增至 31万,至2000年猛增到158 万;而 在 远 郊 区,外 来 人 口 1982年约5万, 1990年增至18 万,至2000年也大幅度增至69 万。从上述数值,可以归纳出外 来人口在市域各圈层的分配模式 及演化过程: 1982年,近郊区 略高于中心区,中心区略高于远 郊区,三者较接近; 1990年, 近郊区高于远郊区,远郊区高于 中心区,数量关系大体是32 1 ; 2000年,仍沿袭1990年的

32、 分配格局,但比例关系变为52 1。 无论是在1982 - 1990年间 还是在1990 - 2000年间,无论 哪个圈层,其外来人口都处于增 长状态。在前一阶段,中心区外 来人口由517万增至1017万, 而本阶段则增至2000年的近30 万,增长幅度也由前一阶段的 87104 %增到176111 %;但中心 区外来人口占同期市域外来人口 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即由 1982年的3318 % ,降至1990年 的1718 % ,再降至2000年的 1116 %。再看近郊区,其外来人 口由1982年的614万,增至 1990年的31万,再增至2000 年的158万,增长幅度一直居高 不 下,如

33、 在 前 一 阶 段 高 达 388180 % ,而 在 本 阶 段 高 达 407107 %;近郊区的外来人口占 市域外来人口总量的比重也一直 在提高,即由1982年的3716 % 增加至1990年的5118 % , 2000 年已提高到6116 %。远郊区外 来人口的增长率始终是高于同期 的中心区而低于同期的近郊区, 前后两阶段 的 增 长 率 为 别 为 276103 %和277114 % ,从绝对 数值上来看也已经相当高;从远 郊区外来人口占市域外来人口的 比 重 上 看,它 由1982年 的 2816 %提高到1990年的3013 % 后,又 下 降 到2000年 的 2618 %。

34、 综上所述,虽然中心区的外 来人口仍以一定的增长速度不断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7 No15 May12003 592003年 第27卷5期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增长,但其在整个北京市域中的 比重却不断下降;对于远郊区而 言,外来人口的增长幅度和速度 都高于同期的中心区,在1990 年代其占市域外来人口的比重也 开始下降;而近郊区,无论是外 来人口的数量,还是其占市域外 来人口总量的比重,一直都处于 绝对高速度的增长之中,所以近 郊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处 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35、 表3 不同地域外来人口占市域的比重及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之比 本圈层外来人口占市域外来人口的比重外来人口/常住户籍人口 1982年1990年2000年1982年1990年2000年 中心区33182 %17184 %11155 %2144 %4186 %16141 % 近郊区37158 %51182 %61161 %2130 %8155 %33111 % 远郊区28160 %30134 %26183 %1124 %4124 %15174 % 都市区94184 %94153 %96100 %2105 %6143 %25147 % 市域100100 %100100 %100100 %1188

36、%5192 %23142 % 表4 各区县外来人口占市域的比重及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之比 本区县外来人口占市域外来人口的比重外来人口/常住户籍人口 1982年1990年2000年1982年1990年2000年 东城区9173 %4193 %2182 %2162 %5121 %15175 % 西城区11158 %6158 %4128 %2165 %5159 %18153 % 崇文区5157 %2176 %1199 %2120 %4116 %17132 % 宣武区6195 %3158 %2148 %2114 %4104 %13178 % 朝阳区11154 %16121 %20130 %1196

37、%7127 %29156 % 丰台区6135 %11177 %13117 %1188 %9188 %32184 % 石景山区4140 %3152 %5104 %3128 %7138 %36100 % 海淀区15129 %20132 %23111 %2168 %9140 %36149 % 门头沟区4133 %2177 %1128 %2192 %6158 %14105 % 房山区7127 %5110 %3154 %1182 %4118 %12156 % 通州区3176 %4111 %3108 %1121 %4128 %13132 % 顺义区1168 %2189 %4105 %0161 %3128

38、%19156 % 昌平区2172 %4148 %6115 %1123 %6163 %34158 % 大兴县3169 %5152 %4173 %1148 %6178 %22106 % 平谷县0171 %1174 %0174 %0137 %2178 %5106 % 怀柔县1142 %1148 %1158 %1104 %3153 %15184 % 密云县1173 %1128 %0190 %0176 %1185 %5185 % 延庆县1129 %0197 %0178 %0189 %2117 %7180 % 413 各地域圈层外来人口与常 住户籍人口分布的对比及其变化 各地域圈层外来人口与常住 户籍人口

39、之比又有何变化呢?由 表3可见,随着市域外来人口数 量不断增长,市域外来人口占常 住户籍人口的比重一直在提高, 即 由1982年 的119 % ,增 至 1990年的519 % ,再增至2000 年的2314 %。至2000年,市域 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之比约 为1 : 4 ,即在市域的5个人中, 平均约有1个是外来人口,这个 比例是相当高的。 再来看市域内部的差异,中 心区外来人口占常住户籍人口的 比重先由1982年的214 %增至 1990年的419 % ,又增至2000 年的1614 % (相当于10个人里 有114个外来人口 ) , 比重的不 断增大既与同期外来人口数量的 增长有关,

40、又与同期常住户籍人 口的减少有关。而近郊区的这一 比重,由1982年的213 %增至 1990年的816 % ,再增至2000 年的3311 % (即1 : 3) ;可以换 算出,在2000年的近郊区,平 均4人中有1人是外来人口,有 3人是常住户籍人口。远郊区的 这一比重也是不断上升的,在 2000年达到了1517 % (相当于 10个人里有113个外来人口)。 2000年都市区的外来人口与常 住户籍人口之比接近1 : 4 ,由 于都市区的范围与2000年市区 范围接近(仅多出大兴县 ) , 所 以这个比值基本上就是2000年 市区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的 比值,与我们在其他城市的测算 接近

41、9 , 16,能令人接受。 414 各区县外来人口的分布及 其变化 北京市各区县外来人口的分 布情况见图8。1982年外来人口 数量排在前5位的区县依次为: 海淀 (2 16万)、西城 (2 万)、 朝阳 (2 万)、东城 (1 17万) 和房山(约1万) ; 1990年排在 前5位的区县依次为:海淀 (12 万)、朝阳 (10 万)、丰台 (7 万)、西城 (4 万)和大兴(约 3万 ) ; 而2000年排在前5位的 区县依次为:海淀 (59 万)、朝 阳 (52 万)、丰台 (34 万)、昌 平 (16 万)和石景山 (13 万)。 故可以初步断定,在集聚外来人 口方面,1982年时,近郊

42、区县的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2003年 第27卷 第5期60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表5 北京、上海和杭州3城市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变化情况(1982 - 1990年、1990 - 2000年)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市 域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 北 京 1982 - 1990年 增长量(万人)15818- 812114195211 增长率( %)17121- 31384014613112 年均增长率( %)2100- 014341341155 1990 - 2000年 增长量(万人)27510- 2

43、212240105712 增长率( %)25142- 91506011512173 年均增长率( %)2129- 019941821121 杭 州 1982 - 1990年 增长量(万人)5711- 51535142712 增长率( %)10187- 11186391996196 年均增长率( %)1130- 115741290184 1990 - 2000年 增长量(万人)10416- 61687102412 增长率( %)17193- 16117701135179 年均增长率( %)1166- 117551460156 上 海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市 域核心区 边缘区+近郊区远郊区 19

44、82 - 1990年 增长量(万人)14812- 1019142151616 增长率( %)12150- 5140211854198 年均增长率( %)1148- 016921500161 1990 - 2000年 增长量(万人)30616- 6912337173811 增长率( %)22198- 361404215010189 年均增长率( %)2109- 414231611104 注: 在1982 - 1990年间,由于资料原因无法分别给出上海边缘区和近郊区的人口 变动情况;在1990 - 2000年间,上海边缘区人口增长量为8416万人,增长率 17136 % ,年均增长率1161 %;

45、同期近郊区人口增长量为25311万人,增长率 82143 % ,年均增长率6120 %。 资料来源:杭州的情况引自参考文献8 ;上海的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自上海 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转引自参考文献17 , 1982年上海核心区人口引自参 考文献21 , 1990年核心区人口系根据参考文献19进行处理, 1990 - 2000年间上海 市域、近郊区及远郊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引自参考文献19。 优势已初见端倪,中心城区仍具 有优势; 1990年时,近郊几个 区的优势已十分明显,中心区的 个别区还集聚了不少,大兴等在 崛起; 2000年时,近郊区更以 绝对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昌 平、大兴等在

46、接受外来人口方面 的作用开始突出。 1990 - 2000年间,外来人 口增长幅度前4位的区县包括石 景山 区( 510136 %)、顺 义 区 (498149 %)、昌平区 (485177 %)和朝阳区 (434106 %) ,较高的还有海淀区 (385101 %)、丰台区 (377110 %)和怀柔县 (354106 %) ,除了门头沟区和平 谷县的增长幅度低于100 %外, 其余各区县均相差不大。这种格 局与1982 - 1990年间的情况相 比有一定的变化:主要是在前一 阶段市域外来人口增长幅度最高 的平谷县(762165 %) ,在1990 年 代 其 外 来 人 口 增 长 较 少

47、 (82 167 %) ;在前一阶段增长较 多的 大 兴 县( 430157 %) ,在 1990年代增长幅度有所下降; 而在前一阶段增幅不甚突出的石 景山(183178 %) ,在1990年代 增幅最高;其余的区县前后略有 变化。 就外来人口占市域的比重而 言(详见表4) , 2000年这一比 重超过15 %的3个区县都集中 在 近 郊 区,它 们 是 海 淀 区 (23 111 %)、朝阳区 (20 130 %) 和丰台区 (13 117 %) ,基本上沿 袭了1990年的格局;而对于外 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的比重, 1990年这一比重最高的4个区 就是近郊4区,到2000年,除 了这4个

48、区以外,位于远郊区的 昌 平 区 这 一 比 重 也 较 高 (34 158 %) ,它们都超过了市域 的平均值23142 % ,其余各区县 则在平均值以下。 5 结论与讨论 回顾10年来北京市人口空 间分布的发展变化,发现在市域 总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圈层 人口分布变化的差异加大:中心 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是前一阶段 (1982 - 1990年)的218倍;远 郊区人口的增长率比前一阶段略 有下降;近郊区的人口在做超常 增长,增长率比前一阶段提高了 近20个百分点。从分区县的情 况来看,在1990年代,朝阳、 海淀、丰台、房山和西城的人口 数量位居全市前5位的趋势一直 非常稳定,而怀柔、延庆和

49、门头 沟3区县的人口总量较低,基本 上没有改变位居后4位的局面, 总体而言,区县人口数量的差异 拉得更大了。区县人口的增长状 态和人口密度的数量级基本上与 其所在圈层保持一致。 10年来北京市域常住户籍 人口的增幅和增速都较前一阶段 为低;中心区减少了40万,约 是前一阶段减少量的3倍,显然 与1990年代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所导致的常住居民户拆迁有关, 而近郊区增速略有下降但增幅维 持不变,远郊区的增长十分缓 慢。10年间,市域外来人口总 量增长了3倍多(2000年达257 万 ) , 各圈层的外来人口也都处 于增长状态。中心区外来人口的 数量虽有所增长但其占同期市域 外来人口的比重却在下降;近郊 区外来人口的增幅高达408 % , 比重在增加;远郊区的数量也处 于增长状态但比重有所下降。所 以,无论是数量还是占市域的比 重,只有近郊区处于绝对优势的 增长状态,近郊区对外来人口仍 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外来人口有 向若干条件较好的远郊区县发展 的趋势。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7 No15 May12003 612003年 第27卷5期 冯 健 周 一 星 1 9 9 0 年 代 北 京 市 人 口 空 间 分 布 的 最 新 变 化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运用第 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