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慧净上人精彩答疑三心之义自力三心与他力三心问:在观经四帖疏中有提到以要门的定散二善 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否确定往生没有说,而是说在弘 愿的地方。是否要具足三心之后,定散二善的回向才能往生?若没有具足三心,即使以定散二善的 功德来回向也不能往生?第十九愿讲修诸功德,以诸行回向,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样来接引,那他有没有具 足三心呢?答:三心有分自力三心与他力三心。第十九愿是属于自力三心。第十九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 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十九愿的内容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这样的内容就涵盖定善跟散善,四帖疏就说回 斯二行
2、求愿往生,所以以此功德回向也能往生。只是这 个回向是靠他所修的功德来回向,这个叫自力三心。问:以定散二善的自力三心回向,也能往生吗?答:对。但如果没有回向的话,就不属于观经四帖疏所说的定善和散善的范围,必须回向才属于净土门中 的要门。如果没有回向就不是要门,跟净土门就 没有关系,是属于圣道门。净土门有分要门与弘愿,善导大师进一步说杂行与正行。杂行也能往生,但必须回向;如果是正行,有回向、没有回向都 必定往生。就好像从高雄开车往台北,一旦开车上了高速公路,不管有回向往台北、没回向往台北,都无所谓, 因为这条路本来就是通往台北,他本来就是向着台北前进 的。那如果路很多条的话,就必须对准,一一回向
3、弘愿门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就好像开车上高速公路,就只有 这一条路,没有叉路。所以阿弥陀经说要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一条路直进的心,有一心,无二心,有一行, 无二行,专一不二,不杂不乱。问:不是也说回斯定散二善求愿往生,很难吗?答:对,因为那是难行道。为什么呢?因为定善我们不可能做得到,以现在来说, 可说没有人能做到;而具足散善的人也很少。散善的内容就是三福、九品,九品主要是指上品与中 品。三福的第一福是世善(世间的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有多少人能做得圆满呢? 第二福是戒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弘一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都自言惭愧,不具足了,更何况是 我们。第三福是行福
4、一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所以,想以定善的功德来回向,可说没人,因为那必须入定修 十三观;而能以散善功德来回向的也很少。因此,真正能以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的很少。不过,修诸功德的范围很广,布施一块钱也算是诸功德之一, 这样回向也照样往生。阿弥陀佛就是假藉你这样的发心而接 引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你只要愿意到我这里来,即 使你以布施一块钱来回向,我也要接引你。其实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真正的心意是:即使 你连布施一块钱的善事功德也没有,没关系,你只要念佛, 就足够了。为什么?我们所修的功德跟阿弥陀佛的名号怎么能比呢?阿弥陀佛的名
5、号是阿弥陀佛的本体,阿弥陀 佛的本体是阿弥陀佛五劫思惟之广大弘愿,永劫修行之无量 德行,愿行圆满所成就的,所以,这句名号叫作万德洪名。 我们凡夫所修的功德连大海的一滴水都算不上,而阿弥陀佛 的功德是超越大海、遍满宇宙的。所以我们就领受弥陀的功 德,领受弥陀的功德就是只要念佛就可以了。这就是第十 八愿弘愿与第十九愿要门的不同。这样的教理,如果没有深入这个法门,是了解不来,也分辨不出的。还有,如果是凭靠自己的功德(自力)而求往生的,一方面 因为自己的功德不是真实的,是有漏的,一方面等同于疑惑 佛智,所以到极乐世界就暂时在胎苞里面。而念佛的人一方 面因为是直接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佛凡一体的,一方面等
6、 同明信佛智,所以就不在胎苞。这种教理比较微细。问: 专一于净土法门的莲友,很多就是每天诵经,也每天念佛,这样一直行到临命终,可以往生吗?答:看他是诵什么经。问:像普门品地藏经。答:这是杂行,因为普门品地藏经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关系。 虽然观世音菩萨跟阿弥陀佛有关系,但是普门品并没有 说到极乐世界与回向往生。问:如果他们一直是有回向的,这样能往生吗?答:也能往生,只是那都是难行道,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了。重点在于必须是真的回向。 善导大师就讲: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因为是杂行,又没有恳切回 向往生的话,那就不能
7、往生了。所以虽然修杂但还能至 心,这样才能够往生;如果不至心,就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强调,要专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原因就在这 里。其他的善行,我们也是随缘随分该做的,只是往生不是 凭靠那些。像孝顺父母,那一定是要的,不管学不学佛都应 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也是一样,为人本来就该如此;慈心 不杀、修十善业,对我们来说也是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只是 不靠这个往生,靠的还是名号。因为知道虽修三福,但修不 圆满,而只要念佛,一切具足。问:这样的一个杂行的人,怎样透过三心转到弘愿呢?答:要有机法两种深信。第一,晓得自己所修的行不是真实的功德;第 二,晓得往生的正因不是那些,而是名号。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所修
8、的行不是真实的功德,而且自己根本是 贪瞋痴业障深重的凡夫,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没有办法出轮 回,也没有办法往生;但是我们往生的功德阿弥陀佛都已经 完成了。如果有这个理解的话,一转进来就是机法两种深 信。有机法两种深信的人,他会随缘随分行善,但不 会靠自己的善,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还是有漏的,也知道 自己还是烦恼的凡夫、罪恶的凡夫,因此他会完全靠阿弥陀 佛。一个人如果没有机法两种深信,都还会靠自力,认 为自己还能修这个、修那个,然后作为回向。这是高估了自 己,怀疑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说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可是他还打一个问号:难道我是罪恶生 死凡夫吗?我吃素、行善、受戒,也会念佛、诵经、拜忏
9、对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能肯定。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三心时,将至诚心解释为真实心,要做一个内外真实的人。这就是一面镜子。这一面镜子说是要真实的 心,一照之下,我们没有真实的心,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 个人呢?啊!是罪恶生死凡夫。所以,从至诚心弓I导我 们进入机深信。还有,我们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没有真实心可以回向,所以当然也没有回向发愿心。由回向发愿心的解释,照出我们没有功德也没有真心的 回向,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功德也有真心回向,由此才进入信 受弥陀救度的法深信。所以,以至诚心让我们进入机深信,以回向心让我们进入法深信,这样, 三心都有了。以自力来说,就不是这样,所以自力三心 不是真的三心。 问:不
10、是真的三心,可是回向也能往生? 答:对,回向也能往生,因为这也是阿弥陀佛的方便施设。 阿弥陀佛说:极乐世界我已为你建设好了,搭到极乐世界 来的高铁、飞机,我也为你准备好了,就是六字万德洪名, 你只要坐上去就行了。怎么坐上去呢?你只要相信我就可以了。这就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呼唤与往生的正因,但是我们信不来,所以阿弥陀佛就设了一 个方便说:你们啊只要有修行、有功德就回向,你回向, 我就来接引你们。那修行,修行高低?功德,功德多少?没关系,只要有就可以了;有多少你们回向多少,我都来接。这就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方便法。如果直说实在的话,就是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可以说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对第十八愿的
11、解释最 为丰富,也强调要依靠弥陀本愿,专称弥陀佛名。所以观 经四帖疏总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要引导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 名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苦心用定善和散善来引 导我们。定善你做得到吗?做不到;那散善你做得 到吗?做不到,那你就专念佛吧。念佛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是方便引导。这就好像天台宗为了显明法华经开显的宗旨,以莲华三喻为譬, 即以华喻权法,以莲喻实法,开展出为莲故华华 开莲现花落莲成三重譬喻来说明权实的三个阶层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为了引导众生专称佛名,释迦牟尼佛开出定善
12、散善,然后进入称名。这些教理都比较微细,一般人难以理解,尤其没有学习善导 大师思想的,更无法理解。事实说来,阅读善导大师的著作如果没有人解释也理解不来,譬如以三心来说, 如果只依文解义来看善导大师的解释,就不知道这是方便引 导。问:以前我对这三心也是不清楚,前一阵子再次学习 净宗法师讲的第十八愿传承解,才知道这三心是为了修 定善和散善准备的。答:对。 问:对于修弘愿门的人来说,或者专一念佛的人来说,这三心本来就具足。明白这 个道理之后,心中就不再纠结了。不然像以前,细细想来, 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三心还是没三心。答:如果依善导大师解释的三心,其实很容易,大家都可以具足这三心;若没有依照善导大师
13、的解释,人人都没有三心C因为一般解释的三心是以圣道门的教理来解释,是一种 高深的开智慧的心,是圣者所起的心,我们根本不能拥有。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只要我们有信受弥陀救度的愿生心 就可以往生了,所以三心的核心在于深心,深心就 是一个深信心 。深信我只有轮回,没办法出离;深信阿 弥陀佛就是要救度我这样的众生。信了阿弥陀佛就能够解脱 生死轮回,佛教的目的就在这里。 佛教的核心教理在 于解脱生死轮回,以解脱生死轮回为出发点。所以佛教的目 的就是要人解脱生死轮回。 问:三心是自力转入他力的 一个枢纽,没有这三心就转不过来,或者没有机法两 种深信就转不过来,自力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了。 答: 对。在观经里
14、面,释迦牟尼佛将善归纳为两种: 定 跟散。定善我们一定是无法具足的; 散善嘛,老 实检讨自己, 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孝顺的人, 是一个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的人,所以我们是三福无分,只有老老实实坐在阿 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安分守己地专念这句名号。 问:自从 学习善导大师的思想之后,愈学愈踏实,愈学愈法喜,愈学 愈安心。以前没有接触到,没有学习,念佛的心、往生的心 总是不踏实。 答:很多人都这样。所以你在那边就尽 量弘扬善导大师的法,给人家安心,给人家欢喜,给人家有 解脱往生的希望,给人家成佛度生的广大利益。*慧净上人精彩答疑: 问: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时,强调阿弥陀佛的 本愿,但是修行的行,
15、要到何种程度才能往生?如果只有愿 而没有强调行的程度,是否会与日本的本愿法门有所混淆? 是否需要行到入三摩地,净念相续,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呢? 答:没有你所说的这些条件,只要称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可 以。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被称为万德洪名呢?因为十方 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在这一句弥陀名号当中都已经完全具 足了。当然,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念的,而 是我们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因为十方众生根机各不一 样,有的人时间比较多,有的人时间比较少,所以时间多的 人就多念,时间少的人就少念;有的人修养比较好,脾气比 较好,心比较平静,念佛的时候自然心比较没有杂念;但有 的人个性比较刚强、习气比较重,所以
16、他念佛的时候妄想杂 念还是很多,但是这些都没关系,他只要念佛就好,众生会 有这些情况阿弥陀佛都知道。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所以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坐、 是卧,不管你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 念佛,这样就是念佛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 什么叫大 慈?没有条件的爱心叫做大慈。所以阿弥陀佛在第十 八愿里面,只有讲乃至十念,没有讲一定要具备某一个 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就会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了。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不是什么日本净土,我们这个本愿法门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 第十八愿
17、讲什么呢?讲念佛 而已。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第十八愿称为本愿,所以本愿称名是善 导大师所传下来的。本愿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呢?在于一切众生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往生了,所以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念弥陀万德洪名,就是本愿所讲的,也是本愿唯一的行持。刚才我们说本愿称名是善导大师所传下来的,但那不是 善导大师个人的创见,而是龙树菩萨所讲的。龙树菩萨易 行品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龙树菩萨在这一段话就直接点明本愿这两个字,也点明称名念佛这两个字了。所以第十八愿就
18、是本愿:第十八愿就是称名念佛。本愿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怎么样的呢? 若人是 指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当中又包含善人、 恶人。念佛,念是意业,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名是口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归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归顺弥陀的救度,把我凡夫罪恶的生命, 生死的生命、轮回的生命, 完全归入阿弥陀佛清净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轮回的生命 之中,这个叫自归,简而言之,愿生极乐就是自归。 所以这本愿称名也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了, 证据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而本愿是龙树菩萨创造的吗?也不是!是释 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无量寿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佛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力是指第十八愿的力量。 第十八愿没有讲其它三学六度,是说闻名欲往生一一听 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而愿生极乐,从此专念南无阿 弥陀佛,这样的话皆悉到彼国 每一个人、每一个人 通通都能够到极乐世界,而且从现在开始自自然然就不退转 了。因此,无量寿经有讲本愿,龙树菩萨传承,善导大师 再做结论性的弘传,所以本愿不是日本的,是我们中国的。本愿的条件就是称名念佛,其它没有。善导大师说: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没有说要 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如果需要这些条件的的话,请问阿弥 陀佛要救谁?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大还是 小?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所以我们就一向专称弥陀佛 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