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630529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的外形特征.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外形特征骨骼特征: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 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 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1、后额骨缺失。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 到 1/2 。3、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4、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5、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 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 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 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 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 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 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 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 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

2、,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 两者契合, 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体型特征: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 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 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 现有的证据表明, 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 100 到 1000 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 10 到 100 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 1

3、 到 10 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 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 到 5 公斤之间。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brancai ,原名布氏腕龙) 。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 年至 1912 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 米,长 22.5 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 到60 公吨之间。 最长的恐龙是27 米长的梁龙, 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区别:恐龙与其它

4、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 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 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 Saurischia)、鸟臀目( 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 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臀部结构不同外, 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 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除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 耻骨在肠骨下方向

5、前延伸, 坐骨则向后延伸, 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 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 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 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 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易碎双腔龙。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 它们大多为肉食性, 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 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 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