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8682204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髓细胞学检查.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1) 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2) 姬姆萨

2、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3) 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后纠正pH65。4) 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操作1 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

3、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2 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

4、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精品.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

5、察。3 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

6、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分析要点(1) 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 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2) 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3) 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4) 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

7、,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精品.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 (1)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2)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3)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4)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5)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

8、成按血小板易见到。(6)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7)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8)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3)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4)书写报告

9、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5)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少。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6)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

10、精品.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

11、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

12、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RAS: 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RAEB: 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

13、20。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精品.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

14、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L1L2L3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折叠规则,偶有凹陷折叠不规则核染色质细、分散结构较一致细、分

15、散或粗而浓集,结构不一致粗点状,均均一致核仁小,不清楚少或不能见清楚1-多个明显1-多个泡状胞浆量少不一定,常较多较多胞浆嗜碱性轻、中度不一定,有些细胞深染深蓝胞浆空泡不定,较少不定常明显蜂窝状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

16、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精品.”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

17、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12)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 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

18、幼稚单核细 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 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著增多者。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 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 测定。14)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著减少,早期阶段,中性 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 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 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 或消失。15)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

19、熟障碍,部分 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 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精品.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 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 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 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 出本周蛋白。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此白血病同 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

20、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 高、皮肤有出血点等。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19)脾功能亢进: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20)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

21、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著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22)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

22、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精品.23)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24)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

23、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