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722485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4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一.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及详细答案 (1)一、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1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2 的性质。已知: 2NO2 2NaOH=NaNO3 NaNO2 H2O任务 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NO2 能否被 NH3 还原 (K1、 K2 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 1) A 和 E 中制取 NH3 的装置为 _,所用试剂为 _。装置中制取 NO2 的化学方程式是_ 。(2)若 NO2 能够被 NH3 还原,预期观察到C 装置中的现象是_。( 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 C 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该小组同学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认为可能是NH3

2、 还原性较弱,不能将NO2 还原;在此条件下,NO2 的转化率极低; _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任务 2:探究 NO2 能否与 Na2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实验前,该小组同学提出三种假设。假设 1:两者不反应;假设 2: NO2 能被 Na2O2 氧化;假设 3: _。(6)为了验证假设 2,该小组同学选用任务1 中的 B、 D、E 装置,将 B 中的药品更换为NaO ,另选 F 装置 (如图所示 ),重新组装,进行实验。22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 (某些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_ 。实验过程中, B 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

3、质生成。推测 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答案】 A浓氨水和 CaO(合理即可 ) Cu 4HNO33 22NO22混合(浓 )=Cu(NO ) 2H O气体颜色变浅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缺少尾气吸收装置NO2 能被Na O 还原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EDBDF 2NO Na O =2NaNO22223【解析】【分析】(1)干燥氨气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因而A 为氨气发生装置;固液反应制取氨气,要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2)若红棕色的NO2 能够被 NH3 还原,反应时混合气体的颜色将变浅;(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C

4、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说明此条件下,二氧化氮与氨气不能反应,或者二氧化氮的转化率较低,或者是反应速率极慢;(4)氮氧化物为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5)Na2O2 中氧元素为中间价 1 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NO2 中的氮元素为中间价 4 价,既可能表现氧化性,也可能表现还原性;(6) 验证假设 2,首先要用 E装置制取二氧化氮,因为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时要除去水的干扰,装置B 前后都必须有吸水装置,为防止过量气体污染环境,要连接F 咋进行尾气处理; 由过氧化钠变成白色固体且产物为纯净物,说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氮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硝酸钠。【详解】(1)干燥氨气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因而A

5、 为氨气发生装置,E 为二氧化氮发生装置;固液反应制取氨气,要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实验室用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备二氧化氮,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 )=Cu(NO3)2 2NO2 2H2O,故答案为:A;浓氨水和CaO(合理即可 );Cu 4HNO3(浓 )=Cu(NO3)2 2NO2 2H2O;(2)若红棕色的NO2 能够被 NH3 还原,反应时混合气体的颜色将变浅,故答案为:混合气体颜色变浅;(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 C 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说明此条件下,二氧化氮与氨气不能反应,或者二氧化氮的转化率较低,或者是反应速率极慢,现象

6、不明显,故答案为: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4)氮氧化物为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污染环境,则该装置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吸收装置,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吸收装置;(5)Na2O2 中氧元素为中间价1 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NO2 中的氮元素为中间价4价,既可能表现氧化性,也可能表现还原性,则NO2 与Na2 O2 可能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过氧化钠做氧化剂,将NO2 氧化,或或过氧化钠做还原剂,将NO2 还原,故答案为:NO2 能被 Na2 O2 还原;(6) 验证假设 2,首先要用 E装置制取二氧化氮,因为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时要除去水的干扰,装置B 前、后都必须

7、有吸水装置,为防止过量气体污染环境,要连接F 咋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EDBDF; 由过氧化钠变成白色固体且产物为纯净物,说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氮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 Na2O2=2NaNO3,故答案为:。【点睛】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时要除去水的干扰,装置B 前、后都必须有吸水装置是解答关键,也是易忽略的易错点。2 某种含有少量氧化钠的过氧化钠试样(已知试样质量为1.560g、锥形瓶和水的质量为190.720g),利用如图装置测定混合物中Na2O2 的质量分数,每隔相同时间读得电子天平的数据如下表:(1)写出 Na2O2 和 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

8、)计算过氧化钠质量分数时,除了试样的质量,锥形瓶和水的质量,还必需的数据是_,不必作第6 次读数的原因是_。(3)根据上述数据,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保留 2 位小数)。(4)测定上述样品(1.560g)中 Na2O2 质量分数的另一种方案,其操作流程如图:操作的名称是_。需直接测定的物理量是_。操作需要的仪器除了酒精灯,还需要在转移溶液时,如溶液转移不完全,则“偏小 ”或 “不变 ”)。_(固定、夹持仪器除外)。Na2O2 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_(填 “偏大 ”、【答案】 2Na2 222次或第 5 次的读数第 5 次与第 4次的读数相O +2HO=4NaOH+O 第 4同,锥形瓶内质量已达

9、恒重0.84 溶解生成 NaCl 的质量玻璃棒、蒸发皿偏大【解析】【分析】(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2)、( 3)计算过氧化钠质量分数时,应用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的数据,根据称量的锥形瓶+水 +试样总质量变化以及还有第4 次或第 5 次读数,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计算过氧化钠的质量;由表中数据可知,第4、 5 次读数相等,锥形瓶内的质量已达到恒重;( 4)由流程图可知,操作是将样品在稀盐酸中溶解;操作是从溶液中获得的晶体为氯化钠,需直接测定氯化钠的质量;操作是从溶液中获得的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在转移溶液时,如溶液转移不完全

10、,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氯化钠,测定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详解】( 1) Na2O2 和 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 +2H2 O=4NaOH+O2;(2)计算过氧化钠质量分数时,应用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的数据,根据称量的锥形瓶+水 +试样总质量变化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计算过氧化钠的质量,故需要知道试样的质量、锥形瓶 +水的质量,还有第 4 次或第 5 次读数;由表中数据可知,第4、5 次读数相等,锥形瓶内的质量已达到恒重,不必作第6次读数;(3) 2Na2O2+2H2O=4NaOH+O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由于过氧化钠

11、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减少,质量的变化量就是氧气的质量,即m(O2)= 1.560g +190.720g-0.270g192.010=0.270g, n(O2)= 32g mol 1 =0.0084mol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n(Na2 O2) =2(O2)=0.0168mol ,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0168mol78 g mol1.560g100% =84% ;( 4)由流程图可知,操作是将样品在稀盐酸中溶解;最终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的晶体为氯化钠,故应测定生成 NaCl 的质量;操作是从溶液中获得的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12、,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在转移溶液时,如溶液转移不完全,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氯化钠,测定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偏低,由于过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故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3 氨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学品。(1)画出采用氨催化氧化法合成硝酸的反应原理流程图:(要求注明试剂、反应条件)_(示例:)(2)向饱和氯化钠和浓氨水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CO2从而析出3NaHCO 晶体,是侯氏制碱法的关键步骤,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原理_ 。在 0.1 mol/L 的稀氨水中,下列式子成立的是_。3234+) =0.1 mol/LA c(NHH

13、O) + c(NH ) + c(NHB c(NH3H2O) c(NH3) + c(NH4+)C c(H+) c(OH-)D c(NH4+) + c(H+) = c(OH-)(3) A 是中学化学常见气体,打开装有A 的集气瓶,瓶口出现白雾,将A 与氨气混合,立即出现大量白烟,生成物质B,则 A 的分子式为 _,物质 B 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_。(4)将 6.4 g 铜粉投入一定量的浓硝酸中,铜完全溶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3.36L,其中两种成分气体的体积比为_,反应中总共消耗的硝酸_mol 。( 5)向含 4 mol HNO3 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请在

14、坐标系中画出 n(气体 )随 n(Fe)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 n(气体 )的最大值 _。( 6)氨气和硝酸生产的氮肥硝酸铵受热或受撞击容易分解,若分解时只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答案】NaCl+ NH32234+H O+CO = NaHCO +NH ClABD HCl (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配位键 )1:5 或 5:10.35NH NO3N O + 2H O422【解析】【详解】(1)在工业上用 N2 与氢气化合形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产生NO, NO 被氧气氧化产生NO2, NO2 被水吸收得到硝酸,则用氨催化氧化法合成硝酸的反应原理流程图是:;(2)向饱和氯化钠和浓

15、氨水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CO23从而析出 NaHCO 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Cl+ NH3+H2O+CO2= NaHCO3 +NH4Cl;A在 0.1 mol/L 的稀氨水中, N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3234+,根据 N 元素守恒NH H O、NH、 NH+可知 c(NH3H2O) + c(NH3) + c(NH4 ) =0.1 mol/L ,正确;B氨气溶于水,绝大多数发生反应产生NH3H2O,只有少量发生电离产生NH4+,所以微粒+的浓度关系是: c(NH3H2O) c(NH3) + c(NH4 ),正确;C在氨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及NH3H2O 的电离平衡,二者都电离产生OH-,只

16、有水电离产生 H+,所以离子浓度关系是c(H+) c(OH-),错误;D在氨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及32O 的电离平衡,二者都电离产生-,只有水电离NH HOH产生 H+,根据二者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关系可知c(NH4+) + c(H+) = c(OH-),正确;(3) A 是中学化学常见气体,打开装有A 的集气瓶,瓶口出现白雾,将A 与氨气混合,立即出现大量白烟,生成物质B,则 A 的分子式为HCl, NH3 与 HCl 反应产生的物质B 是NH4Cl,其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配位键 );( 4) 6.4 g 铜的物质的量是 n(Cu)=6.4g 64g/mol=0.1m

17、ol,将 6.4 g 铜粉投入一定量的浓硝酸中,会发生反应: Cu+4HNO3(浓)=Cu(NO3)2+NO2+2H2O; 3Cu8HNO3(稀)=2Cu(NO3)22NO 4H2O, Cu 是 +2 价的金属,0.1molCu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mol ,反应产生的NO、 NO2 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是3.36 L,物质的量是n=3.36L 22.4L/mol=0.15mol,假设 NO、NO2 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 y,则 3x+y=0.2mol ; x+y=0.15mol ,解得 x=0.025mol ,y=0.125mol ,根据 n=V/Vm 可知二者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

18、的量的比,所以V(NO):V(NO2)=0.025mol:0.125mol=1:5 ; V(NO ): V(NO) =5:1;根据 N 元素守恒可知2n(HNO )=2nCu(NO )+n(气体 )=2 0.1mol+0.15mol=0.35mol;33 2(5)根据铁和硝酸反应的实质,开始铁全部被硝酸氧化为硝酸铁,反应的方程式是:Fe+3-3+ NO 2H2O,根据方程式可知 4molHNO3发生反应产生1molNO 气体,反4H +NO =Fe应消耗 1molFe,后发生反应3+2+2Fe +Fe=3Fe ,无气体产生,所以用图象表示为;(6)氨气和硝酸生产的氮肥硝酸铵受热或受撞击容易分解

19、,若分解时只生成两种氧化物只能是 N2O、 H2O,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4NO3N2O + 2H2O。4 (加试题)(一)以一氯代乙酸钠(CH2ClCOONa)水溶液为原料,通过电解法可以制备1, 2-二氯乙烷(CH2ClCH2Cl),装置如图1 所示。( 1)所用的离子交换膜是 _(填 “阳”或 “阴 ”)离子交换膜。( 2)写出电解池总反应 _。(二) 1940 年,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成功冲破了“索尔维 ”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用 NaCl 固体代替生石灰,加入母液,并联合合成氨厂一起生产出纯碱和氯化铵。这便是举世闻名的 “侯氏联合制碱法 ”,工

20、艺流程如图 2。请回答:(1)关于合成氨反应,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A反应体系中一般用V2O5 作催化剂B因为该反应S小于零,所以反应的H一定也小于零C因为该反应的S小于零,所以反应的压强控制越高越好D该反应往往控制在500左右,是因为该温度下反应物转化率最高(2)一定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48。若在该温度下,在9L 的恒容容器中投入1mol氮气和3mol氢气进行反应,则氨气的平衡产率y _;若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 1,相应平衡体系中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请在图3 中绘制x 随 n 变化的示意图(计算时不计副反应)。 _(3)侯氏制碱法最大的优点是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

21、高到 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_ (填上述编号)的循环。(4)关于侯氏联合制碱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A往沉淀池中先通入 CO 再通入氨气的目的是提高NaHCO 的产量23B往母液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使NaHCO3 更多地析出C从母液中经过循环进入沉淀池的主要是Na2CO3、 NH4Cl 和氨水D往母液中通氨气目的仅仅是增大NH4Cl 更多地析出NH4 的浓度,使【答案】阳2CH2 ClCOO 2H2OCH 2ClCH2Cl 2CO2 H2 2OH B50%C【解析】【分析】(一)电解溶液成分中只有溶质一氯代乙酸钠有氯元素,因此根据原子守恒结合装置图,利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书写其电极反应式,考虑二

22、氯乙烷会与反应来选择离子交换OH膜,据此分析作答;(二)( 1) A.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B. 根据 G= H-T S 公式作答;C. 结合理论与实际经济成本考虑;D. 综合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影响效果作答;( 2)根据三段式结合平衡常数K 计算产率与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情况;( 3)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角度分析;( 4) A. 二氧化碳微溶,氨气易溶;B. 加入盐可提高氯离子浓度;C. 根据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原理作答;D. 根据氨气的溶解度及化学反应的原理作答。【详解】(一)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阳极上每消耗2mol CH2-可得到 1 mol 产物 CH22ClCOOClCH Cl,阳

23、极同时生成气体CO2,阴极上溶液中水电离的,可书写电解池总反H+放电,生成 H2 和 OH应: 2H2O,为了防止二氯乙烷与2CH2 ClCOOCH2 ClCH2Cl 2CO2 H22OHCH2ClCH2ClOH 反应,应使用阳离子交换膜,故答案为:阳;2CH2ClCOO 2H2O22;2CO H 2OH(二)(1) A. V2O5 是 SO2 和 O2 合成 SO3 的催化剂,不是合成氨反应的催化剂,A 项错误;B. 通过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晶体,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根据G=H-TS 可知,若反应S 小于零,则H 一定小于零,B 项正确;C. 实际在合成氨工业生

24、产中,压强不能太大,否则能耗太高,并且对设备要求高,C 项错误;D. 提高温度可以适当加快氮气合成速率,温度太高则该放热反应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降低,且催化剂活性降低,因此反应控制在500 C 左右, D 项错误;答案为 B;(2)设平衡时氮气消耗 x mol/L ,则平衡时氮气为 ( 1-x) mol/L ,氢气为 3(1-x) mol/L=(1-9933x) mol/L ,氨气为 2x mol/L ,根据 K=48 计算可得 x=1 ,产率为 50%。当氮气与氢气的物18质的量之比为合成氨反应的计量系数之比为3:1,到平衡时氧气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因此1横坐标 n=时纵坐标达到峰值,画图如

25、图所示:,故答案为:350%;(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铵、氨水等物质,因此循环I 可以提高氯化钠的利用率;(4) A. 氨气溶解度大,通入氨气后使溶液显碱性,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增加,A 项错误;B. 加入盐的目的是提高氯离子浓度,促进氯化铵结晶析出,B 项错误;C. 通入氨气的作用是增大铵根离子浓度,增强碱性和碳酸氢钠反应,从而使碳酸钠、氯化铵和过量氨水通过循环 I 进入沉淀池, C项正确;D. 往母液中通氨气目的,可增大铵根离子浓度,在促进氯化铵析出的同时,还可增强溶液的碱性,有利于在循环 I 后吸收二氧化碳, D 项错误;答案选 C。5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其中

26、可能含有如下五种物质:CaCO 3 、 Na 2CO3 、Na2SO4 、 NaCl 、 CuSO4 。已知 CaCO3 难溶于水, Cu SO 4 溶液呈蓝色。现进行如下实验: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向溶液中加入BaCl 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时沉淀消失。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 1)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 2)一定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 ;( 3)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 ;( 4)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所用试剂名称为:_;()( 5)钠是活泼的碱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钠钾合金可在核反应堆中用作热交换液。10.1g 钠钾合金溶于500

27、mL 水生成 0.15mol氢气。确定该钠 - 钾合金的组成(用Nax K y 的形式表示):_;如果所得溶液的体积仍为500mL ,则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 。【答案】 CaCONaCl 稀硝酸、硝酸银溶液NaK2 0. 2mol/ L3、 Na2SO4、 CuSO4 Na2CO3【解析】【分析】()由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不含CuSOBaCl2 溶4、 CaCO3;由向溶液中加入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时沉淀消失,可知白色沉淀为碳酸钡,则一定含Na23CO ,不含Na SO ,不能确定是否含NaCl,以此来解答;( II)根据发生反应:242Na 2H2O 2NaOH H2

28、、2K 2H2O 2KOH H2Na+=+=+,根据氢气体积、金属质量列方程计算、K 物质的量;根据c= n 计算可得。V【详解】由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不含CuSO4、 CaCO3;由向溶液中加入BaCl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时沉淀消失,可知白色沉淀为碳酸钡,则一定含Na2CO3,不含Na2SO4,不能确定是否含NaCl;(1)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CaCO、Na2SO4、 CuSO4,故答案为: CaCO3、 Na2SO4、 CuSO4;3( 2)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Na2CO3,故答案为: Na2 CO3;( 3)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NaCl,故答案为: NaCl:( 4)由氯离子的

29、检验方法可知,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所用试剂为稀硝酸、硝酸银溶液,故答案为: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5)设钠、钾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 、 bmol ,则2Na + 2H2 O= 2NaOH + H 221a0.5a2K + 2H 2O = 2K OH + H 221b0.5b0. 5a+0. 5b=0. 15, 23a+39b=10. 1,计算可得:a=0. 10,b=0. 20, n( Na): n (K)=1: 2,该钠 - 钾合金化学式为NaK2, c( NaOH)= n(NaOH) = 0.1mol =0.2mol/L ,故答案为:V0.5LNaK2; 0. 2mol / L。6 现有

30、下列几种物质:盐酸;Na2 O; Na2O2; Al(OH)3; Na2CO3; H2O;CO2;乙醇;Cu; NaOH 溶液。(1)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有_(填写序号,下同),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有_。(2)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 3) Na2O2 因能发生下列反应被用作供氧剂: 2Na2O2 +2CO2 =2Na2CO3+O2,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 4)如用超氧化钾( KO2 )作供氧剂,写出它和 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 。或【答案】 Al(OH)3 + OH= AlO2 +2H2O 1:1【解析】【分析】(1)盐酸为混合物,

31、不属于电解质;Na2O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碱性氧化物; Na2O2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过氧化物;Al(OH)3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Na2CO3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H2O 属于电解质、氧化物;CO2 不属于电解质,为氧化物;乙醇属于非电解质;Cu 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NaOH 溶液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2)NaOH 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3)过氧化钠中部分氧原子化合价升高为0 价,部分降低为-2 价,则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 1;(4)超氧化钾(KO2)中O2-平均价态为-0.5价,部分氧原子化合价升高为0 价,部分

32、降低为-2 价,则升高的氧原子数目为降低氧原子数目的【详解】3 倍。(1)盐酸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Na2O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碱性氧化物; Na2O2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过氧化物;Al(OH)3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Na2CO3 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电解质;H2O 属于电解质、氧化物;CO2 不属于电解质,为氧化物;乙醇属于非电解质;Cu 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NaOH 溶液为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综上所述,属于电解质的为;碱性氧化物的为;(2)NaOH 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AlOAl(OH) + OH+2H O;322(3)过氧化钠中部分氧

33、原子化合价升高为0 价,部分降低为 -2 价,则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 1;(4)22-平均价态为 -0.5价,部分氧原子化合价升高为0 价,部分降低为 -超氧化钾( KO )中 O2 价,则升高的氧原子数目为降低氧原子数目的3 倍,则单线桥法为或。7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得到碳酸氢钠,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氫钠_。(3)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_。( 4)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95g,完全反应后得到气体 5.6L

34、(标准状况),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答案】 Na2 CO3+CO2+H2O=2NaHCO3 加热碳酸钠固体, NaHCO3 受热分解生成 Na2CO3 和H2O、 CO2,从而除去了杂质向 NaHCO3 溶液中通入 CO2,使 Na2CO3 反应生成了 NaHCO3,从而除去了杂质55.8%【解析】【分析】( 1)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 2)碳酸钠较稳定,碳酸氢钠加热容易分解;( 3)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 4)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列关系式求解可得。【详解】( 1)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

35、CO3+CO2+H2O=2NaHCO3,故答案为: Na2CO3+CO2+H2O=2NaHCO3;( 2)碳酸钠较稳定,碳酸氢钠加热容易分解,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可以通过加热方法除去杂质碳酸氢钠,故答案为:加热碳酸钠固体,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 CO3和 H2O、 CO2,从而除去了杂质;( 3)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碳酸氢钠,可以通入二氧化碳使其转化为碳酸氢钠除去,故答案为:向 NaHCO3溶液中通入 CO2,使 Na2CO3反应生成了 NaHCO3,从而除去了杂质;(4)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得到气体的5.6L (标准状况)气体为二氧化5.6 L碳,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22.4 L/ mol =0.25mol,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由方程式可知n(NaHCO3) =2n( CO2)=20.25mol=0.5mol ,碳酸氢钠的质量为0.5mol 84g/mol=42g,碳酸钠的质量为(95g-42g ) =53g,则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9553gg 100%=55.8%,故答案为:55.8%。【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