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784174 上传时间:2021-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融合的策略.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相融合的策略宣汉县普光学校 何敬宗当人类从“结绳计数”抽象出自然数以来,数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关于数的学科,统称“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为人人所用”。新课标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反复的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巧设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化难为易;开展有趣的数学游戏,把能“乏味练习

2、”变为“趣味探索”;回归数学原型,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位学者对教学情境与知识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知识融入情境,才能彰显活力,才能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之后,教师出示两个长方形,一部分遮住,一部分露出。(如下图)(1)、露出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1/5 (2)、露出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1/6 比较图(1)图(2)猜猜哪个长方形长?由于学生已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知道1/

3、51/6,所以很快作出判断:图(1)长。教师揭开谜底:图(2)长。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急于探寻判断错误的原因,探究欲被激发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究”。又如,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问题后,教师出示经典的“老汉分羊”问题:一老汉有17只羊,临终时分给他三个儿子,老大九分之一,老二三分之一,老三二分之一。且一再强调不能杀羊。这三儿子该怎样来分呢?学生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老大 171/9 老二 171/3 老三 171/2但又马上遇到了问题:这些结果都不是整数,不杀羊怎么分呢?这时老师对学生算法给予充分肯定,把学生陷入困惑的境地:既然方

4、法正确,为什么得不到一个整数结果呢?难道有什么奥妙?问题被蒙上了神秘面纱,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更充满期待。在学生的期待中接着讲故事:三个儿子找到了村里的智者老叟,老叟从自家里牵一只羊来给三个儿子分羊。故事讲到这儿,学生心中又有了疑问-老叟帮助分羊还从自家里牵一只来,难道帮他们分了羊还要送他们一只不成?这是为什么呀?学都是从问开始的。此问一出,聪明的孩子把脑门一拍,“噢-晓得了”。大多数学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恍然大悟:老叟牵来一只,不就了18只吗?老大分得1/9,不就是2只吗?老二分得1/3,不就是6只吗?老三分得1/2,不就是9只吗?三兄弟分得的羊加起来不就是17只吗?还剩下一只不就是老叟牵来的哪

5、只吗?老叟真不愧为智者。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进入了问题世界,教师的肯定反而让学生困惑,同时产生了急切知道答案的期待,故事的悬念铺垫了学生顿悟。知识在学生的期待中烙下深刻的印迹。再如,六年级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后,教材里有一个关于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在希腊传说中,推罗国王穆顿有个聪明漂亮的公主叫狄多。狄多在她的王国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是好景不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的丈夫被她的兄弟塞浦路斯王杀死了。可怜的狄多赶紧逃亡到了非洲西海岸,她想在这儿生活下来,于是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珠宝、玉器、金币,打算从当地酋长雅尔巴斯那里买些土地盖房子。狄多对酋长说:“我只要用一张牛皮包起来的地方。

6、”酋长想也没想,一块牛皮包起的地方能有多大啊,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于是爽快的答应下来。可是,不一会儿,仆人来报告:“狄多公主圈的地已经有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一大了”。 (故事讲到这儿,孩子们产生一个疑问:狄多公主是怎么做到的?)雅布王大吃一惊,急忙赶去看,原来狄多公主并没有把牛皮直接铺在地上,而是把牛皮搓成牛皮绳,用牛皮绳沿着海岸线圈出了一块最大的土地。雅布王很佩服她的智慧,心甘情愿的给了她那块土地。狄多公主在那块土地上建立了一座城市-拜萨(牛皮城)。学生提出好奇的问题:牛皮城会是什么形状呢?学生的探究欲被调动了起来。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猜想,有学生认为是圆形,有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有学生认为是长方形

7、,可能还有学生认为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探究欲后,合作探究周长相等的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当学生探究得出周长相等的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大小关系,学生胸有成竹地认为牛皮城一定是一个圆时,教师再给出结论:牛皮城是一个半圆。学生哗然,“那是为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度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来,这时干脆放手让学生用绳子在教室的傍墙边动手操作起来。孩子们捅破窗户纸偷窃周长与圆的面积关系成为他们的内需,从而实现了“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二、操作实践,数形结合,化难为易俗话说:“听过,忘记了;看过,

8、记住了;做过,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些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建立起数与形的关系,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在概念教学、算理教学中,教师稍有不注意就会和盘托出,填鸭式地硬塞给学生,学生囫囵吞枣,事倍功半。如多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积的意义”学生理解是比较抽象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做做“乌鸦喝水”的实验呢?给学生准备盛着部分水的量筒与两块拴着细绳的大小不同的石头。师:今天我们做一个“乌鸦喝水”的实验,请同学们

9、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一片沸腾,有的放大石头,有的放小石头,仔细地观察着、思考着。)学生一段时间观察后,有的说发现水面升高了,有的说盛放大石头水面升高得多,盛放小石头水面升高得少。师追问: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是水多了吗?学生会立即认识到:水没有多,而是石头占有了一定的位置把水挤了上来。师顺势小结:我们把石头所占的位置叫做“空间”。接着问:放大石头的水面为什么升高得多,放小石头的水面为什么升高得少?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体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体积转换等难点打下了坚实的表象基础。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混淆不清,究其原因,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不理解。如果在学生

10、初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其效果就会迥然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比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常用面积单位。提问操作:一个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组成的?这个长方形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请大家摆一摆。等学生摆好后,全班交流,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摆。在学生交流中,学生明白了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摆成124、212、38、46、64、83、122、241等长方形。教师要求学生摆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等长方形,并算一算它们的面积,说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教学流程,由学生从操作的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得出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一件

11、自然而然的事。“有余数的除法”对小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它的算理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我们用小棒操作,数形结合,就能沟通了抽象与形象的桥梁。出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学生操作:摆两个正方形, 还剩一根)如果用算式怎么来表示这个过程呢?引导学生观察摆的图思考,得出结论:求9里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942(个)1(根)看着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吗?“9”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指导学生列出竖式,教师指竖式中的每一个数,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相应的部分。数小棒,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生直观地理解了

12、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习轻松、理解透彻。分数是比较的抽象的,理解分数的单位“1”的量是至关重要的。初入六年级的学生,往往把分数与单位“1”的量分割开,致使在后面的分数乘除法学习中学生无从下手。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之前的准备课中,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操作,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示 计算:1/21/4由于学生通过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运算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口算得出答案3/4。又出示 1/21/41/8学生通过笔算仍能得出正确答案7/8。再出示 1/21/41/81/161/321/64此题一出,学生茫然。大部分学生连忙笔算。待学生计算结束订正答案后,教师设置悬念:

13、其实此题完全可以不通过计算,运用折纸办法一分钟就能解决。所有学生都怕计算,也懒于计算,所以他们期待老师的新方法。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涂出它的1/2,再对折,在空白地方涂出1/4,如图1/41/21/41/21/8观察结果是多少,再对折一次,又在空白地方涂出1/8,观察结果是多少。继续如此操作,学生就能找出规律:1/21/411/4 1/21/41/811/8 1/21/41/81/1611/16 1/21/41/81/161/321/6411/64此时学生领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教师因势力导,强调分数只要联系它单位“1”的量,“可怕”的分数就变成了有形的。接着出示本文的第一个例题:两个长

14、方形,一部分遮住,一部分露出。(如下图)(1)、露出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1/5 (2)、露出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1/6 比较图(1)图(2)猜猜哪个长方形长?通过学生猜测、验证,让学生深刻领会分数大小不代表单位“1”的大小,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分数对单位“1”的量的依托关系。再出示:AB两根长短相同的绳子,A根剪去1/2分米,B根剪去全长的1/2,剩下部分哪根长?先让学生弄清两个1/2的单位“1”,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操作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如果绳长大于1分米,则剩下部分AB; 如果绳长小于1分米,则剩下部分AB;如果绳长等于1分米,则剩下部分AB。通过单位“1”的量不确定的分数大小比较,

15、让学生领单位“1”的量对分数大小的重要性。三次操作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分数离不开单位“1”的理念。三、趣味游戏把“乏味练习”变为“趣味探索”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把练习内容寓于其中,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充满情趣,使学生摆脱厌倦的心理,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分数 ,了解分数的含义后,教师可设计一个游戏来作为练习。师:老师要送一些漂亮的书签给大家。(学生个个全神贯注)师:数一数,这里有几张书签?(16张)我把16张书签的1/2送给你,你得几张?(8张)我把16张书签的1/4送给你,你得几张?(4张)现在开始送了,大

16、家注意听。我把16张书签的1/16送给你,你得几张?生:1张。师:奖给你。现在还剩下几张?(15张)我把15张书签的1/15送给你,你得几张?(1张)还剩几张?把14张书签的1/7送给你,你得几张?该游戏不仅应用了新学习的分数知识,涵盖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渗透了单位“1”的概念,同时进一步进行了单位“1”的变化。把本来有难度的问题融入“玩乐”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概念比较多,而且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对概念印象不深,很容易混淆。如果创设有趣游戏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化抽象为形象,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的个数时,可以安排

17、这样的两个游戏:1、找约数的朋友。老师请学号是12的约数的同学站起来,学号是1、2、3、4、6、12的学生随之站起来。通过游戏让学生判断起立学生的个数是否完整,学号是1的学生每次都要起立。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2、找倍数的朋友。老师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号是2、4、6、8的同学站起来,当最后一个站起来后,教师故意问:“就这些吗?”学生回答还有,只是我们班的学生人数不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四、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活学活用,学以至用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18、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教学“统计方法”时,让学生边观看学校早晨7:00-8:00校门口学生入学情况录相,边记录各年级早晨学生入学情况。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涨。又如,揭示圆柱表面积意义之后,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它们是由哪些面组成的?(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水桶、油桶、烟囱等柱体。)制作这些物体要多少材料?需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压路面积等于什么面积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带进生活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总之,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效益?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设计高效的实验操作、搭建有趣的游戏平台、回归真实的生活原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