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05259 上传时间:2021-01-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凝血、血型#荟萃材料.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掌握 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与作用;等渗溶液; 血液的pH值;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的功能;,上节回顾,1,专业内容,体液与内环境,细胞内、外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占体重的60%,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3,1/3,2,专业内容,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理学上把细胞外液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叫内环境稳态。

2、,复习,内环境稳态?,内环境,3,专业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 比重 1.05-1.06 血细胞45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55 水(90-92%) 溶质(8-10%) 血浆蛋白(6.2-7.9%) 电解质(晶体物质)(0.9%) 气体 有机小分子(1-2%),4,专业内容,血浆的理化特性(回顾),1、渗透压 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 血浆晶体渗透压(以NaCl为主)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

3、持细胞内外水平衡。,2、酸碱度(pH):弱碱性7.35-7.45 3、粘滞性 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黏度 血液为水的45倍 血浆为水的1.6-2.4倍,5,专业内容,红细胞(回顾),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 (4.55.5)1012/L Hb:120160g/L 正常成年女性:(3.8 4.6)1012/L Hb:110150g/L 功能:运输O2和CO2、可缓冲酸碱,维持血浆稳定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RBC在循环中,可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悬浮稳定性: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其大小以血沉表示。,6,专业内容,白细

4、胞,正常成人: (4.010) 109个/L 生理变动: 新生/下午/食,疼,激动/妊末等高 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50%-70%) 颗粒白细胞 嗜酸粒细胞(1%-5%) 嗜碱粒细胞(0.5%-1%) 白细胞 淋巴细胞(25%-30%)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3%-8%),7,专业内容,正常值:10万30万/mm3 (100109300109/L) 异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作用: 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粘连与融合,从而填补不断脱落的内皮细胞,使红细胞不能透出血管外。,血小板(回顾),8,专业内容,血液的功能,1

5、、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调节体温 4、免疫防御功能:血浆球蛋白和白细胞 5、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9,专业内容,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五章 血液,10,专业内容,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既不凝血也不出血,取决于血管组织、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11,专业内容,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12,专业内容,血液生理,生理性止血,13,专业内容,血液生理,生理止血,14,专业内容,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是机

6、体的保护性生理过程,血小板与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共有14种。,15,专业内容,凝血因子,16,专业内容,凝血因子特点: 因子由组织产生,存在于组织,称为组织因子.其余都是存在于血浆中,大多由肝脏合成; 因子为Ca2+,其余为蛋白质; 除因子外,其余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需要激活,激活后的凝血因子在代号右下角加“a”; 如:因子,激活后,表达为a。 凝血因子一旦激活,将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激活,17,专业内容,血液凝固过程(掌握),分三个阶段:,多种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变成有活

7、性的凝血酶。凝血酶催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解的丝状纤维蛋白。,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8,专业内容,凝血酶原激活物 a(a+Ca2+) 凝血酶原凝血酶 a (Ca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 血细胞,血液凝固的过程:瀑布学说,血块,19,专业内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简图,20,专业内容,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途径不同分为: 内源性凝血途径 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激活因子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受损组织释放)触发激活因子的过程。,21,专业内容,22,专业内容,23,专业内容,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掌握),正常情况下

8、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的激活物和抑制物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的一系列酶促反应的总称. 包括: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血浆中的纤溶系统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24,专业内容,过程: 激活物 抑制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25,专业内容,纤溶系统的生理意义: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26,专业内容,三、纤

9、维蛋白溶解与血凝的动态平衡,止血、凝血发生后,纤溶系统发挥溶纤作用,溶解血栓,保证血液畅通 溶纤作用减弱:纤维蛋白沉积、血栓形成 溶纤作用增强:出血、渗血,27,专业内容,掌握 凝血过程; 纤溶系统的生理意义,小 结,28,专业内容,血液凝固过程(掌握),分三个阶段:,多种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变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凝血酶催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解的丝状纤维蛋白。,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9,专业内容,凝血酶原激活物 a(a+Ca2+) 凝血酶原凝血酶 a (Ca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 血细胞,

10、血液凝固的过程:瀑布学说,血块,30,专业内容,纤溶系统的生理意义: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31,专业内容,第四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第五章 血液,32,专业内容,一、血量blood volume,血量(blood volume) 全身血液的总量。 占体重的7- 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 循环血量和贮存血量(肝、脾、肺、皮下静脉) 失血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33,专业内容,二、血型与输血Blood Group and re

11、gula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血型 简介: Landsteiner “血型之父” 定义 通常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类型 ABO血型 Rh血型 其他血型,34,专业内容,ABO血型,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抗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凝集原):A抗原、B抗原 血浆中存在抗体(凝集素):抗A抗体、抗B抗体,血型 凝聚原 凝聚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35,专业内容,ABO血型,36,专业内容,凝集反应:当含有A抗原的红

12、细胞与含有抗A抗体的血清相遇,或含有B抗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B抗体的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凝集成团。 血型不同、抗原不同抗原抗体反应 红细胞“凝集” 溶血:在补体的作用下,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裂。,37,专业内容,ABO血型的判断方法,制备标准的含抗A、抗B、抗A+抗B凝集素的血清滴加待测血液红细胞观察凝集现象,38,专业内容,Rh血型 发现:恆河猴(Rhesus monkey) 抗原与分型 抗原:D、E、C、c、e 5种,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阳性:D;Rh阴性:无D 特点: 中国人99%为Rh 阳性,白种人1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2-5%。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

13、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39,专业内容,Rh血型抗体 抗Rh凝集素 特点: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通过输血、妊娠产生,可通过胎盘。 当Rh+的血液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凝集素。,40,专业内容,Rh血型,给患者再次输入同一供血者血液,第一次输Rh+血,Rh-,Rh- ,产生抗D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溶解Rh+血细胞,第二次输Rh+血,41,专业内容,临床 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

14、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常规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42,专业内容,输血(掌握) 原则:输同型血 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与次侧都无凝集。,紧急情况下又无同型血时,可考虑少量、缓慢地输入异型 血液,但必须符合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43,专业内容,ABO血型系统,少量O型血, 可输给任意一种血型万能输血者; AB型血, 可接受任意一种血型万能受血者;,如今认为此说法不可取,44,专业内容,Rh系统,第一次输血,不会产生凝集反应,不必考虑Rh血型,但会产生抗Rh凝集素 第二次输血需

15、考虑Rh 血型是否与第一次输入相同 重新进行交叉配血试验,45,专业内容,掌握 ABO血型系统; 输血原则;,小 结,46,专业内容,ABO血型,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凝集原(抗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凝集原):A抗原、B抗原 血浆中存在抗体(凝集素):抗A抗体、抗B抗体,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47,专业内容,输血(掌握) 原则:输同型血 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与次侧都无凝集。,紧急情况下又无同型血时,可考虑少量、缓慢地输入异型 血液,但必

16、须符合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48,专业内容,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含: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纤溶酶原 2、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Rh抗原,其血型属于: A、AB型、Rh阴性 B、O型、Rh阳性 C、AB型、Rh阳性 D、O型、Rh阴性 3、在急需输血而无同型血液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O型血液的: A、血清含抗A、抗B凝集素 B、红细胞膜含有A、B凝集原 C、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D、红细胞膜无A、B凝集原,49,专业内容,4、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男)120150mg/L B、白细胞总数(4.010.0)109/ml C、血小板数(1030)109/ml D、血液pH值7.40.5 5、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C、调节血浆酸碱度 D、参与血液凝固,50,专业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