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11806 上传时间:2021-01-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日本发展动漫产业.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阳市图书馆 决策参考*生态宜居城市专题之二南阳市图书馆 主办 2008年第04期(总第308期)26生态宜居城市专题之二:目 录 如何理解“宜居城市” 成为“宜居城市”的条件 高房价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世界上曾经统计过,大多数人认为西欧和北欧是世界上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据报道,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已经过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务院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除将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文化名城、世界城市之外,还首次提出了要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那么人们是怎么样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的呢

2、?天津,上海,四川的成都,河南的漯河,广东的番禺等地也都在制定规划,准备将自己所在的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上海市政府是怎么样理解“宜居城市”呢?他们认为维护上海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为营造上海“宜居城市”的良好环境,为确保市民百姓持续分享上海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是从城市市民的居住工程来理解“宜居城市”的,可以说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他们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房屋居住环境。而河南省漯河市的领导认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主体作用。他们把城市园林绿化看做是创造“宜居城市”的主体工作。四川成都市也认为把成都“从山水名城改造成一

3、个生态新城”,为成都人创建了一个最佳人居环境。而广东番禺也是从城市规划方面来理解 “宜居城市”的。上述城市都是从城市规划,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来理解“宜居城市”的,我认为这是没有全面的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我则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环境概念,它即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环境,才真正可以被称为“宜居城市”。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认为,北京“宜居城市”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政府观念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发生了重大改变。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有很多指标,人的天性要和自然亲近,亲近的含义就是人在这个环境里感到很放松、舒适。人有物质需

4、求,也有精神需求。所以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要满足三种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叶文虎教授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是比较全面而科学。“宜居城市”不但应该有好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即好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即好的人际环境和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它还应该包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社会福利普及和充分的社会就业等。如果仅有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社会道德风尚败坏,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社会福利没有跟上,没有充分的社会就业,这些社会人文环境因素都会

5、影响人们的居住情绪和心情的。当然一个城市的绿化,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创造“生态宜居”城市是基础和前提,但是我们许多城市的领导在创造“生态宜居”城市不要忘记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往往别忽略的一个因素。联合国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着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这也是对“宜居城市”概念另一种全面而科学的理解。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什么样的城市不是宜居城市?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性质、规模、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宜居城市”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就是生活在那里的

6、居民认为这是最适宜于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宜居城市”的条件中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1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1)宜居城市应该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音、振动等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被控制在最低限度;(2)应该拥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3)气候条件比较适于人类日常行为活动,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2社会和人文环境条件 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应该具备五个

7、条件:(1)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也就是说,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善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2)宜居城市应该是能够提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人人享受有适当住房的条件;(3)宜居城市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4)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的公共服务。宜居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便利的城市,它应该是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5)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

8、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中青报北京07年9月11日电(记者 郭永刚) 中国城市论坛2007北京峰会今天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显示,我国四大直辖市排名居前,但从单项指标看,这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也存在一个“软肋”在宜居指标方面得分都比较低,特别是置业成本的得分均为负数。四大直辖市的问题,也是正在发展中的许多中国其他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说,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中国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如何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方面实现突破,是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报告首创“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以“宜居、宜业、宜学

9、、宜商、宜游”五大指标体系,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青岛、成都、宁波和苏州。另外两个直辖市天津、重庆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21位。排名结果显示,在“宜商”指标方面,四大直辖市在所有城市中的优势最为明显,其平均得分达到8028。分城市看,上海以12.244位居首位,北京10.183位居次席,重庆、天津尾随其后。“宜学”指标是四大直辖市优势比较明显的第二大方面。该指标不仅仅反映一个城市为市民提供良好完善的成长环境,更是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城市人文环境的好坏。上海、北京的指标得分均在11分

10、以上,领先比例很大。“宜业”和“宜游”两大指标中,北京的表现比较抢眼,均居四大直辖市首位。“宜业”方面,上海、天津、重庆分别居第二位至第四位。而“宜游”方面,重庆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但“宜居”指标则成了包括四大直辖市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连玉明说,一个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首先应该满足人居住的需要。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获得了不少诸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上则遇到了最大的难点。连玉明以北京为例说,虽然北京被评为最“宜业”和最“宜游”城市,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方面则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 房价飞涨、环境污染

11、等,使宜居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软肋。对于“宜居”,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其中一种标准提出,城市人均拥有水资源达到1200立方米才能算宜居。但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300立方米。不仅如此,北京正面对严峻的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根据最新统计,北京目前常住人口达到1530万人,而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可以说,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连玉明说。房价上涨较快,已经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两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它也是包括四大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城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某房地产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

12、5的投票网民认为北京越来越不宜居,84的网民认为房价高涨是影响宜居的重要原因,近60的网民认为在高房价压力下很难做到宜居。从排行榜看,城市品牌价值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宜居指数为负,而10个城市的置业成本均为负,其中置业成本最高的5个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和杭州。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8月中旬联合发布的二季度房价指数,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二季度同比上涨63,其中平均涨幅排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14.3)、北海(12.5)和北京(9.5)。与去年同期相比,7月上海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1。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二手住宅价格同环比均上涨23。虽然涨幅落后于全国

13、平均水平,但3个数据都比上个月有了明显提升。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7月下旬发布的消息称,北京五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过万元,房价连创新高。8000元的销售均价曾是去年京城的主流销售产品,而如今在五环内已经面临“绝迹”。杭州7月二手房成交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8月则继续站在万元以上,似乎彻底宣布“万元房”时代的来临。连玉明表示,房价持续上涨将增加企业的商务成本和个人的居住成本。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企业从城市优良的商务环境中得到的好处赶不上商务成本的支出,企业就要考虑搬到商务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个人也可能依据同样的原理搬离该城市。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房价上涨较快,已经不同

14、程度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1、生态宜居城市有无量化标准的问题。目前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叫生态宜居城市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关于宜居城市,07年5月30号建设部刚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对于这个标准大家议论很多,赞成者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诚然用一种标准来检测本市的宜居质量是否提高,以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怕就怕简单的利用这种标准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就会导致各个城市不顾自己条件,甚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标准,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2、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因为城市

15、的“可见”因素(如交通、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我国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要想消除“不宜居”因素,创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态”: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同在一片阳光下,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赐予的同样

16、恩泽。如果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平等之处,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价值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市民带来心灵伤害。因此,要让我们的城市在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只有这样,一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4、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可以建设完成的,就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来看,关于城市建设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以政绩为主导的官员评价模式对生态宜居城市建

17、设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说是存在不利因素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当政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真正站在老百姓一边,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切切实实做一些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只有这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城市。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

18、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

19、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

20、,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

21、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

22、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

23、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 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

24、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 2一1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

25、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 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

26、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7、。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HWhyte在纽

28、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

29、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感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决策参考(内部交流) 2008年第04期(总第308期)主 办:南阳市图书馆编 辑:南阳市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出版日期:2008年04月电 话:0377-63135676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