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12305 上传时间:2021-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1、生态因子的作用:(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2)主导因子的作用或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对某些生物来说,常常是一种或几种生态因子其起要作用。(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非等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有另外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局部是能补偿的。(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行为适应:例子,植物的落叶、动

2、物的冬眠夏眠等(2)形态适应:例子,雀科鸟类的嘴短而钝,适宜咬碎种子;啄木鸟嘴尖而长,适宜啄木食虫;鹭类的嘴长而直,适宜在泥地或湖滨石缝中觅食,水中捉食;高山寒冷及极地地区一些昆虫没有翅膀。(3)生理适应:例子,高温地区植物蒸腾加快使得植物体温升得迅速并能达到很高值;荒漠地区的爬行动物,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尿,使得体内水分损失达到最小限度。 3、昼夜节律: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天循环一次的现象称昼夜节律。4、季节性节律:5、寄生(内寄生、外寄生、巢寄生):当一个植物寄生在另一个植物体上或体内,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叫寄生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界。6、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

3、始合作):两种植物在它们共同生活中,相互取得利益,叫。例,真菌和藻类共生结果构成一类特殊的地衣有机体。7、附生:附生是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生物体上,相互之间无营养关系。8、绞杀:这种现象存在于植物界,指的是一种植物将另一植物绞杀致死。9、群栖:许多植物动物或植物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10、竞争:之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的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相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第三章 1、多度:指一定区域内每种植物的个体数量。计算方法:直接计算个体:多用于木本植物群落目测估计法:多用于草本植物群落。多度的表示,分4个等级(1)密集指某种植物在地面部分彼此相互靠拢,(2

4、)丰盛就是某种植物在群落中占多数。(3)稀疏某植物在群落中数量不多,生长很分散,(4)孤独某种植物在群落中数量较少,只有三两株,孤独地生长。2、密度:单位面积上生物个体数。3、盖度分为投影盖度。指植物枝叶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地面面积和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实际所占有的面积,多用于草本植物。4、频度;频度系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或各种群在群落内分布的均匀程度。5、重要值;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6、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在数量、体积上最大、有最大盖度、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例,在我国热带森林里,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

5、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共优种。7、建群种;指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如森林的乔木层),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结构和特殖环境条件。8、伴生种;指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的种类。9、水生演替系列;以淡水湖泊为例。水生演替系列常从水陆交界的湖泊边缘开始。阶段如下: 1)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一个水域水深5-7m以上的地带,常常生长有许多沉水植物,如黑藻、眼子藻、狐尾藻、茨藻等。它们的根生于水底土壤里,茎叶则随水波流动。这此植物死后由于嫌气条件不易分解而沉积下来,使水底抬高,水域变浅。因而不适于原来植物生长,而只能让位于适合浅水环境的植物。2)浮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2-3m的

6、地带,出现浮水植物,如莲、菱角、荇菜、杏菜等,它们是浮叶生根植物,其地下茎繁殖很快,植物体具有高度堆积水中泥沙的能力,因而导致水体变浅,不适于浮水植物的生存。3)挺水植物群落阶段。在1m水深地带,发育着挺水的沼泽植物,如芦苇、香蒲、泽泻等,其中以芦苇最常见,其根茎极为茂密,常纠缠绞结,促使水底迅速抬高,且可形成一些浮岛。4)湿生草本植物群落。当水底露出地面时,挺水植物已不适生存,而为湿生的沼泽植物所代零替,它们主要是莎草得和禾本科的一些湿生性植物。在温带的干旱地带,这一阶段并不能延续很长时间,因为,地下水位降低和地面蒸发加强,土壤里变得干燥,湿生草类被中生或旱生草类代替。5)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7、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最初出现的抗淹力较强的灌木和乔木,如柳、杨、赤杨等,形成茂密的群落。它们的存在促进成土作用,降低地下水位,引起耐阴植物侵入。当生长更为茂密时,早期的种类由于幼苗不能忍耐过分阴暗而逐渐稀少。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后,形成了稳定性较大的中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如下: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植物群落。10、旱生演替系列;1)藻类和地衣阶段。裸露岩石表面上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没有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在这样的裸露地上,最先出现的是藻类和地衣,藻类和地衣将薄层植物体覆贴在岩石表面,在太阳光照下,它们吸收大气中的微量养分合成有机质,同时其假根或躯体分泌,加

8、速岩石表面的风化过程,这就逐渐形成了微观状态的原始土壤。藻类和地衣植物是岩石表面植物群落演替系列中的先锋植物群落,也是土壤起源的开拓性生物。它们对岩石表面土壤的形成和养分累积起了决定性作用2)苔藓植物阶段。 由于岩石表面土壤层的加厚和环境条件的改善,原来生长地衣的地方,出现了苔藓植物。苔藓的生产力较藻类和地衣大大增加,从而使土壤肥力增加,为草本植物着生创造了条件。3)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植物积累的土壤更多,以及腐殖质和养分元素的持续积累,便出现了草本植物。随着草本植物的多度和盖度逐年增加,最后完全取代苔藓形成草本植物群落,并且由较小的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高大的草本群落演替。4)灌木群落阶段。草

9、本植物的生长量较高、覆盖度大,改善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每年为土壤提供大量的地上生物残体和根系,使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层变厚,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大量繁生,土壤肥力空前提高,为木本植物着生创造了条件。随着草本植物群落的不断发展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一些喜光的灌木开始侵入草本植物群落中,由于灌木与草本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导致了草本植物群落衰退,形成灌木群落。5)乔木群落阶段。随后桦树、山杨等喜阳乔木又侵入灌木,形成灌乔混杂,由于乔木生长形成林下荫蔽环境,而喜阳的灌木便遭淘汰而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如下:裸岩藻类和地衣苔藓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顶极群落)。10、群落数量特征;群落数量特征是植物群

10、落最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多度与密度(2)、盖度(3)、频度(4)、重要值(5)、生产量。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它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生态系统多样性过程的总称。主要包含遗传多样性(蕴藏在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指无机环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复杂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极其复杂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