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24007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是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正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才得以体现。21世纪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经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而当前我国学生最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淡薄,责任感较差。这种现状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焦虑。基于此,在主体性德育理论、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展开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研究,力图引导学生以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事,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并初步探

2、索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一、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负责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班级管理中的目标、纪律等,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了学生的认同,也就缺少了产生责任感的基础。1.参与目标制订,明确各自责任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班级目标,可以将责任感渗透到孩子们行动中,能让孩子们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负责的行为,责任感需要全体学生以主人公的精神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责任感正是学生在集体中为共同目标不断努力实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我们根据班级实际,指导学生先制订个人目标,进而讨论酝酿,制定出适合班级自身情况的责任感培养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为实现眼前目标的

3、近景规划,如争当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小能手”;有在相当长时期实现的集体规划,如争创“三爱模范班”等。目标确定后,我们再把责任感的培养细化为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等几方面,每一方面都有明确的训练内容。2.自主制定班级纪律,强调自我监督纪律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条件。魏书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把责任认识和责任情感变成一点一滴的行动,班级纪律不容忽视。可以这么说,没有约束就不会有责任。因此,就像社会需要法律,课堂也需要纪律;就像成人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公民一样,学生也是学校和课堂上应

4、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的公民。这样的道德纪律,能帮助孩子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履行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成人的控制下履行责任,能培养学生对规章、他人的权利以及老师的合法权威有正确的判断和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和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基于此,我们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本校、本班实际,经由学生讨论集中后,在全体学生家长和科任教师的参与讨论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并在每条纪律的后面清楚写上违纪处罚措施,每条措施都有专人负责。例如“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这一条的处罚措施是:第一次违反,单独向该同学说明违反的理由,并向该同学道歉,同时要说出该同学的一个优点;第二次违反,在小

5、组内说明违反的理由,并向该同学道歉,同时要说出该同学的二个优点;第三次违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明违反理由,并作出书面道歉,同时要说出该同学的三个优点。对学生每一次违纪,老师都不擅做主张,由负责人员严格按照规则执行。3.人人参与管理,加强行为指导心理研究表明,个人在集体中所起作用越大,他和集体联系也越牢固,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也越有效。本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人人会做事”的指导思想,我们改以往单靠班主任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在集体中开展“四自”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同学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自尊需要、情感

6、需要出发,在班集体里推行“一日小当家活动”,成立自管小组,营造“人人参政”的局面。通过“一般学生职责干部名誉干部”的角色互换,逐步树立班级学生主人翁意识,促进心理角色相应转化。在大胆放手的同时,又注意加强行为指导,坚持对学生的“执政”结果每日有记录、有评价,对不足之处多教方法,少批评。二、让学生在强化中学会负责小学生大多缺乏自控、自制、自律能力,责任教育必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强化,才能逐渐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主的行为,防止那些“三天好”的现象发生。1.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经常评

7、估,以便让学生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消除不负责的作风。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自管小组”的作用,按“责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反馈外,还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让班会成为发展并强化学生责任感的支持体系。同时,健全奖励制度,设立了遵守纪律奖,保证奖励的公平、公正。2.开展榜样激励,实施正面强化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榜样学习而来的。这些榜样包括典型人物的事例,同龄人的榜样和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因此,我们在班内树立了“礼仪标兵”、“学习标兵”、“纪律标兵”等各种榜样,通过“交流会”、“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让学生在榜样对比中寻找差距。三、让

8、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负责学生责任意识的产生,责任情感的陶冶,责任意志的锻炼,责任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和学生真实的体验。1.营造人文环境,强化集体体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在“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我们从调控人际关系入手,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建设充满开拓、创造、团结的班级精神风貌,形成了和谐、协调的心理气氛。这种开诚布公、互帮互爱的班集体中的精神生活,使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和各种良好习惯,逐步改变着自己不负责任的各种表现,学着负责,并学会负责。2.开展班级活动,拓展责任内涵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

9、动和游戏,对学生进行以“渗透”为特色的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活动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观念,会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习惯。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对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具有核心作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学生的道德能力提供了“现场试验”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而获得相对独立性,避免了把学生责任感培养变成那种“在岸上练习游泳的无望无效的教育实践”。我们在班级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季节性班级活动、纪念性班级活动、实践性班级活动、班级科技活动等,不断拓展了责任教育的内涵。3.实施心理辅导,克服消极因素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

10、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好猜疑;有的情绪偏激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严重影响着自身责任感的形成。我们从整体着眼,具体入手,在发挥集体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寄予集体期望,给予其张扬个性的空间,在班集体中组成帮学对子和帮学小组,设置能“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成功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等原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通过角色转换,强化他们的主体,引导他们学会负责。实践中,我们通过“提供机会、促进成功、集体评价、激励前进”的环节,因人、因地制宜,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情境,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