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31853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4.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ppt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平片,1.常规检查:正侧位 2.特殊检查: 颅底位:观察颅底,尤其是中颅窝 汤氏位:观察枕骨大孔、岩锥、内听道等 眼眶正位:观察蝶骨翼、眶上裂等 视神经孔位:观察视神经孔 蝶鞍侧位 切线位,正常表现,1.颅壁:外板、内板和板障 2.颅缝:冠状缝、氏状缝、人字缝、颞鳞缝、额缝。有时可见缝间骨,不可误为骨折 3.囟门:三骨之间形成。额顶之间前囟,顶枕之间后囟 4.颅底: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中颅窝的重要结构蝶鞍,5.颅壁压迹 脑回压迹:指压迹。脑回压迫颅盖骨内板形成的局限性变薄区,X线示圆形或卵圆形较透明影。 2岁以前不太明显,12岁前半球发育快而骨发育相对缓慢,形成脑回压迹

2、。12岁后,半球发育相对慢,骨发育快,一般看不到脑回压迹。 病理:A、颅骨发育迟缓、不发育压迹增多 B、脑积水致脑大压迹增多,血管压迹 A、脑膜中动脉:前支和后支 B、板障静脉:粗细不均,呈网状或树枝状排列,多见于顶骨 蛛网膜粒压迹:多在额顶骨中线两旁,6.生理性钙斑:本身有固定位置,要与病理性钙斑区别。 松果体钙斑:2040,不超过10mm,正位居中线,侧位在岩骨后上方。 脉络丛钙斑:1,11.5cm,对称。正位离中线约2.5cm,侧位位于松果体后或后下方11.5cm处。 大脑镰钙斑:10,多在前部居中线。 岩床韧带:床突间韧带钙化。,异常表现,1.颅内病理性钙斑 寄生虫病:肺吸虫病、脑囊虫

3、病、包虫病、弓浆虫病等。 炎性疾病:TB、脑脓肿、脑炎、隐球菌病等。 血管性病变:动脉硬化、血管畸形、动脉瘤、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等。 肿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畸胎瘤等。 其他:结节性硬化、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等。,2.颅内压增高:多为颅内占位病变或CSF循环通路受阻形成脑积水所致。 颅缝分离:小孩 脑回压迹增多 蝶鞍改变:扩大,成人的主要征象。骨质稀疏破坏,从后往前。 颅骨普遍性吸收:多见于晚期。 颅面比例失调。,3.颅内占位病变:肿瘤、血肿、脓肿等。 颅内压增高症:无定位意义。 病理钙化:肿瘤实质和囊壁,表明肿瘤的位置。 生理钙斑移位:表明肿瘤前后左右位置,尤其无其他征象时。 局限性颅骨

4、改变:变薄、破坏、增生。,蝶鞍改变:扩大、骨质稀疏、破坏。 鞍内型:球形扩大,鞍背上翘。 鞍上型:鞍背变短,蝶鞍扩大呈扁平型。 鞍旁型:鞍底双重影像,同侧ACP上翘。 颅底孔道扩大:如内听道、眶上裂、视神经孔。,4.骨髓瘤 原发于骨髓,在原发恶性肿瘤中较常见,多在50-60岁。可单发,可多发。半数可有本-周氏蛋白。多见于扁平骨和长骨的近侧干骺端。在颅骨表现为大小不一(数毫米至2cm)的穿凿样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楚锐利,周围一般无增生硬化。,DSA,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将组织图像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存储,然后经动脉或静脉将造影剂注入血流,将第2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两次数字信号相减后再转变成一个新的只充

5、满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DSA的优点为简便快捷,只需作选择性拍片,即可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DSA的临床应用 (1) 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 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最佳方法,可清楚显示载瘤动脉,动脉瘤的瘤颈,瘤体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动脉、静脉的关系,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通过DSA可进行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常用技术包括可脱性球囊、弹环圈和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环圈(GDC)的栓塞,(2) AVM、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IV-DSA和股动脉注射的IA-DSA不适用于动静脉畸形(AVM)和动-静脉瘘的检查,必须采用选择性IA-DSA 可以实时观察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

6、引流静脉及瘘口情况,是目前最理想的诊断方法 为其中部分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适栓指数高的动静脉畸形或手术难以切除的动-静脉瘘),(3) 颈动脉分支部无症状性杂音 在65岁以上者中约占4,也有隐匿的无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DSA适用于此种情况的检查,可证实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显示狭窄的程度和溃疡,为动脉内膜切除术及目前广泛应用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提供指征,(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TIA患者检查颈动脉、椎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小血管病变,并为颅内外血管吻合提供依据 (5) 颈部与颅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及其皮层支的闭塞可引起不同范围的脑梗塞,通常经CT可明确诊断,D

7、SA检查的意义在于精确地判定闭塞水平、可能旁路手术径路及导管内溶栓治疗,(6) 颅内肿瘤 CT和MRI是诊断肿瘤的首选方法,有时手术前需作DSA检查,目的在于提供肿瘤的供血及引流血管的数目和位置,以便于手术 (7) 静脉窦的观察 在DSA检查中可以恒定地显示,有利于术前更好地估价静脉流出道的解剖学变异,确定何处的硬膜结构适于安全地闭塞,(8) 术后随访 DSA适于颅内病变的术后随访,如AVM、动-静脉瘘、颈内外动脉搭桥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等,CT & CTA,在颅脑疾病的诊断中,CT是一种最简便的能迅速而比较确切地提供诊断依据的非创伤性放射学诊断

8、技术 目前广泛用于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积水、脑萎缩和颅内感染等多种神经疾病的诊断, 脑肿瘤 CT可确定脑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肿瘤内囊变、坏死、钙化、出血和周围脑水肿。对脑肿瘤需要常规造影增强检查,在肿瘤的诊断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CT不能判定胶质瘤的类型,但根据强化的程度和类型有时可能推测其分化程度, CT对脑膜瘤诊断的正确率在造影增强前为80,增强后为90 CT对多发性及有明显水肿的转移瘤诊断尤佳,特别是肺癌脑转移可先于原发瘤而被发现 CT可较好的显示鞍区肿瘤,但对于鞍内小肿瘤、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无肿瘤血管及确定是否为动脉瘤等则需行脑血管造影, 幕下肿瘤 对听神经瘤、脑膜瘤和部分成

9、髓细胞瘤通常能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对小脑半球转移瘤、星形细胞瘤和成血管细胞瘤,CT定性诊断困难 后颅凹内小肿瘤,如第四脑室周围、桥小脑角肿瘤,特别是内耳道内听神经瘤较难发现,应行MRI、脑池造影或脑室造影CT扫描, 脑出血 出血后23周内血肿为高密度,CT易于确定其位置、大小、形状及范围。只要结合病史及体征即可确诊,无须与其他疾病鉴别 (金标准) 脑梗塞 CT可诊断是否有脑梗塞存在,及脑梗塞的位置、大小、形状、并发脑水肿及脑室受压及移位等。CT对于鉴别脑出血和脑梗塞简便而准确,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可诊断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根据出血的范围及位置推测动脉瘤的存在,如行手术治疗,则必须做脑血管

10、造影 CT可查出动脉瘤瘤内血栓和动脉瘤壁的钙化,而动脉造影仅能显示动脉瘤的内腔 CT可显示血管畸形病变的钙斑,有无囊腔及血肿, 脑外伤 CT可诊断和鉴别颅内血肿与脑挫裂伤 急性或亚急性颅脑外伤,个别病例除外,只要依靠CT即可进行手术 骨窗可发现颅骨骨折, 脑积水和脑萎缩 CT诊断脑积水和脑萎缩可一目了然,可分辨脑积水为梗阻性或交通性。可了解脑萎缩系皮质萎缩或白质萎缩,或脑白质疏松症 脑脓肿、脑炎和脑寄生虫病 CT可确诊脑脓肿、脑炎,对脑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等诊断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CTA的临床应用 评价脑脊髓血管,尤其是对willis动脉环及其分支的解剖显示高度敏感 对SAH的病人,可用CTA检

11、测小的动脉瘤和术后复查,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脑血管造影,CTA的优点 可形成类似血管造影的图象,技术质量稳定 三维重建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结构 成象速度快,不受搏动、吞咽等伪影影响 可以识别钙化斑点 损伤很小,病人接受X线辐射量明显少于常规血管造影,CTA的缺点 空间分辨率不高,且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难以显示小血管 新鲜凝血块的高密度难与血管区别 对同时增强的动静脉难以区别,MRI,(1)MRI与CT相比其优点为 对人体没有放射性损害 能从多方位多层面显示解剖学结构和病灶 通过波谱分析,还可提供组织器官和病变的代谢、生理及生化方面的信息 不出现颅骨的伪影,可清晰地显示CT不易检出的脑干和后颅窝病变 对脑灰质和白质可产生明显的对比度,常用于诊断脱髓鞘疾病、脑变性疾病和脑白质病变等,MRI在发现低分化、比较小的肿瘤以及转移瘤方面优于CT 诊断单纯疱疹脑炎时MRI非常敏感 MRI在诊断痴呆时比CT有优越性 目前MRI对显示脊髓病变被公认较优越,堪称没有造影剂的脊髓造影,用于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椎间盘脱出和脊椎转移瘤等疾病的诊断,(2) MRI与CT相比其缺点为 在急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钙化病灶、急性出血患者,MRI检查不如CT 脑出血早期 脑动脉瘤术后留置银夹者和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则不能使用MRI检查,MR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