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47406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1-1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 1-2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1-3 在势箱中运动的粒子 1-4 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定态Schrodinger方程 及其解,1-5 氢原子、类氢离子解的讨论 1-6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1-7 多电子原子 1-8 电子自旋 1-9 原子整体的状态与原子光谱项,四、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1-1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一、 从经典力学到早期量子论,二、 德布罗意波,三、 物质波的实验证明及统计解释,学时:1,1-1 经典力学的困难和量子论的诞生,教学重点: 德布罗意波,教学难点: 物质波的实验证明及统计解释,二、

2、 德布罗意波,1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实物粒子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微观粒子。如电子(electron) 、质子(protron)、中子(neutron)、原子(atom)、分子(molecule)等。,(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不属于微观粒子。 ),(2)德布罗意假设:,这种波称为物质波(matter wave)或德布罗意波(de-Broglie wave)或实物微粒波,电子等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服从光的两个著名关系:,二、 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关系式,尽管Einstein的光量子理论对de Broglie有重要影响, 但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并不能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经演绎推理得出. de B

3、roglie波的传播速度为相速度u, 不等于粒子运动速度v; 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而不是机械波;它产生于所有带电或不带电物体的运动,因而也不是电磁波.,二、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的传播速度(又称相速度),用u表示;实物微粒的运动速度(又称群速度)为v,二者不等。,光的传播速度为c,光子的运动速度也是c,二、 德布罗意波,(3) 德布罗意波波长的计算,光的波长:,例1:(1)求以1.0106 ms-1的速度运动的电子的波长。,这个波长相当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说明分子和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波动性是显著的。,二、 德布罗意波,(2)求m=1.010-3kg的宏观粒子以v=1.010-2ms-1的速度运动

4、时的波长。,这个波长与粒子本身的大小相比太小,观察不到波动效应。,例2: 计算动能为300eV的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解: 已知常数 h=6.62610-27ergsec m=9.1110-28g 1eV=1.60210-12erg,二、 德布罗意波,2物质波的实验证实,1927年,戴维逊、革末用电子束单晶衍射法,G.P.汤姆逊用薄膜透射法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 用德布罗意关系式计算的波长与布拉格方程计算结果一致. 1929年, de Broglie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戴维逊、革末、G.P.汤姆逊也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人们采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氦原子等微粒流,也同样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

5、证明了实物微粒具有波性,而不仅限于电子。,二、 德布罗意波,(1)戴维逊革末实验(1927年),实验装置示意图,电子束单晶衍射实验,二、 德布罗意波,电子经加速电势差为U的电场加速后,,动量:,速度:,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动能:,(),(2)G.P.汤姆逊(1927年) 电子通过金属多晶薄膜的衍射实验.,二、 德布罗意波,电子显微镜就是利用了电子的波动性。,三、 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1.实物微粒波的统计解释,1926年,玻恩(Born)提出实物微粒波的统计解释。他认为空间任何一点上波的强度( )和粒子出现的几率成正比,按照这种解释描述的粒子的波称为几率波。,2.电子衍射试验,a.电子流强度

6、很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一个衍射环的完整图形。,b.电子流强度很小,小到电子一个一个地达到底片或屏上。一开始斑点的位置无法预言,可是只要时间足够长,所形成的衍射图样和a完全相同。,a实验表明:对大量粒子而言,在衍射环纹中,衍射强度(即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数目多;波的强度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数目少。,实物微粒波的物理意义用波的强度 描述了电子的运动特征,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电子运动到此处的机会多;波的强度小的地方,电子运动到此处的机会小。将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运动通过统计性联系起来。,所以,对于实物粒子(如电子)的运动,由于“测不准关系”,不去具体研究电子的运动轨迹以及电子到底是怎样运动的

7、,而是从另外一种途径,用电子某处出现的几率来反映它的运动情况。,b实验表明: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波的强度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小。,三、 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一个粒子不能形成一个波,当一个粒子通过晶体到达底片上,出现的是一个衍射点,而不是强度很弱的衍射图象。但是从大量的微观粒子的衍射图象,可揭示出微观粒子运动的波性和这种波性的统计性,这个重要的结论适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行为。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其运动具有波性,其分布具有几率性。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可用波函数描述,而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可用电子云描述。,四、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1927年, 海森堡(W. K. Heise

8、nberg) 提出了微观领域的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有这样一些成对的可测量, 要同时测定它们的任意精确值是不可能的. 其中一个量被测得越精确, 其共轭量就变得越不确定.,不确定原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 最容易理解也最常用的是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例如, 坐标与相应的动量分量:,单缝衍射,考虑到其他各级衍射,则应有:,考虑到其他各级衍射,则应有:,四、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说明了: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不能同时确定他的坐标和动量,即微观粒子的坐标被确定的愈精确,则其动量就愈不确定,反之亦然。,四、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例3:计

9、算下列两个体系的不确定程度及能否用经典力学处理? (1)质量为0.01kg的子弹,运动速度为1000ms-1,若速度的不确定程度为其运动速度的1%,则其位置的不确定程度为:,(2)运动速度为1000ms-1的电子,若速度的不确定程度为其运动速度的1%,则其位置的不确定程度为:,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特性比较:,(1) 宏观物体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牛顿力学描述,而微观粒子没有同时确定的坐标和动量,需要用量子力学描述。,(2) 宏观物体有连续可测的运动轨道,可追踪各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加以分辨;微观粒子具有几率分布的特征,不可能分辨出各个粒子的轨迹。,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特性比较:,(4) 测不准关系对宏观物体无实际意义,在测不准关系式中,planck常数h可当作0;微观粒子遵循测不准关系,h不能当作0,所以测不准关系式可作为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判别标准。,(3) 宏观物体可处于任意的能量状态,体系的能量可以为任意的,连续变化的数值;微观粒子只能处于某些确定的能量状态,能量的变量不能取任意的,连续变化的数值,只能是分立的。即量子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