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852437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附带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可以用作期末考试复习,考研笔试及复试,找工作时的笔试*本文档所收录的选择题非常全,所有的题均带有答案,若发现答案有误,请及时更改并告知,谢谢!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进行控制的。(A)偏差;给定量(B)给定量;偏差(C)给定量;扰动(D)扰动;给定量(B )2自动控制系统的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A)稳定性(B)动态特性(C)稳态特性(D)精确度( A)c(t) = 5 + r 2 (t) + td 2 r(t)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t 2,则系统属于。(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D )d 3c(t)+ 3d

2、2 c(t)+ 6dc(t)+ 8c(t) = r(t)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t3dt 2dt,则系统属于。(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B)tdc (t )+ c (t ) = r (t ) + 3dr (t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tdt,则系统属于。(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C)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A)离散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A)离散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A)离散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c (t ) = r (t ) cos wt + 5 ,则系统属于。(B)线性定常系统

3、(D)非线性系统(D )c(t) = 3r(t) + 6dr(t)+ 5-tr(t )dt,则系统属于。dt(B)线性定常系统(D)非线性系统( B)c(t) = r2 (t),则系统属于。(B)线性定常系统(D)非线性系统()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C(s)=6s +18,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s 2 + 2s +1R(s)(A) e-t , e-2t(B) e-t , te -t(C) e-t sin t(D) e -t , te -2t()10.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C(s)=6s +18,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R(s)s 2 + 2s +2(A

4、) e-t , e-2t(B) e-t , te -t(C) e-t sin t(D) e -t , te -2t(C )11.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C(s)=6s +18,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R(s)s 2 + 3s + 2(A) e-t , e-2t(B) e-t , te -t(C) e-t sin t(D) e -t , te -2t( A )12.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不包括。(A)微分方程(B)差分方程(C)传递函数(D)状态方程( C)13适合于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A)线性定常系统(B)线性时变系统(C)非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定常系统( A )14

5、传递函数的零初始条件是指 t0 时系统的。(A)输入为零(B)输入、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C)输入、输出为零(D)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B)1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A)单位阶跃响应(B)单位加速度响应(C)单位斜坡响应(D)单位脉冲响应( D)16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由决定。(A)零点(B)极点(C)零点和极点(D)增益( B)17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源节点。(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A)18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阱节点。(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B)19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混合节点

6、。(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C)20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NRECG1(s)G2(s)BH(s)(A)分子(B)分母(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B)21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A)分子(B)分母(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B)22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输入信号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A)分子(B)分母(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7、B)23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C(s)=R(s)(A)G1G2(B)G21 + G GH1 + G GH12121- G2 H(C)(D)( A )1 + G GH1 + G GH121224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C(s)=N (s)(A)G1G2(B)G21 + G GH1 + G GH12121- G2 H(C)(D)( B)1 + G GH1 + G GH121225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E(s)=R(s)(A)G1G2(B)G21 + G GH1 + G GH12121- G2 H(C)(D)( C )1 + G GH1 + G GH121226如图

8、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E(s)=N (s)(A)G1G2(B)G21 + G GH1 + G GH12121- G2 H(C)(D)( D )1 + G GH1 + G GH121227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A)单位阶跃函数(B)单位速度函数(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A )28.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上升时间为。(A) 0.504s(B)1.44s(C) 3.35s(D) 4.59s( A)29.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峰值时间为。(A) 0.504s(B)1.44s(C) 3.35s(D) 4.59s

9、( B)30.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调节时间为。(A) 0.504s(B)1.44s(C) 3.35s(D) 4.59s(C)31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632 时对应的 t =。(A)T(B) 2T(C) 3T(D) 4T( A)3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95 时对应的 t =。(A)T(B) 2T(C) 3T(D) 4T( C )33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 0.982 时对应的 t =。(A)T(B) 2T(C) 3T(D) 4T( D )34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随时间的推移。(A)上升(B)下降(C)不

10、变(D)无规律变化(A )35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初始值是。(A)0(B)T(C)1 / T(D)1( C)36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随时间的推移。(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规律变化(B)37若二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A) 0V 1(B)V = 1(C)V 1(D)V = 0( B )38若二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A) 0V 1(B)V = 1(C)V 1(D)V = 0( C)39.若二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A) 0V 1(B)V = 1(C)V 1(D)V = 0( D)40.若二阶系统处

11、于欠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A) 0V 1(B)V = 1(C)V 1(D)V = 0( A)41.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发散正弦振荡,则系统具有。(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A)42.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单调发散,则系统具有。(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B)43.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则系统具有。(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D)44.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则系统具有。(A)两个

12、不相等的负实根(B)两个相等的负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C)45.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的趋于稳定,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A)V 1(B)V = 1(C) A, B 都对(D) A, B 都错(C)46.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阻尼振荡频率无阻尼振荡频率。(A)大于(B)小于(C)等于(D)小于等于(B )47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s % 5%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A)V 1(B) 0V 1(C) 0.69V 1(D) 0V 0.694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s %5%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A)V 1(B) 0V 1(C) 0.69V 1(D) 0V 0.

13、6949.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当开环增益 K 增加时,系统。zs %(B)阻尼比z 减小,超调量s % 增大;(C)阻尼比z 增大,超调量s % 减小;(D)无阻尼自然频率wn 减小。5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调节时间与闭环极点的实部数值。(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 A, B , C 都有可能51.已知典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为z0.1,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等幅的振荡()发散的振荡()衰减的振荡()恒值5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4,则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为s 2s + 4(A) 0.25(B)0.5(C) 1(D) 25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4,则系

14、统的阻尼比为。s 2s + 4(A) 0.25(B)0.5(C) 1(D) 254.以下属于振荡环节的是。(A) G(S) =2S +1(B) G(S) =1S 2 + 3S + 2S 2 + 3S + 2( C)( D)(B )(B)。(C)。(D )(A )G(S) =2S +1G(S) =1S 2+ S +1S2 + S +1(C)(D)( D )55.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 413 5s 324s 215s1- 6s 05(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C )56.已知某系统的劳思

15、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 413 1s 312s 211s11s 01(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A )57.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 413 2s 324s 212s11s 02(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A)58.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317500s 234.67500K1s17500 - 216.8 K01s 07500K1(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C)系

16、统条件稳定(D)无法判定( C)59.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系统稳定时 K1 的取值范围是。s317500s 234.67500K1s17500 - 216.8 K01s 07500K1(A) K1 0(B) K1 34.6(C) 0 K1 34.6(D) K1 34.6(C)5060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G(s) =,输入s(0.1s +1)(s + 5)为r(t) = t 2时的稳态误差是。(A)不确定(B)零(C)常数(D)无穷大(D )5061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G(s) =,输入s(0.1s +1)(s + 5)为 r(t) = t

17、 时的稳态误差是。(A)不确定(B)零(C)常数(D)无穷大( C)6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7S(S + 5) ,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分别为。(A)7,型(B)7,型(C) 1.4,型(D) 1.4,型(D )63根轨迹法是利用在 S 平面上的分布,通过图解的方法求取的位置。(A)开环零、极点;闭环零点(B)开环零、极点;闭环极点(C)闭环零、极点;开环零点(D)闭环零、极点;开环极点( B)64根轨迹法是的并且对称于。(A)离散;实轴(B)连续;实轴(C)离散;虚轴(D)连续;虚轴(B)65相角条件是根轨迹存在的。(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 A, B ,

18、C 都不对(C)66闭环零点由开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的和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组成。(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B)67根轨迹起于开环,终于开环。(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C)68当开环有限极点数 n 大于有限零点数 m 时,有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A) n(B) m(C) m - n(D) n - m( D)69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A)左边,奇数(B)右边,奇数(C)左边,偶数(D)右边,偶数( B)70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A)单位阶跃函数

19、(B)单位速度函数(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 D)71.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A)由系统的结构、参数确定;(B)与输入幅值有关;(C)与输出有关;(D)与时间 t 有关;( A)72不是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A)极坐标图(B)伯德图(C)尼科尔斯图(D)方框图( D )273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2s +1)(8s +1)。(A)稳定(B)不稳定(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A)74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2(2s +1)(8s +1) , N+ , N- , R =。(A)1,1,0(B)0,0,0(C)0,1,-2(D)0,0.

20、5,-1( B)G(s) =200s 2(s +1)(10s +1),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75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A)稳定(C)条件稳定(B)不稳定(D)无法判别(B)20076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 N+ , N- , R =s 2 (s +1)(10s +1)。(A)1,1,0(B)0,0,0(C)0,1,-2(D)0,0.5,-1( C)77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8(10s +1),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s 2 + s +1(A)稳定(B)不稳定(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A)7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8(10s +1), N+ , N- , R =。s 2 + s +1(A)1,1,0(B)0,0,0(C)0,1,-2(D)0,0.5,-1( B)879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s(s -1)(A)稳定(B)不稳定(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B)80已知系统开环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