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97130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答案改后的.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12、 将今论古:是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地史所发生的同类过程的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今论古的实质是以观察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特征为基础,去推断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P23、 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P34、 岩石圈:把软流圈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花岗质岩层、玄武质岩层和超基性岩层,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

2、”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地质学研究的各种地质作用几乎全发生在岩石圈中。)P165、 矿物: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P176、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P187、 地震:是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快速震动。(地震是地应力突然释放产生的地壳快速颤动。)P228、 双变质带:是由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区域变质带。P379、 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P4210、 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在表示克拉克值时,既可用元素重量百分比,即重量克拉克值,也可用元素原子数百分比,即原子克拉克值。)P1611、 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可以是一种矿物(如石灰岩、石英岩),也可以是几种矿物的组合(如花岗岩、片麻岩)。矿物在岩石中的出现和组合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岩石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有规律的集合体。岩石的种类很多,根据成因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P9412、 岩浆岩:是在内力地质作用下,岩浆由地下深处向上运动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P9513、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

4、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P11514、 变质岩:由内力地质作用促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P10515、 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P9416、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P9817、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P9918、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溶

5、液、大气及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P11519、 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P117(沉积作用是指当搬运介质动能减弱或搬运介质物化条件改变时或在生物作用下,搬运物终止搬运堆积下来的作用。)P11720、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P11721、 成岩作用:岩石的风化剥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的沉积物,

6、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以及其他的变化和改造,如水分排出、孔隙度减小、比重加大、胶结、重结晶、产生新矿物等,才能变成固结的岩石。这种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P11922、 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P12223、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课件)24、结构成熟度: 碎屑颗粒的分选、磨圆颗粒接近极限的程度。(课件)25、内碎屑:碳酸盐沉积物或岩石的碎屑。(是水盆地内已沉积的弱固结碳酸盐沉积物经流水或波浪冲刷、搅动成碎泥块原地

7、堆积或近距离搬运、沉积而成)P14526、沉积环境:沉积物堆积时所处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P16127、沉积相:沉积环境中的产物。 包括岩石,化石,地球化学特征等2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P16129、相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某沉积环境中各种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或者说,相模式是某种沉积环境中各种沉积特征的全面概括)P16130、三角洲 :河流与海洋(或湖泊)汇合处所形成的锥形沉积体,(通常所指的三角洲大多指海陆过渡地区的三角洲) P174

8、31、重力流 :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的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其密度在1.5以上。P18433、地层 : 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的组合,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此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P19634、标准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的生物化石。P19835、地质构造: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P24036、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产状大体一致,但其生成年代不连续的接触类型。P29837、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的产

9、状不一致,其生成年代不连续的接触类型。P29838、褶皱:层状岩石受力后所产生的弯曲变形现象,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具体表现。P25039、同沉积褶皱:与地层沉积的同时,由于地壳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而逐渐形成的褶皱。P25340、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叫节理。P25941、断层: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P26342、推覆构造:断层面十分低缓而推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掩断层叫做推覆构造。P26443、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的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活动而形成的。P27144、含油气盆地: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P27245、地缝合线:两个大陆

10、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的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P277二 单项选择1-5 D A B B C 6-10 B A D A C11-15 C B D A C 16-20 D B C D A21-25 C B A D A 26-30 B C B(有问题) B C31-35 D C A B D三 多项选择1. ACD 2. ABD 3. BCD 4. ABCDE 5. AB 6. BCDF 7. ABCD 8. BCD 9. BC 10. ACD 11. ABCD 12. CD 13. ABC 14. ABCD 15. ABCD 16. ABDE 17. BAC 18.

11、BCDE 19. ABCD 20. BCD 21. BCD 22. ABC 23. ACD 24. ABC 25. BCD一 填空1. 梨形旋转椭球体 2. 磁倾角、磁偏角、地磁场强度 3.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4.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 5. 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6. 放射能、旋转能、重力能、结晶能和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7. 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8. 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 9. 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10. 自然地理条件、岩石本身的性质 11. 海平面 12. 海浪、

12、潮汐、洋流、浊流13.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14. 悬移、跃移、推移 15. 风成砂、风成黄土16. 吸附水、结晶水、沸石水、层间水、结构水 17. 超基性岩类65% 18.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19. 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20. 晶粒结构、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 21. 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22. 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余沉积 23. 平直河流、辫状河流、网状河流、曲流24. 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25. 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26. 河流作用、波浪作用、潮汐作用27.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28. 海岸沙丘、后

13、滨、前滨、近滨29. 泻湖、潮坪、障壁岛30. 浊流、碎屑流、液化沉积物流、颗粒流31. 物源条件、触发机制、滞水环境32.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33. 标准层法、沉积旋回法、标准化石法、化石组合法、年代地层划分法、地球物理学方法、古地磁年龄测定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法34. 倾向、倾角、走向35.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36. 背斜、向斜37. 张节理、剪节理38. 断层面、断盘、位移39. 正断层、逆断层40. 隆起、坳陷、斜坡41. 海岭、转换断层、俯冲带和深海沟、地缝合线二 判断1-5. T F T F T 6-10. F F T T F 11-15. T F F F

14、F 16-20. T F T T F21-25. F T T F T 26-30. T F T T F 31-35. F T F T F 36-40. T F T T F41-45. F T T T T 46-50. T T F T T 51-55. F T F T T 56-60. F T F T F61-65. F F T F F 66-70. T F T T T 71-75. F T T T F 76-80. T T F T T三 简答与论述1解释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因此地震的分

15、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三个地震带中: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向周围板块俯冲)、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洋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板块扩张作用)。2 简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变质作用是指地壳内早已存在的岩石,当原有物化条件改变时,其自身也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其中:1.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可以使岩石内部的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增大,组成岩石的矿物在固体状态下重新生长,造成矿物结构的变化,即重结晶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许多低温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发生分解,并产生相对的较高温条件下

16、稳定的矿物,造成新矿物的形成。2.压力分为静压力和应力。静压力(指各向均等的压力,是上覆岩石重量造成)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其次还有利于形成分子体力较小、比重较大的矿物。应力(指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在地壳浅部较强,已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在地壳深处相对较弱,岩石在其作用下,矿物在平行应力方向溶解,在垂直应力方向沉淀。3.化学活动性流体(以水和二氧化碳为主,并包括多种金属和非金属以及F CL B P等组分的溶液)可以起溶剂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同时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加入和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即在地表附近条件下,坚硬的岩

17、石在原地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主要分为:1.机械风化作用。岩石的机械破碎作用是一种物理作用,在地表条件下,通过破碎作用使固体岩石破碎成细小的碎块。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内陆沙漠区岩石的热胀冷缩)、水的物态变化(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的冰劈作用和低中纬度干燥气候条件下盐类的结晶作用)、岩石的释重(岩石上覆重量因剥蚀而减轻或消失,致使岩石体积膨胀,产生膨胀裂缝)、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根在生长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岩石产生的使其破坏的压力)。 2.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包括氧化作用(大气圈中的氧或溶于水中的氧与组成岩石的元素之间的作用)、溶解

18、作用(自然界中水常含酸类物质,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都程度不同的溶解于其中)、水解作用(水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和矿物中的离子间的化学反应)、水化作用(水作为结构水参与到矿物的组成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矿物)、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新陈代谢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腐蚀矿物的作用)。4解释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作用,即搬运物随着搬运介质动能的减弱而终止搬运沉积下来的过程。由于搬运物本身的大小、比重不同,因此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最先沉积的应该是颗粒大的、比重大的物质,然后依次过度到颗粒小的、比重小的物质。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就是机械沉积

19、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5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成岩作用,即使松散沉积物变位固结岩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不断增大,沉积物中的附着水分逐渐排出,颗粒间有效孔隙减少,体积收缩,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2. 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黏在一起。即为胶结作用。3. 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为结晶物质,细粒结晶物质变为粗粒结晶物质,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6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喀斯特,指以地下水为主,对可

20、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地貌。我国又称岩溶。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顺斜坡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溶蚀岩石,并按溶蚀程度不同形成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溶涧、溶洼、溶盆、溶原等喀斯特地貌。由此,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7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凹槽、海蚀崖、波切台、波筑台、海蚀柱。其形成过程为: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海蚀凹槽。随着海蚀凹槽扩大、加深,其上部

21、岩石失去支撑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在其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而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即为海蚀柱。8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鲍文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鲍文反应系列不仅解释了岩浆岩中各矿物随温度降低的结晶顺序和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还能揭示岩浆岩的某些特殊结构,如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斜长石的环带结构;也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

22、原因。9陆源碎屑岩的分类并说明其粒度划分标准陆源碎屑岩按碎屑粒度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碎屑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按粒度2mm、0.1mm、0.01mm可分为四类,又大到小分别为砾、砂、粉砂、粘土。在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中,碎屑组分由于风化、搬运、沉积作用会逐渐向最稳定产物终极产物过渡,同时其结构(分选、圆度、球度)也会逐渐接近终极程度。10解释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概念成分成熟度,即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产物的程度。结构成熟度,即碎屑颗粒的分选、磨圆、球度接近极限的程度。11 解释沃尔索相律 沃尔索曾指出:“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连接的相和

23、相区,才能重叠在一起”,换句话说,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着得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这一规律称为相序递变规律。12简述山麓-洪积相(冲积扇相)的形成过程山麓洪积相出现于大陆地区的山前带,由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和充填其间的山麓坡积、坠积物组合而成。冲积扇是组成山麓洪积相的主体。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地区出现季节性暴雨时,山地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进入平原,在出口处,由于坡度突然变缓,流速变小,水流分散,再加蒸发和向下渗透,搬运物质的能力大为减弱,而是碎屑物质快速堆积下来,形成一个近半圆锥形的沉积体,称为洪积锥。若泛指山地河流出山口处的堆积,而不限于干旱气候,则称为冲积扇。13简

24、述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河流相的垂向剖面中,下部为河床亚相,常为河流相沉积的主体,一般厚度较大,主要由河床滞留砾岩、砂岩组成,因位于河流相剖面的下部,故又称为底层沉积;剖面上部为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称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主要由粉砂岩、粘土岩等细粒沉积组成。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称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14论述湖泊相的相组合理想的湖泊沉积模式在平面上基本呈环带状分布,由湖岸至中心依次为滨湖亚相及湖成三角洲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深湖区为盆地中心。沉沉积层序从下向上为:深湖的粘土质沉积浅湖细碎屑沉积滨湖砂质沉积河流粗碎屑沉积,呈反旋回层序。15简述进积式三角洲沉积

25、的垂向层序,说明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由底向上: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粉砂和砂、三角洲平原的粗粒河流、漫滩沼泽沉积,粒度由细变粗,呈反旋回性质。三角洲相中,前三角洲以粘土岩沉积为主,富含有机质,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三角洲沉积体中大量的各类砂体储油物性好,是良好的储层;海进阶段形成的海相粘土夹层、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间的沼泽沉积都可作盖层和隔层。同时三角洲沉积速度很快,厚度大,区域性向海倾斜容易产生重力滑动,产生同生断层,断层下降层厚度大,常形成狭长型的滚动背斜,这些都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条件。16简述无障壁海岸相的亚相类型及特征海岸沙丘亚相:主要为砂质沉积物,以分选、磨圆好,发育大型交错层理为

26、特点。成分以石英为主,可含重矿物或生物介壳。后滨亚相:以粗砂为主,可含大量的生物介壳,发育平行和小型交错层理,滩脊地貌。前滨亚相:一般为砂质海滩,局部发育砾质海滩,也发育滩脊地貌。海滩沙纯净,分选、磨圆好,发育冲洗层理、各种波痕,含大量生物碎屑等。近滨亚相:沉积物以中西沙为主,含少量介壳,发育交错层理,粒度向海方向变细。17见课本(p202)18见课本(P241)19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之间在纵向上的相互关系叫做地层接触关系。分为:1.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连续。 地壳处于持续稳定的缓慢下降状态,连续的接受沉积物的沉积。2. 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

27、层的产状大体一致,但其生成年代不连续。 地壳缓慢下沉,接受沉积;地壳缓慢上升,发生沉积间断,出露地面部分遭受风化剥蚀;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新的沉积。3. 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其生成年代不连续。 地壳缓慢下沉,接受沉积;地壳发生不均匀升降运动或水平运动,发生明显褶皱变形或倾斜,沉积间断,风化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20简述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不整合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运动在地表除了引起沉积间断、产生不整合外,还会影响到其他一些地质作用,所有的这些与地壳运动相关的地质作用产生的现象,都可作为确定不整合的标志。1. 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地质时代相差

28、较远,或两者反映的生物演化存在不连续或突变,或两者的生物群迥然不同。2. 沉积方面的标志古风化剥蚀面就是不整合面3. 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的强弱程度不同,两套地层的构造线方向不同等4. 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及其构造具有不同特点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下伏地层更强烈21简述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同沉积褶皱,就是在岩层形成的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1. 多为开阔褶皱,上部地层在褶皱两翼的倾角一般较平缓,向下则褶皱两翼的倾角会逐渐变陡;2. 褶皱若为背斜,则核部地层厚度较薄,而向两翼岩层的厚度就会逐渐变厚;若为向斜,则相反;3. 岩石的结构也受构

29、造部位的控制,背斜顶部相对两翼为浅水环境,因此该处沉积物的颗粒较粗,而处于翼部的沉积物颗粒则相对较细。22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特征剪节理,即由剪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面。1. 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延伸较远,沿倾向延伸较深;2. 节理面平直光滑,常有滑动擦痕,节理两壁常闭合;3. 发育在砾岩和砂岩中的剪节理,常切穿砾石和砂粒而不改变方向;4. 常成对出现,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5. 主剪裂面会有羽裂现象出现。张节理,即由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面。1. 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2. 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3. 发育在砾岩和砂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砾石和砂粒;4. 节理面两壁多张开,为矿脉充填;5. 有时呈

30、不规则状,也可构成一定的几何形态。23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有哪些?断层一般是在一定的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形成时代可按下列关系确定:1. 断层若切断地层或岩体,则断层的形成时代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形成之后;2. 若有角度不整合覆盖断层,则被覆盖的断层形成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3. 若断层被岩脉或矿脉充填,则断层的形成时代在岩脉或矿脉形成之前;4. 若几条断层交切,则被切断断层的形成时间较早;5. 如果断层与邻近的褶皱有成因联系,则断层与褶皱的形成时间大致相同。24简述同沉积断层的特点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的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活动而形成的。1. 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断层面

31、常呈上陡下缓凹面向上的勺状;2. 上盘地层明显增厚,同一地层在下降盘和上升盘得厚度比为生长指数,反映了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强度;3. 断距随深度加深而增大。任何断距都反映了这地层形成之后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和。4. 常在下降盘发育逆牵引背斜,也称滚动背斜。25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固体地球上部可划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的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的软流层。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块体,简称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3、该学说认为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演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