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07044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公路景观在工程方面的设计探讨摘要:本文通过简介广梧高速公路建设采取的环保措施,阐述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自然而然”的先进设计理念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关键词:公路景观 ; 工程设计一、项目概况 广梧高速公路的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广梧高速项目的自身特点,从设计、建设等各个方面,把广梧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一条与自然环境友好的 “原生态”高速公路,即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自然而然” 的理念指导下,把她轻轻置于“大自然的秀山丽水之间”。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实现了“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环境,同时也为周边的居民和环境提供

2、了最大的保护,实现了路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方法探讨 1.公路线型景观设计 围绕“原生态”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定位和理念,结合道路安全性评价的结论,调整优化平面指标,减少相邻路段的速度差,保障行车安全。 (1)在初步设计阶段,对路线方案作了大量的比选工作,共提出14个比选方案。在方案比选时,首先从路线总体布局的角度审视方案的合理性,在具体比较时,将安全、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耕地占用作为重点内容,从定量、定性两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优化线形,增加桥隧比例后,大填大挖的情况大为减少,既大量地减少了农田等占地,又极大地保护了周围自然环境。 (2)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景观设计作专项设计,景

3、观设计与路线等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并反馈路线等主体设计。 (3)精心设计线位,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布设不同的线位,使高速公路与周围环境协调。 a.在逍遥口至大用狭窄山谷路段,当分离布设隧道路段,两幅道路尽量随地形采用半桥半隧的形式,减少了高填深挖,有效地保护周围环境;当山形陡峭路段,采取桥隧相连的方式,减少了高填,保护了原生态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b.在逍遥口至大用路段山形高大陡峭,山前为山间盆地,山前谷地为水田、果园,设计时沿山腰布设线位,鉴于纵面与原地面高差大,设置高架桥穿越,避免拆迁和占用耕地,与周围环境协调良好。 c.郁南路段,山间谷地开阔,山形较为平缓,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山间谷底

4、大部分为水田、苗圃、果园、菜地,为了少占农田等土地,设计时沿山脚布设线位,与地形等周围环境协调良好,减少了农田的占用。 2.路堑边坡防护 (1)对堑顶的防护 采用态式绿化种植方式,即根据周边的植被情况而采用相似和相同的植被防护,以期达到最生态的群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堑顶的开挖要进行弧化处理。充分保护征地范围内路堑边坡至截水沟间的植被,使截水沟尽可能隐蔽在原有植被中,一些外露对视觉冲击较大的截水沟通过种植灌木加以遮蔽。 (2)上边坡防护 路基边坡设计坚持生态植被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的设计原则,工程防护采用了对视觉冲击小的锚索(杆)框架和骨架等小体量结构,取消了对视觉冲击强的骨架顶部圬工锁

5、边和避免在上边坡采用大体量的圬工防护结构;对低矮边坡坡顶进行了弧化,使其保持较自然的状态;对路堑边坡至截水沟间的植被实施有效保护,使截水沟尽量穿行隐藏在原有植被中;大力推行浅碟型、暗埋式生态排水设施;边坡生态植被防护采用草灌乔乡土植物主体防护,力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碎落台 水沟根据汇水面积的不同,采用矩形边沟加盖板型式、浅碟式排水沟、放缓边坡漫流排水等多种形式,使得水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协调。 (4)大力推行浅碟型、暗埋式生态排水设施 传统的公路排水设计一般是圬工量较大的排水沟、边沟,圬工砌体视觉效果差,且存在安全隐患。本项目对不同的排水设施进行了多方案的比选,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了不同

6、的生态型排水设施。如对于路侧边沟,边坡不长或位于超高段外侧路段,设置浅碟型排水沟;对于边坡较长和路面汇水面积较大的路段,则设置暗埋式边沟,即浅碟型边沟与矩形暗沟的结合;对于立交范围内侧的排水沟,当排水量不大,则设置浅碟型边沟。 3.路堤边坡处理方式 a.防尘防噪型:对于经过村庄、城镇,需要隔音的路段要密植乔木,起到隔音、防噪、防尘的作用。 b.视线诱导、防光污染型:对于弯道路段可以栽植乔木以诱导视线,并起到防光污染的作用。 c.遮蔽挡土墙型:对圬工物的挡土墙应遮挡。 d.各道路之间隔离型: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道与本高速公路平行且相距较近的路段,护坡道种植乔木。 e.高填方路段型:15米以上的高

7、填方路段,边坡栽植乔、灌木,减少心理负面影响。 4.桥涵设计 (1)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均从美学和环境的协调性对景观要求高的桥梁均作了多方案的比选,优选连续箱梁等稳重、简洁、美观的桥型。桥涵布置上,沿线桥梁跨越河流时,尽量保持水流原始状态,遇较宽河流时加大桥梁跨径,虽增加了建设成本,但保持了河流生态环境。主线桥梁或天桥设计时,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要有简洁明快、朴素大方的线条,使具有强烈的结构美和乡土气息,如在主线河流上设计钢筋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在被交道上设计四跨中间独柱的连续箱梁桥等,在山间谷地采用简洁的板式高墩,在跨线桥段,桥墩采用简洁流畅的独柱花瓶墩、薄壁板墩,并合理设

8、计天桥的纵坡和桥头路基高度,尽量使桥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避免影响周围景观和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上跨高速公路的桥梁依据环境条件归属为对景观设计要求高的类型,其选用与环境协调、造型美观、构造轻盈的结构型式,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景观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3)对于位于连滩古镇等重要的大桥,桥头设置色彩搭配合理的天然石料桥铭牌可以为公路景观增色。如连滩古镇附近的南江大桥桥头设置塑石桥铭牌,与周围环境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4)桥梁中央分隔带绿化,两幅桥梁之间设置U型挂槽,上面填土绿化,使整体式中央分隔带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绿带,保证景观的延续性,既有防眩作用,又可

9、以诱导视线。 5.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1)尽可能使隧道洞口与等高线垂直成大角度交叉,隧道洞门尽量采用削竹式,争取“零开挖”,使洞口与自然环境和谐。 (2)当由于路线总体布局需要时导致洞口路线线位与等高线斜交角度较大或使隧道偏压,此时无法设置削竹式洞门,而需要根据洞口地形条件设计成端墙式洞门时,则采用形式多变、错落有致的挡墙形式,贴近自然的布置方式,通过景观营造形成特色、别致的隧道洞口景观。 在隧道洞口设计中结合地形条件采用了“明洞暗进”法新工艺,可以很好地减少土方开挖,降低边仰坡刷坡高度,符合“零开挖”的设计新理念,降低刷坡高度,减少了洞口开挖,尽可能减少破坏植被,保护自然环境。例如正涌隧道苍

10、梧端洞口,白石岭隧道广州端洞口,石排口隧道苍梧端洞口等均采用了此工法。 在白石岭隧道设计中,结合隧道地质、地形等实际情况,采用了连拱隧道接单洞隧道的新形式(以往设计连拱隧道左右线洞口里程是相同的),更好地符合地形、地质条件,减少了占用土地,降低了边仰坡高度,保护了自然环境。 (3)隧道洞口的绿化恢复,尽量采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品种,使隧道洞口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同时,隧道进口两侧保留较大的空间,进行绿化处理,种植高大乔木,力求内外光线过渡自然,避免形成隧道“黑洞效应”。 6.互通立交景观设计 (1)尽量利用地形进行生态营造,当环内存在挖方山头、且区内缺土时,采用仿等高线的手法将其作为取土场,既保

11、护了环境,形态又自然美观,且视野开阔,行车安全,如郁南立交、连滩互通立交;当环内地形微凸时,则利用边坡开挖的土方,在互通区内营造自然的微地型,使其与周围的丘陵地貌相呼应,减少人工的痕迹,力求自然美。 (2)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水源的前提下,尽可能营造互通区内的自然湿地景观。当匝道内地形低洼时,则设置人工湿地或利用自然水塘设置成生物塘,既增添景观,又可以处理路面污水、保护环境。 (3)匝道边坡多采用较缓的弧形过渡,把坡度控制在1:5左右,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三、结语 广梧高速公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明确“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以“安全、环保、舒适、和谐”为总体设计目标,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塑造出具有山区特点的高速公路景观,使之充分融入山峦之中,并使山峦的形体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张玉芬 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交通环保?1999年01期. 【2】 刘朝晖,秦仁杰 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陈宋东广东江肇高速公路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中华民居:学术刊 2010年 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