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07979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摘要:本文对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为例,对基于生产力布局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和方向进行了探索,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未来空间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的研判都具有应用意义。关键词: 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外溢回波, 组团跃迁, 生产力要素布局, 用地适宜性评价, 汕头市潮阳区关于城市拓展方向的研究是确定城市未来空间发展重点、用地布局的前提,是城市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实力水平、区域发展环境等众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均衡地向四周发展,这就需要对主

2、要拓展方向进行研判,从而指导具体空间的布局。但在现行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研究分析方法。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分析论证也是各有侧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1】。 1关于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理论研究趋势 就城市空间拓展而言,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外溢回波”式和“组团跃迁”式两种方式。“外溢回波”主要是单中心城市的拓展方式,所有功能都在原有的空间范围扩张,当现有的空间被填满后每一个功能将其新增长出来的部分外溢到城市周围。由于外溢部分的功能与老城仍然保持密切的依赖关系使得中心区职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产生中心区土地供给不足

3、、地价上升等一系列回波效应,于是中心区不得不拆除原有建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开始新一轮基础设施的更新。“摊大饼”模式和“手指状”模式便是“外溢回波”式空间拓展的典型代表。“组团跃迁”这种扩展模式是沿着城市的某个方向建设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独立的组团作为“量子”,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功能相对完善(相对于老城区功能互补)的新的城市扩展区域【2】。 目前对城市空间拓展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一系列影响要素分析上。也有一些学者按照系统思想对影响要素进行归纳与分类,提出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就是采用了其中系统论的思想,对城市拓展问题采

4、用用地评价方法来解决。即通过城市地形地貌条件、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土地供给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等要素的分析,作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此做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评价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与担负的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经济分布,经济地位,交通枢纽、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余地、现有城镇发展基础、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分析,确定拓展方向【3】。但这种做法的一个结果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繁杂,且由于价值判断的不同,对各种因素的权重判断也各不相同,看似科学的综合评价后,得到的结果却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笔者在参与汕头市朝阳区分区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在对城市空间拓展

5、方向的研究中认识到,决定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因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需要,提出以生产力主导城市空间拓展。首先通过对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布局特点的研判,提出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空间供给和上述一系列影响要素进行校正,对多方案进行比选。 2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概况 潮阳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区域总面积674.67平方公里,占汕头市总面积32.7%,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9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地区。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

6、管【见图片1】。199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编制的潮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形态以棉城为中心,分别向北、西、南、东方向伸展的组团式城市布局。市区职能为潮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粤东外向型经济工业生产基地、重要港口、外贸口岸城市和重要的旅游城市、商贸中心;市区性质为外向型轻工业和建筑业发达,具有侨乡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行政区划调整,潮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需要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并制定发展战略,故重新编制分区规划。 3汕头市潮阳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生产力布局 3.1进行生产力布局

7、的原则与意义 目前潮阳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区域性失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由于各城镇的自然要素禀赋、交通信息条件、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劳动地域分工关系。同时,随着各地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将在各地区之间转移,这就是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其与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交织在一起对地区的发展产生作用。 潮阳中心城区与区域内各城镇距离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长期的无序发展使部分镇的发展出现连绵发展的趋势。城镇的连绵发展导致各镇的联系更为紧密,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造成镇域边界资源的争夺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不协调。必须通过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经

8、济产业的分工协作,对全区生产要素基于区域资源禀赋进行重新配置,推动形成新的劳动地域分工,通过有组织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引进,对生产力进行引导和布局。 3.2 产业假设理论下的生产力布局选择 在“产业假设产业筛选体系构建”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潮阳区城市功能定位、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协同和现有产业基础的产业假设分析,对其产业进行分析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判断【见图片2】。 (1)新兴战略性产业主导方案 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新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发挥潮阳的生态优势,产业结构层次及技术结构层次较

9、高,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以此带动潮阳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营造配套完善的软环境和体制创新的政策环境。就潮阳现状产业特征和比较优势看,主导产业首选的是生态产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者共性或两两交集。有属生态高技术产业的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属海洋生态产业的旅游、体育产业;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属生态、高技术和海洋产业的海洋食品、生物医药。 从现状潮阳区生产要素布局特点看,规划应引导环保、生态农业向榕江生态经济发展密集区集中,依托汕头市建设“汕头一湾两岸”的重要契机,与牛田洋两岸协同发展。同时向河西、西胪、关埠、金灶延伸,并依托金灶、西

10、胪现状特色农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旅游及生物医药行业、海洋工程、海洋食品、生物医药、旅游及房地产业。 (2)传统优势产业主导方案 目前,潮阳已经形成针织服装、音像塑料、纸品文具、五金机电、建筑安装等五大传统主导产业,并主要沿练江经济经济发展密集区分布。其中,贵屿主要发展废旧电器拆解、和平发展音像制品业、谷饶发展针织服装业。铜盂处于练江工业经济发展密集区的低洼地,受和平、谷饶辐射影响。规划引导贵屿谷饶铜盂向聚集组群式发展。利用现状产业基础,建设贵屿镇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示范园区,重点推进加工处理、技术研发、商贸流通的产业一体化。在谷饶、铜盂接壤地共同建设产业园区,解决谷饶目前产业面临的用地

11、困境,同时创造条件,促进铜盂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对和平工业园进行整治改造,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园区经济。 (3)临港大工业(机遇型)主导方案 依托潮阳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特区政策优势,以大工业推动潮阳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重化工等临港大工业落户潮阳,以大港口吸引大工业,以大工业形成大经济,以大经济带来大繁荣。因此,其主导产业选择应包括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工业、冶金机械、精细化工。潮阳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大跨越,但因为重化工业的污染,潮阳城市环境质量将下降,旅游、生态农(渔)业、环保产业等将受到限制。规划以海门港为生长点发展重化工、电力能源为主体的大型临港工业,并沿S

12、234及新华东路延伸,发展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工业、冶金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在没有明确的大型工业项目落户的情况下,对大项目用地进行一定预留,并依据综合效益目标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大型项目落户的条件,也可视为机遇型主导方案。 (4)现代服务业主导方案 依托汕头建设南部临港新城和濠江新城全面开发的契机,加快潮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潮阳建设成为汕头南岸重要的现代服务中心和副中心城区。规划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重点建设练江新城,发展金融服务、商务贸易、特色会展,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滨海旅游、休闲游乐、高端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

13、域总部经济。对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进行用地整理,撤除城南工业区等,在中心城区内主要形成以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包括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和少部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4以生产力布局为主导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4.1用地布局方案 现状潮阳城区中大片可开发的区域(1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整合为四个片区,包括沿海湾片区、练江片区、滨海片区、沿东山片区。 根据空间拓展方向分析,规划从用地功能、用地规模、构成模式等编制3个不同的方案。 (1)方案一:北拥海湾、组团布局【见图片3】 本方案城区主要发展方向是北部的内海湾区域。用地布局呈组团式分区布置,高速公路、城市绿楔、景观山体和蜿蜒水道做为各城区组团的分

14、隔生态带。其中,滨海片区内居住与工业用地均衡布置;棉东片区作为城区居住功能的延伸;练江片区作为农业发展区域;金浦街道在原有的城区规模上控制发展,进行旧城旧村改造。本方案重点发展区“海湾新城”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交通条件较为良好,在汕头“一湾两岸”城市空间战略启动后将很快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区域;同时用地毗邻濠江,可与近期启动的濠江新城联动开发建,将会带动潮阳次区域榕江发展轴的成长和壮大,并成为整条发展轴的龙头和核心区,并能更好的和西部生态新城进行对接和互动。“海湾新城”内有大量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的滨海岸线部分较短,需要与周边的用地统筹发展,近期启动建设条件不成熟;同时用地基本为水塘湿地,土地基础

15、投入较大。 (2)方案二:南环练江、滨江拓城【见图片4】 沿城市的固有发展方向通过整合练江沿岸片区用地形成“练江新城”,重点将沿练江绵长的滨江区域腹地整合为富有水乡特色的大型文化商业居住新区。本方案中,海门滨海片区将结合海门港和华能电厂,建设成为区域的大型临港工业区;棉东片区一部分延续作为临港工业区的组团,一部分与城区相邻作为居住功能;金浦街道片区整合区内土地资源,设置大型工业组团,作为城区产业发展基地;棉北街道在汕普高速选线北面三屿围湿地片区作为生态保护区进行控制,汕普高速选线南面与旧城区间的用地整合为居住片区。作为重点开发片区的“练江新城”可开发用地较开阔,面积较大,区域内基本未开发,可塑

16、性较强;濒临母亲河练江,有绵长滨水岸线,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向南发展能较好的延续潮阳区城区固有的发展方向,与城区紧密相联的“蔓延式”发展模式可以较快的启动和发展本区域;与潮南区形成更好的对接关系和产业互动。未来随着井都镇练江沿岸区域的发展,在大区域空间上可以形成练江“一江两岸”的格局,并可整合成为城市重点发展和景观节点,带动潮阳区和潮南区产业和空间的有序整合和联动发展。 “练江新城”内有相当一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须调整或置换用地,近期整体启动难度仍较大;练江水体污染严重,治理费用巨大;现状基本为鱼塘,土地基础投入较大。 (3)方案三:东进向海、滨水而居【见图片5】 将东南向外海的方向作为潮阳城区的

17、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整合海门滨海片区用地形成“滨海新城”,发展成为潮阳城区新的商贸文化核心区,通过滨海组团空间的拓展,有机疏散现状城区过于紧凑密集的问题,同时,利用濒临外海湾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富有活力的宜居宜业新区,带动城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本方案中,沿东山的棉东片区将建设大型居住组团,成为连接旧城区与新城的重要发展区域,使旧城区与新城形成连片发展;练江片区基本保留作为第一产业用地,作为城市远景的预留发展用地;金浦街道片区整合区内土地资源,设置大型工业组团,作为城区产业发展基地;棉北街道在汕普高速选线北面三屿围湿地片区作为生态保护区进行控制,汕普高速选线南面与旧城区间的用地整合为工业用

18、地。但“滨海新城”内用地权属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需要理顺土地关系;受沈海高速公路的分割,与现状城区联系相对较弱。 4.2方案比选 结合以上方案各自的优缺点,兼顾建设时序和开发建设难度,将东南向外海方向的滨海区域和南向练江沿岸片区作为城区拓展的主要区域【见图片6】。 在滨海区域建设“滨海新城”形成潮阳城区新的商贸文化核心区;将练江片区整合为富有水乡特色的组团区域,在土规划分的可建设用地内建设大型文化商业居住新区;沿东山的棉东片区建设大型居住组团;金浦街道片区整合区内土地资源,设置大型工业组团;北部海湾片区在规划期内规划完善路网,将用地改造为湿地旅游观光区,汕普高速选线南面与旧城区间的用地整合为工业用地。 5结语 本文对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生产力布局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和方向的分析方法是城市空间拓展研究的有益探索,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未来空间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的研判都具有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2006-1 【2】顾朝林等.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赵民,熊馗.概念规划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