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13287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物地质篇地球及其大气层的演化均质固态地球→液态地球.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物地質篇一、地球及其大氣層的演化:均質固態地球 液態地球 分層地球氫、氦、甲烷、氨 水氣、二氧化碳、氮氣 氮氣、氧氣、氬氣二、地球的內部構造:1、地球的層圈構造:依據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波速不同,將地球內部的構 造由外而內分成地殼、地函、地核三個部分。 厚度、密度: 地核 地函 地殼 。 體積: 地函 地核 地殼 。組成平均厚度密度大陸地殼花崗岩35公里較小海洋地殼玄武岩7公里較大2、岩石圈:包含地殼以及一小部份的上部地函,其厚度約為100公里。因此,岩石 圈是由許多主塊體所構成,每個塊體都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 這些塊體即稱為板塊。3、軟流圈:地殼下約一百公里深的範圍,厚約200公里,

2、物質呈部份熔融,因為熱 力作用可產生對流運動,而岩石圈便是浮在軟流圈上移動。三、板塊構造運動:1、大陸漂移學說: (1)提出者:韋格納 (2)提出的證據: A、地形的連續: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 B、古生物化石的連續:中龍、舌羊齒等。 C、古氣候連續:冰川。 D、煤層的連續。 (3)內容:2億多年前,全球陸地是連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後來才分開, 逐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4)缺點:無法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2、海底擴張學說:(聲納的應用) (1)提出者:海斯(Hess) (2)提出的證據: A、海底地形以中洋脊為中心,呈左右對稱。 B、地磁條帶以中洋脊為中心,呈左右對稱。 (3)內容:來

3、自地函的岩漿在中洋脊上升,於洋底盆地噴發冷卻後,形成新的海 洋地殼,之後被往兩側推擠擴張,逐漸遠離中洋脊,海洋因此不斷擴 大。老的海洋地殼則在海溝處下沉,重回地球的內部。 (海洋地殼的年齡最老不超過二億年) (4)缺點:對中洋脊湧出的岩漿能否提供海底擴張足夠的動力產生存疑。3、板塊構造學說:內容:岩石圈破裂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板塊並且浮在軟流圈之上,再藉由軟流圈的 熱對流現象帶著板塊以不同的速率往不同的方向移動,導致板塊之間的分 離、碰撞或是錯動。依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張裂性板塊、聚合性板塊、錯動性板塊。(1) 張裂性板塊: A、定義:個板塊互相分時,其交界處稱為張性板塊交界。 B、成因

4、:地球內部熱對上升的地方,岩漿與淺源地震活動相當頻繁。 C、常現象: a、中洋脊:位於海底的張性板塊交界,中洋脊的口會有岩 漿湧出,岩漿遇海水卻凝固成玄武岩,形成新的 海洋地殼。 :大西洋中洋脊 b、大谷:位於地的張性板塊交界,持續開將形成新 的中洋脊及海洋地殼,並注入海水形成海洋。 :東非大谷(2) 聚合性板塊:A、定義:個板塊互相擠壓時,其交界處稱為聚合性板塊交界。 B、成因:地球內部熱對下的地方,淺源、中源與深源地震活動相當頻繁。 C、常現象: a、海溝:聚合性板塊交界一邊是大地殼,另一邊是海洋地殼 時,通常海洋地殼會隱沒到地函內,並在交接處產生 海溝。b、 造山運動:(I) 聚合性板塊

5、交界邊皆為大地殼時,因為大 地殼的密比地函小,因此隱沒,於是 在推擠作用下,地殼向上起,形成高聳的 高山。:喜馬雅山 (II) 聚合性板塊交界一邊是大地殼,另一邊是 海洋地殼時,隱沒於海溝的海洋地殼會將大 地殼抬升,形成山脈。 :安地斯山脈西 側有海溝、台灣中央山脈東側有海溝c、 火山活動:上述隱沒的海洋地殼沉入地函,逐漸熔融成岩漿,當熾熱的岩漿往地表上升,將造成火山活動,而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凝固後形成的岩石大多為安山岩。(3) 錯動性板塊:A、個板塊發生近乎水平的平錯移,將形成錯動性板塊交界。 B、常現象: a、錯動性板塊交界多發生在中洋脊, b、在地上錯動性板塊則較少出現,以美國加州聖安得斯

6、斷 層最有名。四、地殼變動 (內營力):1、褶皺:位於地下深處的岩層,受到高溫高壓影響,可塑性增加,再受到外力擠 壓時,岩層會彎曲成波,這樣的地質構造稱為褶皺。2、斷層:岩層受作用超過彈性限度而產生破裂,且破面側的岩石發生相對 運動,這種地質結構稱為斷層。3、地震:(1) 原因:當岩層受作用時,若超過彈性限度而使得岩層突然發生斷裂,產生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地震波,並經由岩層傳至地表時所造成的震動,即為地震。(2) 震源:岩層斷裂處,即產生地震波的位置。(3) 震央:震源垂直向上至地表的位置。(4) 地震規模與震:A、地震規模:規模(Magnitude)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是依其所釋放的能而定,

7、以無單位的實表示,含小數點一位,數字越大,能量越大。如:芮氏地震規模7.2。B、地震強:簡稱震度,地震時,各地所感受到的搖晃程或是建築物受損的程度,以整來表示,有單位:級,分07共8級。一般,震央越遠,震越小。如:台中震3級。地震規模(簡稱規模)地震強度(簡稱震度)定義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1、 地表所感受到的搖晃程度2、 地表建築物受到破壞的程度測量值地震波的振幅地震波的地表加速度單位無級表示法整數小數點一位07整數級特性測量值不隨空間地點而改變一般而言,離震央越遠,其震度越小(5) 等震度圖:在各地地圖中,以相同顏色來表示地震強度相同的區域,稱為等震度圖。4、火山活動五、台灣地區的板塊運

8、動:台灣島的形成過程:1、 成因:約百萬前,宋島弧端隨菲賓海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的東 部,形成現今的台灣島。2、 現:目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賓海板塊處於聚合推擠態,所以台灣仍持續 被抬升。3、板塊與地位置:(1) 花東縱谷:歐亞板塊和菲賓海板塊的交界處。 (2) 中央山脈、阿山山脈、雪山山脈屬於歐亞大陸板塊。 (3) 海岸山脈則屬於菲賓海板塊。4、常見地形種與成因:地形種成因代表地區河階地因抬升作用,使河侵蝕增強,向下割而產生新的河床,旁的舊河床高於新河床,而成階梯。大溪、南橫、秀姑巒溪河谷、台東野盆地四周被地勢較高的山丘所圍繞的平地,可能是由於斷層作用使地逐漸陷而造成。台、台中、埔盆地台地因

9、斷層作用使側的地相對陷而形成平坦的桌高地口、恆春、大肚、后台地瀑布其形成與地殼抬升、地層的侵蝕或斷層作用有關,常於陡峭的山間。五峰旗、十分、小烏瀑布火山板塊擠壓造成火山活動,形成火山地形,有些火山噴出的碎屑推成山丘,偶而可爆口與溫泉。部大屯山區東部海岸山脈島、嶼、澎湖峽谷地快速抬升,溪向下侵蝕增加,過岩層造成V形谷。天、太閣六、地球的歷史:1、地質事件的判斷法則:(1) 疊置定律:沉積物一層層向上堆疊,老的岩層在下,新的岩層在上。(2) 水平沉積定律:在廣大的區域中,原始沉積岩層多是呈現水平狀態。(3) 截切定律:先發生的地質事件會受到後來發生事件的影響。(4) 地質年代表:七、礦物與岩石:1

10、、礦物的定義與特性:定義:(1)天然產出的均質固態。 (2)由無機作用所生成。 (3)具有一定的晶形構造、物理和化學性質。特性:(1)晶形:礦物的結晶體所具有的特定形狀。 (2)條痕:礦物粉末的顏色。 (3)硬度:礦物抵抗磨損的能力。摩氏硬度表:硬度12345678910礦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常見的礦物:(1)長石:為長方體,地殼中含量最多的礦物,也是組成頁岩的主要礦物。(2)石英:為六角柱形狀,地殼中含量次多的礦物,也是組成砂岩的主要礦物,有良 好結晶外形的石英稱為水晶。(3)雲母:為片狀礦物;常用於絕緣體。(4)方解石:為菱形體,主要的成分為碳酸鈣,遇稀鹽酸會

11、產生二氧化碳氣體。2、岩石的種類:三大岩類:依形成的過程可分為沉積岩、火成岩、變質岩三種。(1) 沉積岩: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 ( 壓密、膠結、固化、再結晶 ) 而來。A、碎屑性沉積岩:(依組成顆粒的直徑大小來分)B、生物性沉積岩:石灰岩:由珊瑚、貝類等生物遺骸所組成(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化學性沉積岩:石灰岩:喀斯特地形(溶蝕作用)。 (2) 火成岩:由岩漿冷卻凝固而來,又分為火山岩與深成岩。名稱花崗岩安山岩玄武岩分類深成岩火山岩火山岩形成位置地下深處地表附近地表附近岩漿冷卻速度慢快快結晶顆粒大小大小小氣孔數量多寡少多多二氧化矽含量多中少密度小中大台灣分布位置金門、馬祖大屯火山群、綠島、蘭嶼

12、、海岸山脈澎湖群島(3) 變質岩:任何一種岩石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而來。A、 葉理狀變質岩(含有條狀或片狀的礦物):B、 非葉理狀變質岩:岩石循環:台灣地區的岩層分佈情形:岩石種主要分佈區域附註火成岩部大屯山區、東部海岸山脈 花崗岩:金門、馬祖。玄武岩:澎湖群島安山岩:東部離島、北部大 屯火山群、海岸山 脈。沉積岩西半部、南部、東部海岸山脈的一部份 大多以砂岩、頁岩為主,西部出現礫岩、西南部有石灰岩(墾丁國家公園)。 變質岩中央山脈、雪山山脈、阿山山脈、花東縱谷 東部的變質岩以大岩、片麻岩及片岩為主;中部則以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越往東部,其變質程度也越高) 八、地表的地質作用:外營力(地球

13、外部的作用力):1、風化作用:主要為岩層經由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的作用,使地殼上的岩石 及礦物,遭受分解和破壞後進而剝蝕的現象,是一種靜態的過程。(土 壤是岩石風化作用下的產物)物理風化:(1)熱脹冷縮:常出現在晝夜溫差極大的區域,例如沙漠地區。 (2)凍融作用:常出現在日夜溫差在0上下的區域,例如寒帶地區, 高山上。 (3)生物作用:植物的根因為生長而撐破岩石。化學風化:(1)氧化作用:岩石中的鐵氧化成紅色的氧化鐵。 (2)溶蝕作用:雨水或是地下水溶解石灰岩的情形,例如喀斯特地形。 (3)生物作用:生物分泌酸液溶解岩石。2、侵蝕作用:經由如風力、水力、冰川等各種地質營力,將地表上的岩石不斷

14、地 破壞和剝離原地,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並形成新的地形,是一種 動態的過程。河流:河流是侵蝕地表最主要的外營力。 (1)向源侵蝕:使河流加長(瀑布)。 (2)向下侵蝕:使河流加深(V形谷)。 (3)側向侵蝕:使河流加寬(曲流)。風:北海岸受強烈東北季風所造成的風稜石(風的磨蝕作用)。波浪:(1)海蝕崖 海蝕平台。 (2)海蝕崖 海蝕洞 海拱 海蝕柱。冰川:侵蝕力量最強大,會產生U形谷。差異性侵蝕:不同種類的岩石,抵抗風化、侵蝕的能力也不同。(例如:砂、頁 岩互層)3、搬運作用:將風化作用及侵蝕作用剝離下來的岩屑,搬運到另一地區的作用。河流:河流在搬運的過程之中,石塊不斷的碰撞而成為圓潤的鵝卵石

15、(中、下游 地區)。4、沉積作用:將各種營力作用所搬運來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如流速低)或物理 化學條件改變的狀況下,在山坡下、河口、海洋、湖泊等地區堆積 下來的地質作用。河流:(1)若沉積物在山腳下或平原沉積,即形成沖積扇。 (2)若在河流出海口沉積,即形成三角洲。風:恆春的風吹沙(搬運與沉積作用)。波浪:沙灘、沙洲(沿岸流或波浪)冰川:在冰川的前緣會出現冰磧石。淘選度:風 洋流 河流 冰川侵蝕基準面:(1)暫時侵蝕基準面:水庫、湖泊的水面。(2)最終侵蝕基準面:海平面河道平衡:(1)河流將河道凸起的部分削平,並把侵蝕下來的泥沙搬運到凹陷的地方填補,因此 河道將逐漸趨於平滑。(約需要數十萬

16、年)(2)此時河流的侵蝕速率等於沉積速率,並不是完全停止侵蝕作用。(3)在河流的下游開採砂石,會破壞河道平衡,加速上游河道的侵蝕作用,易使得上 游的橋墩裸露。天文篇一、宇宙的組成:宇宙星系群星系星團恆星系統肉眼可見的恆星、星團、星座皆位於銀河系之中。二、天文上測量距離的單位:1、天文單位(A.U):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約光走500秒的距離)。2、光年(ly):光走一年的距離(約1013公里)。三、太陽系的成員與歷史:1、 太陽系的歷史約為46億年,46億年前一團星際的氣體和微塵逐漸凝聚形成太陽,同時,圍繞太陽周圍的微塵在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影響下,彼此碰撞、吸附構成行星、衛星等天體。2、 太陽

17、系以太陽為中心,外圍環繞著行星、小行星、衛星和彗星等天體。3、太陽系的行星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大類群(其特徵需熟記)。包含行星體積質量平均密度組成成分衛星數光環類地行星水金地火較小較小較大岩石、金屬較少無類木行星木土天海較大較大較小氣體、冰較多有3、 小行星和彗星為太陽系主要天體形成後的剩餘物質所組成。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由岩石和金屬組成,最大直徑不超過數百公里。彗星在冥王星以外,由冰雪和灰塵所組成,直徑約數公里大。(請特別注意彗星的特徵與軌道)四、地球的自轉與公轉:1、 因為規定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因此,從北極上空來看,地球為逆時鐘方向自轉,並且造成天體東升西落,由於地軸正對著北極

18、星,所以北極星不會有東升西落的現象。(請注意星跡圖)2、 從北極上空往下看,地球作逆時鐘方向沿著橢圓形的軌跡繞著太陽公轉,每公轉一周需要一年(365又1/4天)的時間。3、 由於地球的自轉軸傾斜(黃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約為23.5),因此造成陽光入射各地的角度不同,使得地球上的各地有不同的冷熱變化,產生了季節。(請熟記造成季節的成因)4、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為夏季,晝長夜短;南半球則為冬季,晝短夜長。五、天體的視運動:(非常重要)1、 請注意太陽在赤道上、北回歸線上、南回歸線上的太陽視運動。(注意正午時刻太陽仰角的計算及不同節氣的日出、日落方位和軌跡)六、月相盈虧:1、月相變化的主要成因為

19、月球繞地球公轉(即月地相對位置的改變)。2、因為月球的公轉速率與自轉速率相同,所以月球永遠用同一個面來面向地球。3、請熟記各種月相在空中的時間,以及上、下弦月亮面方位的判斷。七、日、月食的成因與種類:1、當日、月、地三者呈近一直線排列的時候,月球才有機會遮蔽日面,造成日食 現象。若觀測者位於本影區內,可以見到日全食(此時可以看到日冕);若觀測 者位於半影區內,可以看見日偏食;若觀測者位於偽本影區,則可以見到日環 食。(日全食與日環食不可能同時出現)2、 當日、地、月三者呈近一直線排列的時候,月球行經地球的半影區內,會出現半影月食;若部分在本影內,部份在半影內,則會出現月偏食;若完全在本影內,則

20、會出現月全食(因為大氣層折射、散射紅光的原因,所以仍然可以看見紅棕色的月亮)。(地球上的觀測者,只要能看見月球,就會看到同一種食象)日月食的比較:日食月食發生日期必在朔(農曆初一)必在望(農曆十五)相對位置地月日月地日地球上可觀測的區域較小較大(只要夜晚可見月球皆可看見)觀測時間較短較長食像開始的方位西方東方大氣篇一、 大氣的成分及分層:1、 大氣的組成分為固定氣體(氮氣、氧氣、氬氣)及變動氣體(水氣、二氧化碳、 臭氧)。2、 大氣中重要的溫室氣體包括下列數種: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請熟記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及溫室氣體的種類)3、 大氣分層依照溫度隨高度的變化,

21、由下至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同溫層)、中氣層及增溫層(熱氣層)。(請熟記各層的特徵及現象)(1) 對流層:A、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因為熱源在地表。B、 對流層頂的高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一般而言,夏季 冬季,低緯 高緯。C、 因為此層富含水氣,所以天氣現象幾乎只在此層發生。(2) 平流層:A、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為臭氧吸收紫外線而增溫。B、 臭氧的分布在此層並不均勻,集中在離地表高約2035公里處(臭氧層)。C、 因為此層的氣流穩定,所以長程飛機大多飛於此層的底部。(3) 中氣層:A、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因為熱源在下方的平流層。B、 中氣層頂(高約80公里)是整個大氣層溫度最低之處

22、(90)。(4) 增溫層:A、 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為空氣分子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而游離增溫。B、 此層的空氣非常稀薄,若人類能在此層活動,亦無法感受到高溫的存在。二、 大氣的運動:1、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能,地表吸收了太陽熱能後靠輻射影響上層空氣,使得對流層內的溫度隨高度遞減。對流層內有上升與下沉的對流運動,若水氣隨著氣流上升,會因外界壓力漸減,使得空氣體積膨脹、溫度下降,水氣一但達到飽和則會凝結成雲或導致降雨。2、 冷空氣密度較大,氣壓較高,而暖空氣密度較小,氣壓較低;因為氣壓的差異,使得空氣由氣壓高流到氣壓低的地方,形成風。(空氣也會熱漲冷縮)影響風向的三個作用力:氣壓梯度力、科

23、氏力、地表摩擦力。(1)不考慮科氏力、不考慮地表摩擦力:(2)考慮科氏力、不考慮地表摩擦力:(3)考慮科氏力、地表摩擦力:3、 地表上氣壓比四周來得高之處為高壓中心(H),其周圍的氣流向外旋出(北半球呈順時鐘旋出,南半球呈反時鐘旋出),並使得高空的空氣下沉來補充;反之,則為低壓中心(L),其周圍的氣流向內旋入(北半球呈逆時鐘旋入,南半球呈順時鐘旋入),並在中心附近造成上升氣流。(利用手勢來幫助記憶,高壓造成晴朗的天氣,低壓造成陰雨的天氣)三、氣團與鋒面:1、一團空氣在廣大地區長期停留,受到該地區的影響,發展出溫度、溼度相近的 空氣,就形成氣團。例如蒙古或西伯利亞大陸上發展形成乾冷的大陸氣團;

24、太平洋海洋上發展形成濕暖的海洋氣團。2、不同性質的兩個氣團相遇時,會在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地帶因冷空氣下沉、暖空氣上升,成為雲雨帶,因此鋒面出現意謂天氣將轉壞。鋒面依照冷、暖空氣的移動狀況,分為冷鋒、暖鋒、滯留鋒、囚錮鋒四種。冷鋒:暖鋒:冷、暖鋒的比較:冷鋒暖鋒氣團勢力冷 暖冷 暖移動速率較快較慢降雨區域鋒後降雨鋒前降雨降雨範圍較窄較寬降雨強弱較強 (偶有雷陣雨)較弱 (綿綿細雨)鋒面坡度較陡較平緩四、地面天氣圖與衛星雲圖:1、將每日定時觀測所得到的資料填在天氣圖上,並且利用地面天氣圖上所繪出等 壓線的情形可以推得氣團、鋒面、高低壓中心、風向等訊息,以作為天氣預報 的依據。(請熟記各種氣象要素

25、觀測的方法) 風標計: 雨量筒: 百葉箱:(1)需漆成白色。(2)需置於觀測坪中最北方的位置(北半球),離地12公尺。(3)北回歸線以北,開口朝北; 南迴歸線以南,開口朝南; 南北回歸線中間需要有兩個開口,視情況而開。2、紅外線衛星雲圖、可見光衛星雲圖:可見光衛星雲圖:(1)只能在白天拍攝。 (2)衛星雲圖越白(亮),表示雲層越厚。紅外線衛星雲圖:(1)白天、夜晚皆可拍攝。 (2)衛星雲圖越白(亮),表示雲頂越高。五、颱風:1、颱風形成的條件:(1)南北緯5度之外的海域(因為赤道地區的科氏力不足)。(2)海水溫度超過27。2、颱風的能量來源:水氣凝結所釋放出的潛熱。3、颱風的結構:4、 颱風的

26、路徑:侵襲台灣的颱風路徑主要受到副熱帶太平洋高壓的影響。 (颱風會沿著副熱帶太平洋高壓的邊緣移動)5、常見颱風所造成的影響: (1)西北颱:颱風中心通過 基隆 與 彭佳嶼 之間的海域,到達台灣的西北方。 (2)西南氣流:颱風在台灣附近由南向北移動所引進的氣流,會造成中央山脈西 側因為位於迎風面而降雨。 (3)共伴效應:颱風的外圍環流與季風的作用相加成,使得迎風面的雨量增加。 (4)暴潮:颱風中心低壓所造成海水面高漲的現象,若碰上大潮易引起海水倒灌。 (5)洪水、山崩、土石流:六、台灣的天氣和氣候:1、台灣位於副熱帶地區,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請熟記原理, 和海風、陸風的成因相同

27、)2、冬季時台灣地區受到大陸冷氣團的影響,盛行東北季風,在東北部處的迎鋒面因氣流上升而多雨;中南部處的背風面因氣流下降而乾燥少雨,有時候還會形成焚風。而當大陸冷氣團南移推動海洋暖氣團,造成氣溫大幅下降,即為寒流。3、春末夏初時,因處於季風轉換期,使得大陸氣團與海洋氣團的勢力相當,容易在台灣附近形成滯留鋒,帶來連日的陰雨或豪雨,是為梅雨季。4、夏、秋季時,北太平洋西南海域或南海的熱帶海洋上,在充足水氣和熱量供應等條件下,加上地球自轉的作用,即可能形成熱帶低壓,進而形成颱風。颱風在登陸後,因受到地面的摩擦破壞颱風結構以及低層水氣供應減少而減弱消失,但常在離開陸地後引進西南氣流,為局部地區帶來豪雨成

28、災。七、雲、霧、露、霜的判別:水文篇一、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地球上水體的分布:水的形態百分比()海水97海冰與冰川2.06地下水0.9河水與湖水0.008水氣0.001其他0.031二、自流井的成因:三、海水的組成:四、洋流的種類:(請熟記洋流的類型與代表名稱)1、風吹流(大洋環流):2、補償流(湧升流):五、台灣海域的潮汐現象六、台灣附近海域的流況(冬、夏兩季)七、潮汐現象的原理:天然災害與環境變遷篇一、山崩:1、廣義的定義: (1)墜落 (2)地滑 (3)流動2、狹義的定義:大規模的岩石或土壤以不同的凝聚力塊體形態,快速向下坡運動 的情形。3、造成山崩的主要因素:(1) 坡度陡峭:坡度越大

29、,重力作用越大,山崩的可能性就增大。(2) 坡頂負荷:建築或礦渣堆積,都會加重坡頂負荷,增大下滑力。(3) 水的影響:水和黏土礦物產生潤滑作用,造成滑動面,減少摩擦阻力;也會增 加土體的重量。(4) 岩層破碎:斷層、節理發達的岩層,容易發生山崩。(5) 人為開發:導致坡面土石裸露,加速風化侵蝕作用;或是修築公路、房舍而挖 掘坡腳,坡面失去下方支撐而滑落。二、土石流:泛指土、石與水混合之後,進而產生集體運動的流動體。三、臭氧洞:大氣化學家發現與氟氯碳化物釋出的氯(Cl)及氧化氯(ClO)破壞臭氧有 關。氟氯碳化物是人造的化學物質,通常作為冷卻劑及噴霧器中的推 進氣體。氟氯碳化物在對流層中相當穩定

30、,但是一進入平流層,就可 吸收波長小於260nm的短波輻射,釋出Cl及ClO,然後破壞臭氧。自 1970年以來,南極的春季( 9-10月)上空的臭氧濃度逐年迅速地下降的 現象已不止是季節變化的問題。光是1979年至1990年的12年間,總 臭氧就減少了50%。總臭氧大量減少的地區通稱為臭氧洞,此一名詞 誤導了大眾的認知,事實上,只是臭氧濃度減少,無所謂洞的存 在。四、全球暖化:二氧化碳生成過量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及天 然氣等)的燃燒與利用,耗用大量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 中的濃度大幅提高。而目前全球能源的供給結構中有五分之四為化 石能源。因此,一般認為,應以管制化石能源

31、的使用為防止溫室效 應問題惡化的主要手段。如果人類未能有效管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預估至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上升到約540ppm至970ppm, 比1750年(工業化之前)的280ppm高出90%至250%。 影響:1、由於全球溫度上升,將導致兩極的冰層融化,高山的冰川消退,海水量增加, 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區被海水淹沒。2、高山生態系的變遷:由於全球溫度上升,將導致原本生活於較低海拔生物,遷 移往較高海拔的生活環境,使得原先生活於高山的物種因 棲地消失而絕滅。3、全球氣候的異常:全球暖化造海水溫度上升,將導致颱風的強度和頻率增加對 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4、旱澇發生的頻率增加。 解決之道:要有效控制溫室效應的惡化,須要積極地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淘汰 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業,並且要加強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 加強替代能源的開發、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節約能源並減少空 氣污染、擴大綠化造林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都是防治溫室效 應的有效策略。五、聖嬰現象:正常年聖嬰現象氣壓場東高西低西高東低風向吹東風吹西風或東風減弱氣候東乾西雨西乾東雨海表面高度東低西高西低東高海表面溫度東低西高西低東高湧升流在東邊在西邊魚場在東邊在西邊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