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2542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脐部疾病[专业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脐茸即卵黄管完全闭塞,仅在脐部残留黏膜组织。出生后可在脐部见到红色黏膜组织,分泌无色黏液,甚至形成溃疡。一般新生儿多见!治疗为:(1)黏膜搔刮.(2)1%硝酸银烧灼或高频电凝器烧灼破坏黏膜。由卵黄管发育异常引起的其他疾病:脐茸(脐息肉) 肠黏膜残留脐部。 脐窦 卵黄管脐端残留较短的未闭盲管。卵黄管瘘(脐肠瘘) 卵黄管全部未闭合。卵黄管囊肿 卵黄管两端闭合,仅中间部分乃保留原有的内腔,其黏膜分泌物聚集而形成囊肿。美克耳憩室 卵黄管肠端未闭合,在末端回肠壁上留有憩室。脐茸的治疗非常简单,关键是诊断,(脐部超十分必要)常见的脐部流水的疾病如下:1、脐茸脐茸实际上是脐部粘膜的残留物,这是肚脐流水比较常

2、见的原因之一。脐茸的外观很像一块粉红肉,位于肚脐中央,分泌物较多,护理时不注意碰之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因此,对于新生儿的脐茸应去医院处理。治疗:需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或电灼,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新生儿脐茸一般都能治愈,但如果灼疗无效需手术切除。2、脐肉芽肿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的刺激形成的息肉样小肉芽肿。表现为脐部有樱桃红色肿物,似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组织,有脓、血性分泌物,污染衣裤。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和治疗脐茸的一样。3、脐湿疹肚脐内或周围常有小的红丘疹或皮肤糜烂,分泌物时多时少。由于痒常引起脐周围抓痕。治疗:一般可先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湿疹处,然后再用14硼酸液外洗局部

3、患处,并涂氧化锌油等,疗效显著。4、脐出血脐带脱落后的1周-1个月内,新生儿若用力咳嗽、哭闹使腹内压升高时,脐残留端内血管会有少许开放,出现少量渗血。其原因是,断脐后脐带内的血管仅为功能上的关闭,从解剖上讲仍未关闭,是一个潜在的通道。一旦孩子腹压升高,脐部就会有少量出血,表现为新生儿的衣服上有少许咖啡色或鲜红色的血迹。治疗:发现到新生儿脐部出血,父母首先应镇定,这时先用75酒精轻轻地擦去脐部的血迹,再用消毒纱布包扎。5、脐炎新生儿脐部流水,最常见的情况是脐炎。断脐后的脐残端还未完全闭合,且凹陷的脐部极易积水积污,不易干燥,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就可以在脐部大量地生长繁殖,从而引

4、起脐炎。脐炎的临床初期表现为:脐带根部或脐带脱落后的创面发红,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进一步脐周皮肤红肿。由于细菌可能通过解剖上尚未闭合的潜在通道脐血管进入血循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此,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应需紧急求医,绝不能耽误。除局部消毒、清洗外,可能还需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发热泪盈眶、精神弱、吃奶差的情况,就应警惕是否发生了败血症。-新生儿特别警惕此病的误诊!6、脐尿管瘘若自新生儿期起,婴儿脐部始终有少量液体漏出、脐周往往伴有湿疹样改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脐尿管瘘。这条瘘管下接膀恍,上端开口在肚脐,膀胱胀满尿就通过此管从脐流出,故流出的液体,实际上就是尿,有

5、时可嗅到尿味。治疗:确诊为脐尿管瘘,手术切除瘘管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脐炎病因 脐炎系因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亦可由于脐血管置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而导致发炎。可由任何化脓菌引起,但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茵、溶血性链球菌等。脐带创口未愈合时,爽身粉等异物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由于普便对脐部的消毒、护理的重视,脐炎在城市中已较少见但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仍不太少。Mekennal977年报道脐炎发生率为208(844028),G杆菌多于G+球菌可能由于六氯酚洗浴消灭了金葡菌。土耳其报告88例(8890年)占该院每年

6、住院病人的77%,以金葡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临床表现 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及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可向其周围皮肤扩散成腹壁蜂窝组织炎、皮下坏疽,或向邻近腹膜蔓延而导致腹膜炎;也可沿尚未闭合的脐动脉管腔蔓延引起败血症或顺动脉近端蔓延发展为阴囊或大腿深部脓肿;如动脉壁的结缔组织广泛受累可导致腹膜炎。若沿脐静脉蔓延,可引起脐静脉炎,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可发红、发硬;可造成多发性肝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门静脉炎,以后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慢性脐炎常形成脐肉芽肿,表现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可有脓性溢液,可经久不愈。诊断及鉴别诊断 胎儿出生

7、后,脐残端很快有细菌定检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的资料表明,在医院出生的婴儿,生后12小时内179的婴儿的脐部即有金葡苗定植,第4日起高达l00。在正常新生儿脐部除金葡菌外,还可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茵。因此,决不可只凭培养出致病菌而诊断脐炎必须具有脐部的炎症表现。1卵黄管末闭(脐肠瘘) 卵黄管是在胚胎发育时连接原肠与卵黄囊底的管状组织,5一17周应渐缩窄、闭塞,如果未闭则形成脐肠瘘。口服活性炭后,若出现于脐孔即可确诊。也可由脐孔注入造影剂,作x线检查可见其进入回肠。应从回肠壁断离瘘管后将通向脐的瘘管全部切除。2脐窦 乃入述卵黄管的回肠端已闭合但脐端末闭

8、所致。脐部常有较小圆形红色粘膜突出用探针可发现有窦,也可注入造影剂后作x线检查可见其盲端。如无窦道形成,仅有球状桔膜块,则称为脐茸或脐息肉。因常有粘液分泌且易感染,应手术切除。须与慢性脐炎所致的肉芽肿相区别,后者经硝酸银烧灼后可以消迟,但脐茸则经久不愈,窦道较长纳须较广泛的手求切除。3脐尿管瘘 因脐尿管未正常闭合退化成一纤维索引起,其临床表现为脐部漏尿。防部接口可为皮肤或粘膜所覆盖。注入造影剂后作侧恢x线检查,可见其进入膀胱、也可静脉注射美蓝若见蓝色尿液从脐部排出即可确诊。应尽早作接管切除,以免继发尿路感染。预防 断脐应严格无菌,生后勤换尿布,经常保持脐部清活、干燥、护理残端应注意无菌操作,尤

9、其作脐血管插管时,必须严格无菌。治疗 轻者脐周无扩散者局部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每日23次。也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等霜剂或油膏。有明显脓液、脐周有扩散或有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可根据涂片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索治疗,以后结合临床疗效及药敏试验再决定如何用药。慢性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棒或10硝酸银溶液涂擦,大肉芽肿可用电灼、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脐茸是小儿脐部的卵黄管残余组织(胚胎残余组织)增生物,又称为脐部卵黄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脐息肉(umbilical polyp)。通俗的讲,脐茸是小儿脐带脱落后,创面上出现的樱红色、表面光滑湿

10、润的息肉样增生物,可有少量“脓水”样分泌物(如果被碰伤,分泌物可呈血性)。来源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相连,脐带根部和胎儿腹部正中连接处称为脐。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体内的血管相连接,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以及卵黄管(和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和胎儿的膀胱连接)等结构。 正常情况下,卵黄管等结构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脐。脐茸正是卵黄管闭塞后,其远端的粘膜(肠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儿脐部出现的息肉样增生物。脐茸脐肉芽肿“脐茸”在部分文献里被称为“脐肉芽肿”(umbilical granuloma)。实际上从脐茸的来源分析,它属于

11、一种先天畸形,而不属于肉芽肿。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词典里不能查到我们常用的词语“脐茸”及其英文翻译,而只有“脐肉芽肿”及其英文翻译的缘故,这些作者认为脐茸等同于脐肉芽肿。其实,“脐茸”的同义词“脐部卵黄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脐息肉”(umbilical polyp)在医学专业词典里是能查到的。脐肉芽肿(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息肉样增生物。脐茸与脐窦、脐瘘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三者均来源于胚胎卵黄管残余组织。区别:三者形态上有区别,后两者呈管状(脐窦和肠管不通;脐瘘与肠管相通)。编辑本段病理学大体形态: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息肉状。小者约绿豆大小,大者直径可超过0.5cm,部分根部变细形成蒂。组织形态:脐部皮肤鳞状上皮与胚胎残余的肠粘膜组织相连。编辑本段治疗1、普通外用药物不能治愈脐茸,脐茸也不会自然愈合。2、体积小的脐茸,可用10%硝酸银烧灼(药物腐蚀)。3、有蒂的脐茸,可先以线结扎,残留部分再用10%硝酸银烧灼。4、粗大的脐茸,一般需要手术切除。5、其它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等也可选用。6、有合并症者需住院检查和治疗。投票3收藏84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