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4704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一、染色体的组成 二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三、 DNA(或R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一)、 细菌转化试验 (二)、 噬菌体感染试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染色体组成成分,二十世纪早期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人们之所以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而不认为DNA是遗传物质,其主要原因是: 人们认为生物界是多样性的,生物种类成千上万,各种生物又有成百上千的不同性状,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物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只有蛋白质的多样性才符合这一要求。,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通

2、常只在核中的染色体上找到 2、 DNA含量的恒定性 3、DNA代谢的稳定性 4、 能改变DNA结构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DNA含量的恒定性,每个物种中,不同组织的细胞,无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细胞核中的DNA含量都是恒定的。而且精子和卵子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而细胞中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在不同细胞中的变化很大。,DNA在代谢上的稳定性,DNA在代谢上是稳定的。若某个元素被DNA分子所吸收,则在细胞健全生长的条件下,它不会离开DNA。而细胞内的其他分子,如蛋白质,都是一面迅速合成,一面又不断分解。,(一)转化试验,这是第一个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它由两个阶段的试验组成: 1、

3、Griffith(1928)发现,高温杀死的S型能使R型转化为S型。于是,他认为S型中有一种物质转化因子能够进入R型细菌,并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 转化因子是什么?他还不清楚。,(一)转化试验,2、Avery和他的同事(1944)经过10年的工作,证实Griffith的转化因子就是DNA。于是,首次提出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个实验还证明了性状本身是不遗传的。,Griffith的转化试验,Avery的转化试验,从活的S型中提取DNA、蛋白质、多糖。 蛋白质+R型小鼠正常 多糖+R型小鼠正常 DNA +R型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 DNA(DNase处理后) +R型小鼠正常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4、。,(二)、 噬菌体感染试验,噬菌体侵染与繁殖的基本过程: 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后,遗传物质进入细菌细胞; 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复制系统复制噬菌体遗传物质; 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合成噬菌体组件; 最后组装形成完整的T2噬菌体。 因此只要弄清侵染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就可能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另外: P是DNA的组成部分,但不存在于蛋白质中; S存在于蛋白质中,但DNA中没有。,2. Hershey和Chase的实验,结果与结论,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 结论: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题外话: 与Avery等人研究比

5、较,本试验的精度低得多。但是由于放射性标记法(也称为示踪原子法)当时为人们普遍采用,同时由于核酸研究及其它相关的成果,本试验结果很快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三)、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烟草花叶病毒(TMV)是由RNA与蛋白质构成的管状微粒: 中心是单链螺旋RNA、外部是蛋白质外壳。 1. 拆分感染试验: 将TMV的RNA与蛋白质分离、提纯; 分别接种烟叶,发现RNA能使烟叶致病,而蛋白质不能; 用RNA酶处理RNA后接种烟叶不能致病,表明RNA可能就是TMV的遗传物质。,2. 重组合试验,Frankel-Conrat, Singer (1956)进行了图示试验:,2. 重组合试验,试验表明:

6、病斑类型取决于杂合病毒的RNA,而与蛋白质来源无关。 结论:无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综上所述:到上世纪中期,多方面证据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缺乏DNA的某些病毒中RNA就是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一)DNA和RNA的组成 (二)DNA和RNA的分布 二、DNA的化学结构 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Watson和Crick模型的要点 (二)DNA构型 四、DNA的复制 五、RNA的复制,(一) DNA和RNA的组成,(二)DNA和RNA的分布,在真核生物中,绝大部分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量DNA存在

7、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 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在核内,RNA主要集中在核仁上,少量在染色体上。,二、DNA的化学结构,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3年4月25日,Watson,JD 和 Crick,F.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Watson Crick DNA Structure),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 规律以及对DNA 分子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图3-7)。,这个模型已为以后拍摄 的电镜直观形象所证实。这个空间构型满足了解答分子遗传学许多基本问题的需要。例如:DNA的复制、DNA 对于遗传信息的贮存及其 改变和传递等,从而奠

8、定了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一)Watson和Crick模型的要点,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这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很象一条扭曲起来的梯子。 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即一条链为5 3方向,另一条链为 3 5 方向,二者刚好相反。,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迭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横档。互补碱基对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 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 其直径约为2nm。 在双螺旋分子的

9、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二)DNA构型,DNA的构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主要以Watson和Crick提出的右手双螺旋构型存在外,还有许多变型。现在一般将Watson和Crick提出的双螺旋结构称为B-DNA。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生活细胞中绝大多数DNA以B-DNA形式存在。,(二)DNA构型,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生活细胞中,B-DNA一螺圈也并不正好是10个核苷酸对,而平均为10.4对 。 DNA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A-DNA形式存在。A-DNA是DNA的脱水构型,右手螺旋

10、,但每螺圈含有11个核苷酸对。A-DNA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为2.3nm。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在活体内DNA并不以A 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DNA非常相似。,(二)DNA构型,现在还发现,某些DNA 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构型存在,称为Z-DNA。当某些DNA序列富含G-C,并且当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Z-DNA除左手螺旋外,其每个螺圈含有12个碱基对,分子直径为1.8nm,并只有一个深沟。现在还不知道Z-DNA在活体内是否存在。DNA除上述构型外,在特定的条件下,如脱水等,还可以C、D、E等多种形式的右手螺旋构型存在,但是通常他们在生物体内

11、并不存在。,四、DNA的复制,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1、DNA聚合酶 2、DNA复制的起始点 3、DNA复制的方向性 4、DNA复制的引物 5、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五、RNA的复制,RNA的复制有两种方式: 1、先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逆转录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 2、先合成互补的RNA,再以互补的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第三节 DNA与蛋白质合成,一、性状和蛋白质 二、DNA的功能 三、RNA分子的结构 四、信使RNA 五、遗传密码 六、转运RNA 七、蛋白质的合成 八、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二、DNA的功能,1、自体催化:以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

12、合成子代DNA(复制)。 2、异体催化: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mRNA(转录);再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翻译)。,三、RNA的分子结构,从化学组成上看,RNA的分子也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多聚体。它与DNA的不同在于: 首先,在RNA中没有胸腺嘧啶(T),只有尿嘧啶(U),也就是说U代替了T。 其次,核糖代替了脱氧核糖。,三、RNA的分子结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绝大部分RNA以单链形式存在,而不是象DNA那样始终是以双链形式存在的。但是单链RNA可以自身折叠起来形成若干双链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凡互补的碱基对间可以形成氢键。但有少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动物病毒含有双链RNA。,四、信使RNA,五、遗传密码,遗传密码(Genetic code):指 mRNA中蕴藏遗传信息的碱基顺序。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控制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这个三联体称为一个密码子(codon),因此,密码是密码子的总和 。,六、转运RNA,八、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