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4893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一、引言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意义传播和交际过程,其中文化元素始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因为某一文化的特殊内涵对于另一种文化来说往往是陌生而难以理解的。译者如何在译文中正确传达源语蕴含的文化信息,并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不言而喻是极具难度的工作。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交际者不断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伙伴和交际语境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而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基于顺应论和翻译的内在联系,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的顺应论视角。本文将通过汉译德的实例分析,对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进行顺应论视角的审视,并探讨文化元素的翻译方法,进而探究

2、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目前对文本中文化元素的翻译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文本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另一种则是从宏观层面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篇章 结 构、文 本 风 格 等 方 面 的 文 化 特 色 及 其 翻 译(Floros,2002:78f.)。本文采用第一种思路,聚焦于文本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鉴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一方面文化包含语言,影响着语言,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Nida,1964:91),人们首先通过词汇来认识和构建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进而区分不同群体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各层次文化领域内的差别(Oksaar,1988:12)。因此,

3、从文化特色词汇出发研究文化元素的翻译,既是可行的,也具有代表性。针对文化特色词汇,欧美许多翻译研究者都有过定义。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1971:78)认为,文化特色词汇是仅在源语国家普遍知晓的事物、风俗习惯等的对应表达。与此相似,德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科勒(Koller,2004:232)认为,文化特色词汇是一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地理、社会文化等领域内所特有的表达,这些表达在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时,会出现词语缺失 的 零 对 应 ;现 象。 美 国 翻 译 理 论 家 纽 马 克(Newmark,2001:94f.)将 文 化 特 色 词 汇 (culturalwords)与普通词汇(u

4、niversal words)进行对比,认为文化特色词汇大多承载着特殊文化信息,另一种文化往往会对其感到陌生且难以理解,所以此类词常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可见,文化特色词汇存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且在另一种文化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例如中国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石库门;,还有中国小吃臭豆腐;等,这些词汇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于与中国接触有限的外国读者来说,其文化内涵却很难只用一两个词语来解释清楚,这必将对翻译提出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正确理解源语中文化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作者意图、翻译目的、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目的语文化背景,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律、表达习惯的同时

5、,又能正确传达源语词汇蕴含的文化信息,是每一位译者面临的难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二、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元素的德译1.顺应论与翻译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Verschueren,1999:55-56),换言之,一个人在使用语言时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人在语言产出时会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和交际伙伴选择相应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而在理解过程中同样也是根据所处的情景对交际伙伴的言谈作出相应的诠释和理解。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顺应论的四个 主 要 分 析 维

6、 度 (参 见 何 自 然/谢 朝 群/陈 新 仁,2007:81)。顺应论既从微观角度关注语言结构因素,也从宏观角度重视语境和文化,既重视顺应的动态性,也强调顺应的意识性,是可以从认知、社会、文化、语言、语用等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宋志平,2004:20)的语用综观。而翻译过程实质上就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由于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和源语的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当译者参与到翻译这个跨文化的意义传播过程中时,一方面他要在解码时顺应源语的语境和交际背景、借助源语的语言因素,包括语法规律、语言习惯、文体特征等,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源文的内涵;另一方面当译

7、者用目的语重新编码时,也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顺应其语法规律、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将自己所理解的源文意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使译文读者对译文意义进行合理、正确的解码,必要时可能还要对语言表达进行调整,目的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元素德译探讨语语境所缺乏的关于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补充。可以说,整个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语言、语境和文化进行不断顺应和选择的过程,这一点与顺应论的内涵极其相符,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的顺应论视角(如戈玲玲2002,宋志平2004,王建国2005,瞿宗德2007,李占喜2007,叶苗2009,王颖频/许晓2011),顺应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

8、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下文笔者将从围城和歌德学院网站的文化栏目中选取实例,从顺应论视角对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德译进行审视,探究顺应论对文化元素翻译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2.从顺应论视角看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德译在笔者所收集的实例中,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德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音译、直译有的文化词汇可用音译、直译或两者的结合进行翻译,例如将馒头;音译为Mantou;,将臭豆腐;直译为stinkender Tofu;等。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语言形式及异域文化色彩的传递,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同时将异域的表达与文化特色直接传递给译文读者,顺应了译文读者对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好奇心理,能够激发译文读

9、者的阅读兴趣。其缺点则在于不能准确再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种只传其形、不传其意的翻译,有时候会对译文读者理解源语文化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会造成误解与困惑,如读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stinkender Tofu;(直译为散发着臭味的豆腐)是否能吃呢?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也应考虑译文读者对于源语文化的认知水平。2)近义替代近义替代法是译者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而采取的一种办法,译者选择目的语中的近义词进行替代,以便通过自然流畅的目的语表达、以目的语文化中的常见事物创造与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相似的表达效果。例1: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

10、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钱钟书,2008:3)德译:Diese,die schon gewhnlich so narzitisch-blasiert dreinblickte wie ein Mauerblümchen auf einemFest oder die alte Jungfer auf einer Hochzeit,setzte au-genblicklich eine besondere mibilligende Miene auf,die nicht einmal die Sonnenbrille verdecken konnte.例2:我们

11、是老古董了,总算这次学个新鲜。(钱钟书,2008:4)德 译:Da kann ich mal was Neues lernen,ichgehre eben schon zum alten Eisen.例1中针对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译者没有进 行 逐 字 翻 译,而 是 在 目 的 语 中 找 到 了 一 个 词Mauerblümchen进行替代,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壁花;,在德语中是指舞会或聚会中坐在角落、无人问津的女子,正好既生动又贴切地表达了原文含义。Zum altenEisen gehren(例2)是德语习语,表示已经成为废物或已过时,此处译者用来翻译老古董;既很好地表达了原文

12、含义,也很好地顺应了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近义替代法的优点不言而喻,其缺点也不言自明。由于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专有性,在另一文化很难找到完全相匹配的事物,在另一语言系统中近义替代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加之,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顺应源语语言体系及其文化背景,对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没有准确把握,近义替代的成功率则更小,有时甚至导致错译,例如将中国某些地区从事喊丧;这种民间职业的人喊丧的;翻译为Trauerweib.喊丧的;是中国民间主持葬礼的人,需要将葬礼的每一个环节大声喊出来,担任喊丧;这一任务的大多是嗓音浑厚的男性。而Trauerweib(可直译为丧礼上的妇女;)虽也是一种与葬

13、礼有关的职业,但其职业内容却与喊丧的;不尽相同。Trauerweib多是被死者家属雇佣的妇女,在葬礼过程中大声痛哭以表示人们对死者的依恋与不舍。从构词与词典解释来看,Trauerweib是女性从事的职业。因此,Trauerweib与中国民间的另一种职业哭丧的;更为对应。(参见TengShuo,2012:49)译者因没有很好地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导致选择了错误的目的语表达进行近义替代,其结果必定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例3: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钱钟书,2008:7)德 译:Ich hoffe,dass Sie,verehrter HerrVater,den gordischen

14、 Knotenlsen,…例3源文的解铃;比喻解决纠纷、困难,出自解铃还须系铃人;,暗含了方鸿渐的婚约原本是父亲所定,也应 由 父 亲 出 面 解 除 这 层 意 思。而 译 文 中dengordischen Knoten lsen虽然在表面上也表示解开结、解决问题,好像与解铃;差不多,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偏差的。译文den gordischen Knoten其实是个德语成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戈尔迪是小亚细亚弗利基亚的国王,他用山茱萸的皮打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将其轭缚在牛车上,置于丘比特的神庙中,并预言,谁能解开此结,谁就能统治亚洲,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经过此

15、地时,用利剑将此结斩断。(贾慧蝶,2006:123)所以这个成语是表示快刀斩乱麻,断然处理棘手的事情,与源文并不一致,而且源文中方鸿渐想请父亲出面解决问题的意愿并没有表达出来。如果说译者在围城的另一处将原句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译成Er hass sich selbst,weil er zu weich und feige war,umden gordischen Knoten zu lsen(见钱钟书2008:79,译本第106页),即用德语成语den gordischen Knoten lsen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快刀斩乱麻的意思,那么例3的近义替代则并不合适。同样的,用Komdianten表达汉语中的梨园子弟(钱钟书,2008:7),用Hochzeitshoroskopen替代汉语的合婚帖(钱钟书,2008:2),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两对词语所对应的文化意象是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