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54120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中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摘要:我国属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地震灾害影响下,建筑物轻则结构受损,重则造成建筑物倾覆性灾害,譬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从侧面反映出建筑抗震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在对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管理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 技术管理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薄弱环节 建筑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抗震性能也存在不足之处:(1)由梁和柱两大构件组成的框架体系,竖向和水平荷载由这两个构件承担,从抗震的角度分析,这种结构属于单一型的抗侧力体系,其侧向刚度不足,因此抗震能力比较差,如果是在高烈度区,其刚度往往经不住地震

2、作用的考验,但如果要通过加大构件截面尺寸控制层间位移,则需要增加用钢成本。(2)支撑体系的布置原则与框架体系相同,但墙体、门窗等的布置受到支撑的影响,体系结构的体系延续性小,在强烈震动的作用力下,支撑体系中的受压杆件会出现受压屈曲,降低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甚至造成影响范围较广的侧向变形,而且难以进行修复。(3)剪力墙体的框架是承重骨架,其结构是抗侧力体系,在地震震动作用下,剪力墙需要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但在单一材料双重抗侧力体系中,核心筒的结构无法承受高负荷的水平力,使得体系中的第二道抗震防线薄弱。(4)建筑物外侧的柱子和桁架组成了桁架结构体系的骨架,其结构抗震性能往往比较差,致使腹杆的构建出

3、现提前屈曲,发生非弹性变形,造成承载力和刚度的骤然变小。 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抗震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便应对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薄弱而产生的问题,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 2.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管理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问题,笔者从技术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以下建议:(1)作为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梁在不同的体系当中,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作用却基本相同,承担楼板的荷载为恒荷载和活荷载。其种类有冷弯C弯钢梁、H型钢梁、桁架梁等。而柱承担的主要是水平荷载和梁向下传递的竖向荷载,然后直接传递给基础。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强柱弱梁”,提高柱的技术管理要求,不仅需要计算附加弯矩,而且还要综合考虑

4、柱的稳定性和局部屈曲等问题。(2)墙体要体现自重轻、节能环保和防水等性能要求,而抗震方面的技术管理,墙体是重点的管理对象,选材上要尽量选择ALC板等单一材料和泰柏板等复合材料。(3)楼板的作用是承受竖向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框架之外,同时将水平力传递到各个柱上,因此楼板平面的刚度、整体性和承载力需要进行提高,目前常用的有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叠加板加现浇层和现浇楼板等,在组合梁形成过程中,要设置栓钉于梁上;预制楼板过程中,预设埋件,并与钢梁进行焊接;如果是在强震区,则要设置钢筋或者箍筋于柱的周边,避免水平作用力下的柱子压坏楼板。(4)耗能减振结构可以通过螺丝的连接或者焊缝的连接,使其与主体结构连为一

5、体;将耗能装置安装在去掉填充墙的框架体系当中,也可将剪力墙去掉,直接用耗能支撑代替,而交错桁架体系,需要将耗能支撑交错分布在桁架上端。 3.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管理的具体方案 3.1抗震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的抗震技术管理需要满足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基本要求,进行抗震技术管理,需要结合这些基本要求制定基本管理原则:(1)安全性原则,建筑抗震技术运用的同时,需要对建筑物的外加荷载、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等可导致承压加重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预设偶然的地震、火灾和爆炸等事故发生后,建筑物所能保持的最起码的稳定性,依此将抗震技术融入其中,最大限度提高建筑抗震内容的安全性。(2)适用性原

6、则,即建筑物的抗变形、抗裂缝、抗振动等性能在规定的基本范围之内,而其他功能都能够在预定的使用要求范围内全部予以实现,达到抗震性能与功能的协调统一。(3)耐久性原则,即建筑物的结构功能能够正常使用和维护,其功能可以在持久的时间段内保持原有的状态,譬如钢筋混凝土构件保护层的锈蚀预防以及混凝土抗炭化的功能提高等。 3.2抗震技术管理措施 抗震技术管理措施要做到有据可依,譬如根据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定,钢筋混凝土需要按照钢筋绑扎、砌砖墙、支模和浇混凝土柱等顺序进行施工。除此之外,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还有以下几种:圈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绑扎构造柱竖向钢筋之前,需要除去钢筋上的锈迹

7、,并进行调直,然后将钢筋的末端以弯钩模式体现出来;做好浇筑混凝土的保护措施,雨天要停止浇筑,而晴天的混凝土也要通过覆盖等方式加以防护;在浇筑独立墙构造柱的混凝土之前,提前对其作加稳支撑的技术处理;为避免违反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发生,笔者认为要保证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三方面符合要求,各技术单位应该在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和管理抗震技术,提高工程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3.3新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 新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技术管理方面要满足以下几项要求:(1)建筑物所在地点地质的勘察,对场地内的地质进行分析,以便进行技术规划的时候,合理安排建筑物的座落位置以及所在位置的抗震技术,譬

8、如某建筑东边场地内存在软土地基,在规划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在西边开发高层,而东边开发低层,并对地基做出特殊处理。(2)建筑物体形的设计要均匀和规整,无论是立面结构布置,还是平面结构布置,结构都要掌握好几何尺寸,保持建筑物均匀性、对称性、规整性。(3)提高建筑结构以及其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譬如抗震要以地基传入结构振动能量最小化的思路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对结构振动力影响,使得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4)设置多道支撑和抗水平力的抗震防线,第二道防线具有第一道防线支撑结构的同等功能,具有可代替性。(5)针对设计不良的细节部位,要进行抗震的合理设计,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提高抵抗地震的作用。

9、 3.4抗震的加固技术措施管理 抗震加固技术措施的运用对象是已建工程,其措施旨在加强建筑物的强度,提高建筑物的延性和整体性,并改变传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物的外立面增加水泥砂浆、钢筋水泥砂浆和钢筋混凝土等面层,并利用喷射混凝土等方法予以加固。(2)通过圈梁、构造柱、拉杆等的加设,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其中圈梁的材料尽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者加型钢两种。(3)采用拉杆加固的方法,防止建筑物外纵墙或者山墙外闪等,如果发现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则要采用增设抗震墙的方法改变结构的传力途径,增强其抗震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地震灾害相关材料,笔者发现地震灾害导致建筑物坍塌的主要原因

10、是抗震技术方面的管理问题,使得建筑的抗震能力达不到最低的抗震要求,譬如结构体系刚度不均匀等问题。针对这些技术管理上的问题,要强化抗震的目标,增强建筑物的刚度、整体性,并以“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使得建筑物达到最基本的抗震标准和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何玉红.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探讨.工程科技,2009年3期:137-153. 【2】吕西平,李学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2期:13-18. 【3】王峰.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的应用.建筑与工程,2007年17期:373-496. 【4】史飞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新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四川建筑,2011年1期:136-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