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61374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传媒的力量.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陈宏亮传媒的力量传媒的发展一、课前系统部分课标要求了解大众传媒的种类、特性及其发展变化。教材分析本课以信息传播为切入点,从影响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工具手段入手,继续探索人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它与其他课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贯穿其中的又一条思维线索,是对本册书学习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本课在本单元的两课中,是理论基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大众传媒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全面认识和了解大众传媒的理落脚点。学生分析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从人的由来、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对人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有了基本认识。但对于理论问题的把握,尤其对于

2、某一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稍显欠缺。从现象抽象本质的能力仍显薄弱。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将活动与知识、理论有效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方法。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信息的热情,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的参与意识,初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 能力目标:通过对传媒历史演变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的提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综合分析的能力。3、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传媒发展历程中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发明与创造。教

3、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大众传媒的发展;第二类传媒和第三类传媒的主要特点。2、教学难点:第二类传媒和第三类传媒的主要特点。教学方式活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图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课前探究让学生通过不同传媒方式,查找最近发生的的大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这些信息的?学生汇报课前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获取的新闻。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传播途径进行归纳,得出概念:“传媒用于传播信息的媒介或工具。”教师导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使用的传媒也不断发展和丰富。迄今为止,人类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类传播媒介。”

4、师生互动环节一:创设情景,通过游戏,了解第一类传媒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的时候,人类最早采取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一类传媒(体语和口语)。2、(游戏一)请一位同学来扮演原始人,用体语演示“我看见一只老虎”,“我们去摘野果吧”等话,其他同学通过他的体语,猜其中的意思。(游戏二)“口语传传传”:分组传话,教师把一句话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同学,让学生一个个往下传,每组最后一位同学复述听到的那句话。通过以上两个游戏,让学生归纳出第一类传媒的特点(面对面传播,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或引起别人误解)。环节二:自主探究,思考讨论,认识第二类传媒。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

5、克服第一类传媒的缺陷,引出第二类传媒。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第二类传媒包括哪些形式。根据刚才所提“如何克服第一类传媒的缺陷”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归纳第二类传媒的特点(范围扩大,较真实)。3、小组讨论:分别找出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第二类传媒所使用的传播设施。学生根据课文和彩图,找出龟甲、兽骨、竹简、木简、绸缎、羊皮、纸张、印刷机和摄影机等传播设施,从而理解第二类传媒的特点(信息发出者开始使用一定的传播设施)。学生谈到印刷术时,教师应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P55读与思“学富五车”,让学生思考印刷媒介(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的意义(推动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传媒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其次,着重介

6、绍古登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的意义(标志着近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环节三:观看小品,归纳总结,探索第三类传媒1、观看学生自演小品第三类传媒。2、让学生找出小品中出现的传媒方式(电话、唱片、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通讯等)。3、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第三类传媒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准确率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者,都必须借助传播设施)。此环节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编排的小品进行课前指导,让小品的主题能突出第三类传媒的特点。课堂总结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指导学生完成以下表格:阶段传播方式主要特点推动性事件第一类传媒口语体语面对面传递信息范围小,易失真第二类传媒

7、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信息发出者开始使用一定的传播设施范围扩大,较真实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传媒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古登堡垒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印刷机,标志着近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第三类传媒(电子传媒)电话、唱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计算机通讯等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者,都必须借助传播设施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准确率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注:表中有下划线的文字为让学生所填的内容。由于本课课标要求只需落实大众传媒,即第二类和第三类传媒的特性,为让学生能更有条理地抓住重点,教师可先抛砖引玉,分小点列出第一类传媒的特点,学生根据分点信息,依次填写第二类和第三类

8、传媒的特性。另外,第三类传媒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将之概括归类,以便学生记忆)填完表格后,还须引导学生明确:从第一类传媒到第二类传媒再到第三类传媒的发展体现出传播媒介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本课设计力求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从体语表演、口语传传传、小品表演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各类传媒的特点。将活动与知识、理论有效结合,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较好地让学生把握抽象理论问题。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彩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辅助教学。环节二中的讨论查找活动,就是利用教材现有资源的表现。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第三类传媒,为学生所熟悉,因此学生可自编自导自演。但为防止小品主题偏离第三类传媒的特性,教师应对学生编排的小品进行课前指导。3、总结部分的表格内容是对本课知识点的高度浓缩,亦是检验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情况的手段。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