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64745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芳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李芳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芳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芳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改革的先驱们启导我们,学生的大脑是待点燃的火把,不是需填充的容器,教学不能先生讲,学生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答,引导学生开库探宝。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具有驱动力?一、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由于人们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所以在激励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识时,也应体现层次性。例如,汉与匈奴的关系一课,第一步:设置探究情境。秦始皇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知道这长城是用来抵抗谁的?(匈奴)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那么,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呢?(有和也有战)以上问题主要是将学生引入探 究

2、情景,这些问题蕴涵着一些学生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如秦汉与匈奴怎么“战”,怎 么“和”等),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步:提出初步探究的问题。可提出以下问题:汉武帝是如何打败匈奴的?这一步所提出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第三步:围绕专题,深入研讨。如:为什么汉高祖实行“和亲”而汉武帝却实行武力回击?这些需要学生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勾通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师生共同概括秦汉时期与匈奴族的关系,要求:谈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以上各阶段师生所探究的问题环环紧扣,循序渐进,螺旋型提高,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引向深入。二、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多元不唯一

3、的问题。这种问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田思考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多方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历史上许多事件和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往往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如一战后,印度甘地主张并推行“非暴力”,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同意,因为斗争手段可以多样,不能片面强调暴力革命,贬低非暴力斗争。也可以是:不同意。不能一味妥协、退让、软弱,不能用非暴力来限制人民的斗争。“同意”“不同意”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结论,且都言之有理。其实,在历史学习中,这类问题并不少,如对清朝洋务运动,对二战后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畸投原子弹事件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会从相对甚至相反的角度看问题,更容易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思维方式来说,便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有效培养求异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