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65189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弯弯的小路(马亚丹).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弯弯的小路-马亚丹(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2.操作目标:在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通过画路提高绘画的技能,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反思:本课教材为五年级第二册教材,而我上的是三年级的班级。考虑是否可以将教学目标再进行降低。可以修改为:1.认知目标: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2.操作目标:由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引出,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3.情感目标:通过绘画提高绘画的技能

2、,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图片欣赏,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难点: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课前准备:(学生)铅笔、橡皮、记号笔、水彩笔等 (教师)课件、范作、书、记号笔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新课学习:1师:同学们,这是马老师刚从我们班级教室拍到的照片,你发现没有,这门口的几位同学好像显得特别高大,比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还要高大。让我们来认识下这几位同学吧(出示三2班教室的照片,图片中有明显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反思:注意学生的回家,及时纠正

3、。如,“手拿着近处拍,手拿着远处拍”,应该是“手拿着拍,在近处的物体大,在远处的物体就显得小了。”2师: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出示字体“近大远小”,字体呈现近大远小的效果。)反思:在第二张照片中,照片需要重新拍摄。这节课讲的是路,主要以路为主,所以天花板部分最好不要在照片中呈现。同时,在讲解这张照片时,可以讲讲“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这些用语;还可以讲到,旁边的窗户这些参照物。二引导发现,由浅至深:(一)“近大远小”了解:1、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很多摄影师的手中也留下了瞬间,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下吧。(1)出示图片热气球师:看红色的热气球

4、离我们怎么样?生:离我们很近。(2)出示图片码头的船师:同学们,来瞧瞧码头的船,你发现了哪些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的事物?生:船、木桩、远山、平台都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感。(3)出示照片手中的“小人”师:马老师在玩的时候拍下一张照片,瞧,一个人在马老师的手指间显得很渺小。(二)游戏环节师:同学们,了解了近大远小的关系后,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谁愿意上台来玩这个游戏,通过移动这些物体,来创作一幅具有“近大远小“透视关系的作品。(课前准备:6棵树,2个人物,1辆汽车,1辆自行车;请一名学生上台移动纸片完成游戏创作)反思:游戏环节过于单一。在示范底板纸张的放置上有些问题,我选择了用横的方式,如果用竖着的

5、可能效果又不一样了。其实,可以不需要这个底板的彩纸,我可以再黑板上直接画一条斜线,然后请同学来摆一摆。与此同时,可以将同学摆的图,用简笔画的形式在一旁进行示范;以此类推,把多种不容的近大远小的关系示范出来。在示范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们,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可以通过树木等一些辅助的景观、事物来显现。小结:这个游戏玩好了,这位同学也很好地完成了一幅“近大远小“的画。(三)范作欣赏师:这种近大远小的关系叫做透视,早在19世纪早期,就有许多艺术家将这个原理应用到绘画中。弯弯的小路在许多画家的手中里已经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我们来欣赏下。出示图片在雪中行走(油画)高音武出示图片林间荫道反思:在本

6、节课中,范画欣赏部分用显得有些简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范画欣赏与知识相结合,会更有效。如“路的“近宽远窄”,数的“近高远低”这些术语可以用得丰富点,而不要单一地讲“近大远小”,有时候,教师的用语也是引导孩子的重要因素。(四)初步尝试“弯”、“路”表现师:接下来,老师也要请你根据这个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用黑色或深色水彩笔画一条有意思的路。想一想,怎样让这条路有意思,哦,可以让这条路弯弯曲曲点。我们中国人的路挺特别的,比如说九曲桥,不是笔直到底的,喜欢弯一弯,这“弯”可有好处,你可以看的风景更多,味道也就更不一样了。让我们及时1分钟完成。(突出“弯弯”;学生在白纸上进行1分钟创作)(1)参照物表

7、现:师:同学们的路画好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同学的路,看看马老师怎样来修改下,让这路更加有意思?(师挑选3位同学的作品,图1修改为弯曲感强烈的路;图2修改为近大远小透视关系强烈的路;图3补充参照物:人物,植物,建筑等;师:路有了,我继续画,你仔细看,你觉得这像一条什么地方的路?(用木桩表示小路)反思:这个环节的用意是突出近大远小,弯曲。但是,放在这里就显得多此一举,不能很好地与下一个环节相扣。所以可以将“(四)初步尝试“弯”、“路”表现”这一环节放在回忆公共厕所、凉亭、幼儿园后,来画一画自己心中一条有趣的路这里。并适当引导。三自由创作,深入表现: 1、画路师:马老师这里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公共

8、厕所、凉亭、幼儿园,想请同学们设计一条路,你觉得应该是怎么样的?a厕所,b凉亭,c幼儿园反思:这一环节可以这样提问“孩子们,马老师这里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公共厕所、凉亭、幼儿园;在你的记忆里面,这些地方的路是怎样的?”这样在孩子们的脑袋里就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路;而如果我提问“你会怎样来设计这些路?”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绞尽脑汁,反而没有思路。2、师:接下来,请大家以“弯弯的小路”为题,把马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建筑贴在你的纸上,画出你们的创意。路你会怎样设计的?路边的景观你会怎样设计?路面的材质你会怎样来铺设?反思:提问的形式可以改变下,或许效果会更好。路你会怎样设计的?你见过的路是怎样的?路边的景

9、观你会怎样设计?你走过的路,路边有哪些景物啊?路面的材质你会怎样来铺设?路面上铺的是鹅卵石,还是?师:你可以将“纸片”随意地摆一摆,有的放上面、中间,甚至边上。贴的时候可以竖着,也可以边上(随意分发3个建筑的纸片模型给学生进行设计。)反思:这个贴纸片模型的环节应该摒弃,这一方面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限制了;另一方面,贴纸片后进行绘画,没有艺术性和儿童画的童趣。还是应该充分激发孩子们的能力,进行创作。师:看谁的小路画得最有创意,符合这个场景。(温馨提示:你看,我只用了几根木桩就表现出小路的纵深感,希望你也和我一样,不要画得太复杂,因为时间有限。)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后点评五、作品展评1、将学生的作品集中贴于黑板上3个建筑物的周围。2、师:你最想去哪条路?为什么?(老师做适当补充)四课外延伸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弯弯的小路。请同学们课后抽点时间到校园里找一找,看看我们的校园中有没有和“弯弯的小路”类似的现象。看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下节课,我们就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用色彩写生的手法画一画。反思:本节课中,讲课时间为25分钟,而学生操作的时间只有15分钟,太短了。同时,在评价部分,不要单一地提问“你最想去哪条路?为什么?”。需要适当地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条路很哟意思,周围的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