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离园时的沟通(王爱华).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68555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随笔离园时的沟通(王爱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随笔离园时的沟通(王爱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随笔离园时的沟通(王爱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随笔离园时的沟通(王爱华).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离园时的沟通小班孩子入园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他们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有的不会吃饭,有的说话不清,有的不会主动大小便,还有的不会用水杯喝水等等,家长很难放心。所以,家长每天送完孩子之后都想多看一会儿,多了解一些情况。但家长长时间不肯离去,更加剧了幼儿的分离焦虑。有些家长还经常会出现某些不自觉的行为:行为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人郑重其事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行为二: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总是对老师反复交待:“老师,宝宝早饭才吃了一点点。”“老师,他今天还没有解过大便,今天别忘了提醒他一下。”“老师,如果宝宝尿湿裤子了,书包里有裤子。”甚至走出教室后,忽然想起一些问题再回过头和老师作个交待。

2、行为三:已经和自己的孩子说过再见了,但又悄悄地回来,躲在教室外的角落里想再看看孩子的情况。行为四:为了让孩子不哭,某些家长会说:“宝宝,妈妈去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回来。”“吃完中饭妈妈就来接。”但事实是家长离开孩子上班了,并且中午也不会来接。行为五:整整一天没有见到孩子,下午来接孩子时准备了许多饮料、零食,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一见到孩子抱着亲了又亲,好象他受了很多委屈似的。行为六:孩子回家后,家长反复地问那些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今天饭吃完了吗,是老师喂的吗?”“有没有小朋友打你?”“睡觉有没有尿裤子。”“老师有没有给你换裤子,老师批评你了吗?”这其实是家长一种焦虑情绪的体现,这种过多的提示不但

3、不能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安慰和情绪上的缓解,而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安,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使他们更加不愿意接纳幼儿园。为了缓解接待来园的焦虑问题,我们通过“爸爸妈妈看看我”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安心,收到的显著的效果。当接待来园的环节基本结束后,我们班级三位老师将小班所有孩子当天在园的一日生活中进餐、喝水、大小便、午睡、户外游戏、区域游戏等各环节的活动都照下来或摄下来。下午,当家长们带着悬了一天的心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先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家长了解和孩子分手后,孩子在园生活的真实表现。家长告诉我们,看到照片和视频时,我们每一位家长都紧张地在画面上寻找自己的孩子,看完后,紧锁的眉头展开了,

4、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有的家长说:“我回去得让爷爷奶奶看看,免得送走孩子以后总是不放心。”还有的家长索性将孩子接出来以后,带着孩子一起看。当孩子在画面上看到自己快乐玩耍的身影时,也会开心地笑起来。一位妈妈搂着孩子说:“看,你白天在这儿玩的多好呀!又滑滑梯,又荡秋千的,我看见你没有哭啊!”还有的家长说:“琪琪,我看见你学会自己用杯子接水喝了。”妙妙爸爸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哭,只有你一个人在哭,明天再来,我们也不哭了。”活动照片及视频的回放,不仅打开了家长紧锁的眉头,还使家长直观地了解到小班幼儿日常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的日常生活培养要求,如入厕、进餐、饮水用小杯接水等,对家长有目的地在家庭生活

5、中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孩子顺利入园后,我们根据小班不同阶段的教育工作需要和家园共育重点,围绕不同主题,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将“宝宝一日生活”分享,从每周一次逐渐调整为每月两次,受到家长一致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一般离园时接待家长都是通过一对一的面谈交流,即便时班级两位老师同时接待,全班幼儿轮下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很难满足所有家长及时、细致地了解孩子在园活动情况的需求。经常在接孩子时,几个家长同时和我们交流,想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一边接孩子一边交流,还要一边看着孩子,我们老师一时顾不过来。所以我们采用了这种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好处多多。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离园接待家长的时间利用率,使家长和老师都可以通过有准备的交流,为每个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