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79892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 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 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根据 2010 年第 6 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 我国 2010 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 6100 万人。随着 2012 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 缺

2、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 久而久之, 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 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本人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

3、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一、心理问题:1.敌对在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统计,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7%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6.7%向父母诉苦,还有23.3%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 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

4、斗殴、 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 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 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2.人际关系敏感“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 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46.7% 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 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 年幼就离开父母, 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

5、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3.33.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起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而 16.7% 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 有的甚至讨厌父母、 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 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 86.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 13.3%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

6、然等不良心理状态。4.学习心态根据调查统计, 90%的“留守儿童” 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 10%由亲朋好友监护,。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6.7%的“留守儿童” 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 加之大多数 “留守儿童” 在学习上自觉性差, 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二、原因分析: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对小学阶段的 “留守儿童” 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 7 12 岁之间。在

7、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 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 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 16.7%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 13.3%平均每月联系一次, 30%表示不定时的联系, 40% 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 “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 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 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

8、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调查结果表明 90%的“留守儿童” 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 而 10%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是一种有

9、目的, 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 “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学校、 老师十分关心学习 “成绩好” 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 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4.社会因素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 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 使得

10、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 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 致使众多未成年 “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5.自我调控因素以上引起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2

11、3.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7%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 53.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6.7%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 “留守儿童” 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 “留守儿童” 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三、对策研究: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 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 大多处在小学阶段, 一般都是未满 12 岁的少年儿童。 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 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

12、一任教师, 也是长任教师,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 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 打开他们的心扉,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 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 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

13、绩。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 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 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 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

14、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 解决“留守儿童” 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 严厉打击传播不

15、良音像制品的行为, 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 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必须培养 “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 降低情感体验、 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 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 “留守儿童” 抑制

16、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 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 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 题 论 文课题负责人:魏兴芳榆中县岳家巷学校二 0 一一年三月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