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89577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七课书画的点划之美.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 书法的点画之美一、教材简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历程,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汉字的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可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之美,提升兴趣,开阔思维。二、课时安排 约2课时学习活动

2、一:引导学生欣赏、比较、分析汉字书法的演变历程,重点感受“小篆” 、“隶书”的点画特点及美感。 1课时学习活动二: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重点感受、体验楷书的点画之美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 1课时第1课时 年级 学期 教学案 ( 课时)课题:书法的点画之美 (一)班级: 设计人: 审核人: 学 习 目 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2)感悟、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2)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3、情感态度价

3、值观:(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比较、分析,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重点分析感受“小篆” 、“隶书”的点画特点及美感。学习难点: 体会、感悟“小篆” 、“隶书”两种字体点画的藏头、护尾、提按、转折、连断、粗细以及藏露锋变化。教 学 流 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自主预习1、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思考:我们看到了什么?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2、自主预习: (1)教材p3840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汉字的演变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小篆典型的笔画特征是什么?(粗细均匀、藏头、护尾)隶书笔画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4、蚕头雁尾” 是典型的隶书笔画)考考你:你知道天下三大行书吗?思考:(1)书法作品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有什么联系?智慧引领 1、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2)导入语: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2、引导欣赏与分析:(1)结合学生对汉字演变历程的思考,引导欣赏从相传 “仓桀造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小结: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

5、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2)引导分析汉字演变历程中不同字体的典型特征:甲骨文(刻画符号)小篆(笔画粗细均匀、圆融含蓄)楷书(结构匀称,形体方正)二、自信展示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总体看,汉字的笔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圆变方,由繁到简小篆典型的笔画特征是:粗细均匀、藏头、护尾。隶书笔画的突出特征是:“蚕头雁尾” 是典型的隶书笔画。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源于自然生活艺术。(3)名作欣赏: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晋)的兰亭序颜真卿(唐)的祭侄文稿苏轼(宋)的黄州寒食帖“宋四家”:苏黄米蔡明代呈现平民化、 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6、(祝允明、唐寅为代表)(4)师出示“点” 、“横” 、“竖” 、“撇” 、“捺” 、“钩”等笔画卡片,让学生欣赏:感悟、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三、自我提高1、思考:书法作品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2、作业:学习活动一 体验篆、隶两种例字“定、史”的用笔“转折、连断、粗细”以及“提、按”和“藏露”锋的变化。1、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思考”中的两个问题。2、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品味王羲之。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

7、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

8、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王羲之兰亭序内容简介: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中趁兴写下

9、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最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神龙本兰亭。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怀。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而点画

10、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学生听、思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拓展到学习。20二、碑帖赏析。体会灵动。自叙帖为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代表作。该贴的特点:笔势新奇迭出、不拘定则,线条如龙蛇飞动,点画如骤雨旋风。学生看、听、思考。品味笔墨的魅力。10三、教学拓展(线条之美、书画同源)设问:“书画同源”的含义是什么?中国画中的线条与中国书法的线条是信息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来书写各种粗细、长短、质感、力度不同的线条来传神达意,来表现各自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造型。欣赏教师收集的吴昌硕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与中国书法线条的同根同源。学生看、听、回答。发散思维训练。15板书设计7、书法的点画之美汉字的演变小篆楷书隶书草书教学反思汉字是抽象的造型艺术,它的每一笔,每一画,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尊重汉字,传承汉字。无论它可以写成什么字体,行草,甚至狂草,从现在开始,我们回归到原点,认真写自己的名字,写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