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97186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我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了欧洲、美洲等控制良好国家的水平 2005年-2006年麻疹发病大幅度上升,成为20年来的最高峰,人口流动是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全球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的病例,35万人死于麻疹 我国1965年普种疫苗后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后稳定在10/10万左右的水平,奥运期间麻疹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麻疹 8个月前患麻疹 从低流行区来-成人麻疹,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在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造成传播,(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

2、均为易感者。,(一)传染源 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麻疹(measles),临床特点为 发热 流涕 眼结膜炎 咳嗽 粘膜疹 皮疹,兔眼 金鱼眼,流涕,皮疹,咳嗽,金鱼眼,诊断及临床表现,()出疹期: 于发热第4天开始出现皮疹 最先见于发际、耳后,继之面颈部,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展,最后达手足心淡红色斑丘疹 压之不退色,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3)恢复期:疹退处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或同时伴有少量糠麸样脱屑。,()前驱期 发热第2-3天,两侧颊粘膜上可出现带有红晕的小白点,是麻疹的粘膜疹,即柯氏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血清中查到麻疹

3、lgM抗体。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多核巨细胞,治疗,2心衰 毒毛旋花子甙或西地兰 速尿,喉炎 重症可激素,出现喉梗阻者,应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肺炎 多是肺炎双球菌,控制处理原则,儿童在8月龄、1.5岁、6岁时各接种1针麻疹疫苗 外地进京大一学生也需要接种麻疹疫苗,控制处理原则,(一)隔离传染源 (二) 切断传播途径 (三) 保护易感人群 对5年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45岁以下无麻疹患病史者,均应尽快应急接种,3天内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典型病例,患者女

4、,35岁。发热、咳嗽、咽痛3天发诊1天。 8岁时曾接种麻疹疫苗。 查体:体温39.6 C,脉搏80次/分,巩膜皮肤无黄染,躯干、四肢皮肤散在少量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腔两侧颊黏膜有细小白色黏膜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白细胞总数 5.8109/L ,中性0.76,淋巴0.24 胸部X线正位片示两肺肺纹理粗重。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疹 后确诊为成人麻疹。 请问:此例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开始误诊的原因是什么?,脊髓灰质炎,概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乙类传染病,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自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

5、全球消灭脊灰”以来 脊灰本土流行国家亦从1988年的125个下降到2007年的4个,自2003年以来全球有25个已证实无脊灰国家重新出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同时部分地区发现VDPV(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及其循环,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我国最后一例脊灰本土病例发生于1994年 1995-1999年先后在云南发现4例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 2000年证实,确认已成功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实现了无脊灰的目标,近年来贵州、安徽、福建、广西、山西五省先后发现VDPV病例和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 接壤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等)脊灰野病毒对维持无脊灰状态仍构成威胁,奥运期间该病的主要

6、危险影响因素,北京市自1984年至今已连续23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2002年曾在外地来京就诊的AFP病例中检出了1例脊灰疫苗变异株、II型疫苗株混合病例 2005年和2006年北京市先后出现6例脊灰疫苗零剂次AFP病例,奥运期间该病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2004年全国数据显示,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3%,在某些局部地区仅为80% 2004年在我国贵州地区发生了VDPV病例的暴发流行 2006年上海首次在健康儿童中分离到VDPV,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亦可以飞沫方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

7、获得对同型病毒株的持久免疫力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诊断及临床表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脑脊液检查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增加,糖与氯化物正常 热退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但蛋白仍持续升高,达4-10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急性期血沉增快,诊断标准,血液和脑脊液分离病毒阳性诊断价值大 病程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高,ELISA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手段,确诊需作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鉴别诊断,表现为迟缓性麻痹逐渐发生 对称性伴感觉障碍 后遗症少,不成流行性,本病主要应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治疗,避免劳累、肌肉注射及手术等刺激和损伤,可减少瘫痪的发生,目前尚无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的重点在于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控制处理原则,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监测,及时发现、管理脊灰可疑病例 加强实验室监测,尽早发现脊灰高变异株及VDPV,阻止其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