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37606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菱学诗》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课型:新授型教材分析或设想:香菱学诗是小说节选,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 因为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作者写香菱学诗这件事,是为塑造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教学此课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在分析学诗过程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上,并最终联系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文学修养。.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

2、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实施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一、情境导入聚焦“红楼”,关注香菱资料的搜集导入:展示香菱判词叹香菱并交流:大家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吗?出自哪本书,是写谁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引导:对红楼梦和香菱,大家了解多少呢?请同学展示课前所找资料或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收获。学生展示后教师适时补充拓展。1.谈自己所知,学同学所讲,进学习状态。2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收获 关于曹雪芹。 关于红楼梦。关于香菱。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在初读质疑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二、整体感知由歌入文,理清情节 合作探究1.播放

3、音乐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叹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2.展示问题并指导学生读课文。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法指导:读课文,看注释,明文意。圈点勾画,标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标注自己读课文过程中遇到的困惑。3.读书交流:指名学生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提升。解决初读中遇到的浅层次问题,整理深层次问题,带入研读环节。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予质疑或补充。2. 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3.读书交流:在读书和交流的基础上明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示法,如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三分法:拜师论诗、读诗品诗、写诗改诗;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等。提出并互相探究初读质疑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清情节能够深入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三、研读赏析精读悟情,走近香菱 深入研读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与对话中,围绕主问题解决以下问题: 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之处,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初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

5、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引导学生体验:香菱之可悲与香菱之可赞;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围绕问题:“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认真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把握阅读的体验,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体验作者情感。香菱学诗成功在香菱的学学的痴迷。找出文中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批注式点评;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香菱学诗成功在黛玉的教教的极致。指点学诗门径:重立意,重内容,重领悟,重研究讨论;教学方式:重培养自信心,重循序渐进,重积累感悟,重实践探究,重能力培养。香菱学诗成功在环境的雅大观园这个优幽雅、美好、洁净的环境使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的解放,聪明才智得以彰显。结合学生初读质疑,组织进入对文本的研读并展示研读探究问题:四、迁移拓展深刻感悟,形成积淀 拓展训练1.读书交流:从香菱身上,你学到了什么?2.课外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咏月诗。畅所欲言,谈自己感悟,形成积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