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教育案例.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40484 上传时间:2021-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倩教育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曹倩教育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曹倩教育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倩教育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倩教育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用爱心帮助学生 曹倩班里有个同学,从一年级开始,每次语文考试都不及格,多则四五十分,少则二三十分。对此,我非常苦恼,这才小学低年级啊,每次考试都那么低的分数,以后可怎么办?我便开始观察他,留意他,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磨蹭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

2、吧,或许他是根“朽木”。但又觉得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知识掌握不住,以后再想跟上会非常吃力,我身为他的语文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让他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掉队,不能因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我把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没有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调动他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转化他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你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

3、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同桌,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他的同桌也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同桌也会显得不耐烦,说吴宇森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这

4、位女生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吴宇森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他同桌的帮助。有一次早读下课,班里的孩子们都去厕所了,但是吴宇森和他的同桌却还在座位上交流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早上读的日日诵那篇文章里有几个字他还不认识,正在请教同桌,跟着学习。忽然间,我的心里觉得特别欣慰,这个孩子居然变得如此虚心好学了,我连忙在班里表扬了他。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每次考试基本上都能得80多分。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

5、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从这个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吴宇森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另外,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

6、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