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旨报告新教学“新”在哪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崔允漷 2021年6月29日,各位校长、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想把话题稍微扯远一点,从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学的思路来跟大家分享。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花了70年,接下来就是要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我们亟须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说的是国民素养问题。我讲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上海中心以龙为意向,但上海龙谁设计的?它不是我们中国人设计的,是美国的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中心造价148亿元人民币,设计费占了7.5亿。北京的大兴国际机场,也是地标性建筑,是以“凤”为意象的,其初始概念是法国建筑设计公司的,不是我们自己
2、设计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创意+美感。创意美感,靠高考考得出来吗?高考考不出来,就不重要的吗?我们有没有想到,光有钱,没有创意,只是土鳖;光有钱,没有美感,就是土豪。所以,中国要从富起来转向强起来,亟须解决的就是国民素养。高中的新课标已经颁布了,按计划,今年年底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也会推出。新修订后的课程有哪些突破?新课标突破之一,就是强调核心素养。我们讲了素质教育那么多年,为什么现在要讲素养、不讲素质了?素质跟素养有什么差异?素质是教育话语,它既包括先天因素,又包括后天习得;素养是课程话语,素养是后天习得,一定要经过学习而逐步养成的。再讲具体一点,比如,开汽车很重要的一种素质是方向
3、感。方向感,再优秀的地理老师也教不了,方向感是素质,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教不了方向感,不等于地理老师没饭吃,地理老师可以教另外4个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所以地理老师照样有饭吃。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而且以核心素养为纲。以核心素养为纲,之前的三维目标就不好了吗?事实上,20年前,三维目标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第一,20年前我们就没有讲清楚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与技能(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线老师一操作、有些专家一操作,就变成三条目标、三类目标。第二,三维目标从逻辑上不是一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像是举例说明。所以,我们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第一,核心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第二,素养不是不要知识,理论知识学习必须要学校来完成,学校是学习学科的地方,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第三,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素养不是不能评价,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在高中阶段,我们说的是学科核心素养,马上要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叫课程核心素养。那么又有人要问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这是不是又搞文字游戏?为什么要分两种说法?有理由吗?有的。第一,希望义务教育阶段更关注人,淡化学科。
5、第二,义务教育有些课程根本不是学科,比如劳动,我们不能说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第三,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些课程不是一个学科,是一类学科群,比如科学与艺术,所以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恰当。第四,所有课程标准的封面都叫某某课程标准,如艺术课程标准,故称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是学业质量。2001、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这在当时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什么叫学业质量?考试分数就是学业质量吗?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
6、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是知识点学习之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什么中考高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就是考学业质量综合表现、考学业成就表现。原来的那种基于知识点的“双向细目表”,如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生得了100分也不知道什么是狗这种做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第三,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非常明确,新教学将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四
7、方面的要求:第一,坚持素养导向。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大一点。第二,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比如地理强调地理实践,反对以前“不着地”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人跟地不接触、整天在地图上画来画去的方式。再比如科学,我们要反对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什么叫不科学的方法?不科学的方法,就是不做实验,物理不碰物,如何能知道物之理;化学不见化,不做实验嘛,看不见变化,这还叫化之学吗?生物不懂生,教了学生什么是细胞、什么是遗传、什么是atp,但考了100分都不知道什么叫生命观念。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
8、强化学科实践。第三,推进综合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要非常关注综合学习。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课程。在新课标中,每一门课标国家都要求花10%的时间来开发跨学科主题,在教材层面必须要保证将10%的跨学科内容设计出来。最后就是因材施教,我们已经富起来了,已经解决了每个人的读书问题,即面向人人的问题,现在要考虑如何“适合每个人”,即要落实因材施教、因人导学。围绕这些改革方向,我再简单讲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我们以前一直在两极端,站在生活的立场批判学科,站在学科的立场批判生活,所以课程都是钟摆,现在要思考怎么站在学习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科逻辑是什么,
9、把一只狗分解,先学狗头再学狗身、狗腿,最后学狗尾巴。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完了、考完了,但考100分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生活逻辑是什么,狗是一种动物,再来说说狗有什么用,画一画狗。生活逻辑是先认识狗、看狗是狗,学科逻辑是看狗不是狗,学习逻辑是看狗还是狗。教会学生狗头、狗身、狗尾巴还不够,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学习逻辑是进阶取向,依靠整合论,期待通过习得的过程,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第二个观点: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现在的素养目标包括创意实现、形成美感、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不是了解什么、理解什么、记住什么,这些都是阶段性目
10、标、过程目标,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素养目标。因此,老师的教学必须要改,不改达不到这个目标。素养导向下,必然将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一个单元,把单元结构化。所以新教学可以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第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老师设计课程的时候、实施教学的时候要看到素养。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内容、不仅是换教材,还要换学习方式。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一定要从真实问题解决进行评价。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线上学习已经实施了20多年,以及去年大规模的线上学习也证明,光靠线上学习是靠不住的,哪怕人工智能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线上有线上的优势,线下面
11、对面有面对面的优势,所以未来的学习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将来,这个四个方面会是教学的关键。第三个观点,教师编制学历案。课程的所有设想,都是靠做出来的,老师上课的第一步是备课,备课怎么备?我们这几年都在做课程视角、学习立场、单元设计,简单地讲,原来的教案都是写老师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创设情境、第三步讲新课,主体全部是老师。这有什么问题呢?这有八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教案的立场是老师,不是学生。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备课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老师的教案是写给领导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第二个问题,教案的单位是
12、课时,而不是学习。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老师拿工资靠什么?是靠有没有教过拿的,还是靠学生有没有学会拿的?我们设计的教案,应该是我们怎么教,还是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学会呢?老师要把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进阶过程设计出来。后面的简单讲,老师花时间写出来的教案或ppt,下课之后有几个学生有?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的ppt只是课堂上展示一下吗,课后有没有给学生?周末学生想回忆一下这个星期学过的内容,他到哪里去找?为什么不把编制教案的时间,用来编制学历案,发给学生带回家,复习时可以作为参考?所以,我讲的学历案定位是这样的:第一,学历案是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支持
13、学生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用的教育方案、专业计划;第二,学历案是认知地图,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学习路径;第三,学历案是学习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可反复查阅;第四,学历案是互动载体,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文本;第五,学历案也是监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学历案的设计,还要包含6个要素,这6个要素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评价任务放在第三步,是关键,其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有目标一定要有评价,有目标没评价就等于没目标。没目标的教学,就像女生逛街,带着学生去逛街怎么行?其实,课堂教学类似男生逛街,不是女生逛街,我没有性别歧视。第二,目标之后写评价,可以矫正已写
14、好的目标,避免目标假大空。第三,便于把评价任务嵌入后续的学习过程,做到教学评一致。最后,学后反思是重点。学后反思设计好,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来的是道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即让学科教育“回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以让教学“回家”: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
15、程标准的突破之一,是每门学科在整合与提升原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标志着学科教学终于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家在何处”的学科教学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正如很多人不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何物,却到处在进行“生活语文”“大语文”“语文生活化”(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种)的改革结果把“语文”变革没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其他学科也都曾经历同样的遭遇,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现在有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到底该如何变革?需要教师如何做才算“回家”?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六招”。第一,建立学科素养目
16、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物理教师,一般来说你是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而从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你是个“学物理的人”。“物理教师”跟“学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学物理的人只需知道物理学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物理育人目标体系。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教师不能随意写目标,甚至不写目标。教师叙写目标
17、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譬如,某教师要教“勾股定理”,他首先必须要清楚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勾股定理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把这句话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分解成三到五条,用三维的方式写出来,并确保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达成这些目标。第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一定是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深度学习”有多种定义,其中有四个关键点: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
18、学习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学习的内容是蕴含意义的任务,即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表现为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的学习;学习评价为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完成任务的表现;反思即悟中学,是必需的。教学设计的产品即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而不是教师告诉别人“我自己”要做什么。教师不要整天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有没有学会、怎么学会。因此,教学变革首先要变革教学设计。当下的教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目标写学生去哪儿;重难点是20世纪写教学目的、任务时常写的,而新课程要求写目标了,就不需要写重难点了,因为目
19、标就是回答如何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教学过程主要回答教师自己做什么,主语全是教师,如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知识、布置作业,等等。教师写了那么多年的教案,连“用户”是谁都没搞明白。相反,医生在写处方或病历时从来不写他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写病人要做什么。这样一比较,教学的专业性远不及医学。况且,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教师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能达到“学生的学会”吗?所以,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教案变革的方向是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第三,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什么叫单元?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
20、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教科书上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只是一个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那还是内容单位,不是我讲的单元概念。单元,也许用建筑语言来解释更清楚一些。单元不是水泥、钢筋、门、窗等建材,而是将各种建材按一定的需求与规范组织起来并供人们住的房子。它是一幢楼的一个部分,是水、电、煤、路等相对独立的建筑单位,有一单元,至少还有二单元。教师备课从知识点到单元,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而什么样的站位决定什么样的眼界或格局。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
21、值观念。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立足单元,上接学科核心素养,下连知识点的目标或要求。大单元设计主要涉及下列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标准)、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二是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三是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四是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以大单元设计的教案(新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期望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
22、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五是作业与检测,即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但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悟或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设计的。第四,“用教材教”的实质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即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分不清这两者的关系,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源所在。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准备上一节朗读课,写了一条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这样写目标,她说课标就是这样写的。可是,再往下看
23、课标,第二学段一直到第四学段,都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一堂课就把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朗读而言,以后的语文教师就没事可做了。我请这位老师再想想:“这一堂课主要解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什么问题?你的重点是什么?”她想了一想,告诉我二年级朗读的重点应该是“正确朗读”。我说“正确朗读”又意味着什么呢,怎样把“正确朗读”表达清楚?她说那应该是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之类的。我说这就对啦,如果你的目标写成“读准什么字或哪几个字的字音;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不添字、不漏字”等,我们就知道你今天想教什么,即有了教学内容。如果你把目标写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就
24、根本不知道你今天要教什么。事实上,看看一些课的目标,我们就知道许多课堂真的是“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内容”。那么,如何解决“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内容”的问题呢?简单地讲,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其次,教材处理需要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一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即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从何而来”,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二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知道、体会教材中学的知识“到哪里去”,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三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结构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迁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学校课程
25、不是碎片化的一条一条的微信,而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学科结构课程专家布鲁纳的话来说,越有结构的知识,越接近学科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迁移。学校课程需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上述大单元学习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组织起来以便于成为有结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清晰的目标,采用新增、删除、更换、整合、重组等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第五,课改不仅改课、换教材,还需要改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2001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26、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这在学科教育史中是里程碑式的进步。然而,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说清楚“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是什么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历史”又是什么样的,等等。这导致目标与手段不匹配,公开课中出现的“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非常普遍。此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很多学科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与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譬如,语文学科强调任务驱动的语文活动,设计了18个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完成语文任务(具体表现为三大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的;历史学科强调“史料实证”是典
27、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强调地理实践,用“着地”的方式学地理;通用技术学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信息技术学科强调项目学习、设计学习;体育学科实行专项体育等等。尽管上述例子没有像医学的临床学习、法学的辩论学习那么经典,但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科课程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例如,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表现为科学课不做实验;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即一听学艺术就想到考级;用
28、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即整天在地图纸上学地理;用不语言的方法学语言,导致“哑巴英语”其实,我们已经吃尽了这些苦头,早已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第六,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教师必须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常识告诉我们,不评,就没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从培养到培训,都在关注如何上课,很少关注如何评价,这导致我们的教师成为“教学高手,评价矮人”。其实,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教师课堂上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相当于开车时的GPS(全球定
29、位系统),没有评价的课堂犹如没有导航的驾驶。如果你不是“老司机”,你的课堂教学就会像通常所说的“开无轨电车”“脚踏西瓜皮”那样无效或低效。当然,也有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关注评价,如有一条经验是“堂堂清,堂堂巩固”,即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先讲35分钟,最后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结果是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的东西其实好多学生没学会,但下课时间已经到了,堂堂清不了。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目标设计成35个,按目标将40分钟划分成35段,每个时间段聚焦一个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即围绕目标1,进行教学1和评价1,获取学情,推断是否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达成目标,如是,那么接下来围绕目标2,进行教学2和评价2依此类推,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当然,教师在实际操作时,需要考虑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变式,不宜死套这一种做法。总之,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上述“六招”只是本人所在的团队近年来与一些中小学合作研究的部分成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远远不止于此,它充满着无限的创造空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期待着(作者: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