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327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选择题的 解题技巧专题一 怎样做历史选择题“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二、解题方法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3简化法:为了增加

2、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

3、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三、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

4、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何处容易设置陷阱:(1)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完整阅读例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

5、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2)设问为否定式:标记设问关键词(3)相似题: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应该一喜即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断。(4)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四、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

6、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3)解答方法: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

7、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例题1】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题思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形态。它既使外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又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闭关政策也会使英国工业品很难占领中国市场,显然A、D两项根源于B项,这又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例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一面,根本原因是两党( )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

8、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C、推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D、对日本侵略的认识程度不同【解题思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是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共两党间的矛盾消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论述:一个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观点,国共两党分属不同阶级,因而必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这也就是国共两党在“团结”抗日的同时会伴随着不断“斗争”的原因。故答案为A。【例3】(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

9、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故答案为B【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

10、根本原因”。【例题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C、英军炮利船坚 D、清军武器低劣【解题思路】依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先排除A、C。D项讲述的是鸦片战争时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原因,B项讲的是清朝深层面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显然答案应选B。【例题5】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解题思路】“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维新变法运动”是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按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以推断答案应为A。【例题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

11、因是( )A、广西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B、清朝封建统治腐朽C、列强侵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农民阶级具有强列的革命性【解题思路】A项是自然因素,不能成为主要原因。再按内因、外因的原理,答案应选B。【例题7】(2001年-广东河南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议会权力加强 B.法律取得至高地位 C.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D.内阁制度形成 【解题思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出现的主要标志。权利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取消贵族特权和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证,从而使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得以巩固。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但仔细分

12、析,A、C、D相对B项而言,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如果没有法律至高地位的确立,“人治”仍然大于“法治”,那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就是一句空话,议会的权力加强就会失去保障,内阁制也就不可能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例题8】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题思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

13、50年代的外商企业里。因而C项是最为直接的原因。【例题9】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解题思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战线太多等原因,侵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军事打击国民党为主转为军事上重点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而对国民党施行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在1939年的国民党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因而答案应为C。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

14、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例题1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政府大力扶持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解题思路】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由于做题肓目求速度而易错为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这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但这属客观原因。答案应为A项。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例11】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

15、有强大的军事力量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应为D【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6、“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主要

16、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12】(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

17、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 【例题13】(2000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解题思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

18、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D项。 【例题14】(2000广东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 【解题思路】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运河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结束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运河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19、 【例题15】(2000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题思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2、组合型选择题 (1)特点: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

20、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法: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

21、案。“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后的一件史实。“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3、否定型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

22、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4、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 (1)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2)解法: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

23、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图表型选择题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典型题型1】(04上海历史)英国经济学家凯

24、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解题技巧】此题由材料中的话语内容可分析出,材料强调的是“煤和铁”对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联系课本可知,德国工业革命是德意志统一的内在推动力,再根据材料的意思,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是B。【典型题例2】(05全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解题技巧】此文字型材料选择题的题干在情景上有所变

25、化,采用了一首词,但其实考察的仍是基本史实。我们只要把词中年号“开元”、“天宝”搞清,注意前后两诗内容的对比,就可以作答。答案是C。【典型题例】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国别产业英法日第一产业2%2%3%第二产业38%38%40%第三产业60%60%57%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解题技巧】首先要读懂表格,通过表格的数字,理解题干所问的“这种变化”是指什么变化。很明显,表格的数字反映出来的是三个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

26、。然后探究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经这一分析,最后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典型题例】(2005北京卷)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解题技巧】A解题关键是从题目提供的两副图片汲取有用信息。图4的农政全书引入了作者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图5反映了利玛窦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只有

27、A符合史实。5、概念阐释型(1)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6、比较异同型(1)特点: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 承了”、“发展了”等。有些选择题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所给选项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

28、基础。(2)解题方法: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

29、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2】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例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明确了经

30、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A.B.C.D.【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答案A【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31、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7、程度型选择题(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

32、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2)解法:(1)明确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是: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只是对事件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就历史内容而,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确切,或对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从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33、。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加了鲁国的国力,有利于大统一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例2】秦朝统一最长远的历史意义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B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

34、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例3】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 A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B民族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 C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的实践活动 D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运动8、分析评价型选择题(1)特点: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2)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

35、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五、选择题备考建议:l 1、不要纠缠太偏太怪的题目l 2、放稳心态,坚持背书,回归课本。(时间表、知识点对比表)l 3、错题集(小心陷阱)l 4、在以后的练习中继续强化标注设问关键词和寻找有效信息l 5、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史观进行分析(一)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模拟演题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6、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B.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37、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D.消除了竞争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先进8. 唐朝实行的“纳绢代役”和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B.都表

38、现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C.都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劳动时间 D.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9.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 孔子是“至圣先师” B.“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C.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D.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10.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了极为矛盾的观点和态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的政治需求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D.统治阶级对儒家学说态度的变化1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曾一度出现“西学东渐

39、”的良好开端,与其相关的因素有明末清初统治者接纳西学 西方传教士来华 蒸汽轮船的发明创造了交通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A. B. C. D.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其原因不包括A.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B.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开放性C.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 D.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革新13.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D.美国在日本投掷了原子弹1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再一次使民主政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主要是因为A.美帝国主义

40、的极力阻挠和破坏B.国民政府坚持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C.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D.中共不愿放弃解放区的政权与军队1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追求个性解放C.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哥白尼的“日心说”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它A.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B.敢于处死反对人民的封建君主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改变了英国的社会性质17.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两者的相同目的是A.借“尊

41、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18.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所雇佣劳动力的来源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充足,这主要是由于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进C.国外移民不断涌入 D.人口增殖速度加快19.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东部沿海,其重要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侵略促进了当地自然经济的瓦解B.洋务运动的推动C.外资企业的刺激 D.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东南地主,瓦解当地自然经济20.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

42、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A.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2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潮在实践中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 B.人民群众尚未觉醒C.复古主义思潮盛行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2.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寻求出路,其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具积极影响的是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

43、式23.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造成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A.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B.恢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C.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的军事物资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24.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

44、国运动: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25、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统计数字来看,四个年份的粮食产量与往年相比增幅较大:1951,1959,1963,1981。尽管粮食产量的数字不断攀升,但粮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下列关于这四个年份增幅较大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951年,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政策。B、在1959年,主要是因为大跃进、浮夸风等。C、在1963年,主要是因为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D、在1981年,主要是因为中国实行农村体制改革。(二)材料型选择题模拟演练: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2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议,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B当前阶级矛盾已空前尖锐C主张强化文化专制主义 D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3“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