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34244 上传时间:2021-0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4《望洞庭》教案1课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4望洞庭教案胡伟君 2015年11月3日教材阅读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

2、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教学思路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2.组织教学,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第一课时一、解题,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揭示课题。理解“望”字含

3、义2、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3、课前质疑:对这首古诗,你有那些地方不明白?二、初读课文1. 自读,读准字音,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潭、磨、螺。3. 齐读全诗。三、精读指导1.引导理解诗句(抓住字眼、想象意境):a.湖广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磨:摩擦。 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4、? (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

5、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2. 引导体会诗境a. 诗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b. “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c. 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比?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补充习题。3、收集李白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