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401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宇宙:1. 天体的含义: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2.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3. 天体系统的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地月系太阳中心天体4. 天体系统的划分:月球八大行星及卫星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彗星、流星体系总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二) 太阳:5.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表面为太阳的光球层。6. 太阳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7.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和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周期活

2、动约为11年。8. 通常把太阳黑子和耀斑作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9.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太阳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地磁场,发生磁暴现象。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会造成极光现象。 影响近地面大气状况,使气候异常。 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波通信。(三) 地球与其它行星:11.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2. 从结构特征来看,八大行星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每一类具体包括: 类地

3、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13.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14. 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答: 普通的原因: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 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特殊的原因: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15.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都是自东向西运动; 近圆形; 共面型。16.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光照稳定; 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宜的大气; 具有液态水; 运动周期适中,日地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

4、地理意义(一) 地球的自转:1.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运动方式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1恒星日:23时56分04秒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等,每小时约15度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极点速度为0 南北回归线所对应的纬度是2326S/N;南北极圈所对应的纬度是6634S/N。(二) 昼夜交替:2.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通常所说的一天,又叫1太阳日。3. 地球上产生昼夜的原因:地球是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自转。4. 晨昏圈:昼夜更替的界线,由晨

5、线和昏线组成。 由黑夜向白天过渡的界线是晨线,由白天向黑夜过渡的界线是昏线。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三) 时差:5.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点,地方时间不同。地方时的规定: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日影最短时为正午,地方时为12时。6. 地方时的特点: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同一纬线上位置较东的地点,时间较早。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7. 时区划分: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15度; 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7.5度为中时区,向东依次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向西依次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

6、二区各7.5度,合称东西十二区; 各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8. 时区的计算:相邻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求东面时区区时用加法,求西面时区区时用减法,即“东加西减”。9. 国际日界线: 位置:基本上与180经线重合。 日期换算:由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10. 法定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是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各地统一使用的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国际上把中时区的区时,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间,用于科学统计。(四) 地转偏向力

7、:11. 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物体不发生偏向。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 地球的公转:1. 地球的公转运动: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太阳自西向东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均是: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较慢。2.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简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会引起地球热带、寒带的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会引起地球热带、寒带的范围缩小。

8、3.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成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即1回归年。(二) 正午太阳高度:4. 正午太阳高度指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5.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6.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时间直射纬线变化规律夏至日2326N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南半球的各纬度。冬至日2326S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北半球的各纬度。春分日秋分日0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9、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赤道,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例:夏至、冬至日时,徐州(34N)的正午太阳高度H是多少度?(提示:太阳光线相互平行) 公 式: 正午太阳高度H = 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带入计算:徐州(夏):H = 903423267926 徐州(冬):H = 9034(-2326)3234(三) 昼夜长短变化:7. 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8.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夜现象。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10、等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9.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间直射点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夜等长昼短夜长春秋分(北半球)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冬半年(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夜短10.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晨昏圈与经线圈的位置关系:春秋分时,两者重合

11、;其它时候,两者斜交。(四) 四季的更替:11. 四季更替现象的产生: 由于地球公转,一年中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从而产生四季更替(直接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根本原因)12. 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13. 五代的划分:北寒带6634N 90N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温带2326N 6634N无阳光直射热带2326N 0 2326S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温带2326S 6634S无阳光直射南寒带6634S 90S有极昼、极夜现象14. 四季的形成: 从春分日到秋分日,

12、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而且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多,气温较高,属于夏半年。 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而且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气温较低,属于冬半年。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叠加运动。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3.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4.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地壳可分为两层,

13、上层为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下层为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5.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上,古登堡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其物质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该层是岩浆的发源地。6.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不包括软流层)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岩浆岩图解:(二)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种类常见岩石特 点成 因岩浆岩花岗岩(侵入性)硬度大,结晶好岩浆上升冷凝玄武岩(喷出型)气孔构造沉积岩页岩、砾岩、砂岩、石灰岩层理构造外力作用变质岩板岩、大理岩、片麻岩变质作用7. 三大类岩石及特点: 在沉积岩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的关系:(前面是原岩

14、,后面是变质岩)大理石有辐射!原因:它是由石灰岩演变的,它接近岩浆,具有放射性物质。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8.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9.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实现了地区、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运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0.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合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对地表的影响两者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共同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

15、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11. 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分类: 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延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而形成。12. 褶皱与地貌:形态岩层形态常见地貌地形倒置成因背斜向上拱起山岭背斜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向下弯曲谷地、盆地向斜山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仅凭山岭或谷地不能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 褶皱图: 典型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13. 断层:地垒 断层图: 断

16、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地垒,如:泰山、华山等。 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地堑,如:渭河谷地、汾河平原、东非大裂谷等。地堑地堑14.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举例说明):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四)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5.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力作用形成地貌分布地区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分布最明显)侵蚀沟谷、峡谷、瀑布沟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峡谷:三峡喀斯特地貌堆积山口:冲积扇、洪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分布最明显)侵蚀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

17、蚀洼地)新疆魔鬼城堆积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作用侵蚀:冰川谷地(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堆积:冰碛(q)地貌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 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有: 氮:含量最多,体积比为78,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含量次多,体积比为21,是维持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3. 大气的垂直分布: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垂直分层主要特点高层大

18、气80500km有电离层,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平流层1.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适合高空飞行对流层1.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复杂多变4.与人类生活密切5.厚度不一:低纬厚,高纬薄。赤道1718km;两级89km(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此外大气对太阳辐射还有反射作用,通常云量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5. 太阳温度高,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部分,属于短波辐射; 地球表面温度低,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紫外波段部分,

19、属于长波辐射。 6.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7. 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靠大气逆辐射实现,它将热量返还给地面,部分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8. 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答: 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层,大气层不仅可以削弱太阳辐射,还能起到保温作用。9. 为什么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答: 因为云层可以反射或散射太阳辐射,使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减少。10.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答: 因为云层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三

20、)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1.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2. 热力环流的成因: 由于各地冷热不均,产生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平面(即水平面)上各地的气压差异,从而产生热力环流(即风)。 先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后有空气的水平运动。 不论什么情况,同一地点,高空气压低;低空气压高。 左图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由空气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由气体的热胀冷缩引起。 热力环流实例:热岛效应、海陆风13. 热力环流示意图: 规律总结: 气压高低是同一水平面上相比较而言的,同一地点随海拔上升气压变低。 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地点,近地面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

21、等压面在高气压处凸起,在低气压处凹陷。(四) 大气的运动水平运动(风)14.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15. 比较高空和近地面风向:位置空气所受作用力风向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与等压线斜交 北半球高空风向图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图16. 画风向的步骤: 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南、北半球,根据地转偏向力画风向。 若是高空,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90角,然后再画地转偏向力; 若是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45角,反向画地面摩擦力,然后再画地转偏向力。(五) 气压带与风带:17. 大气环流概

22、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18. 大气环流影响意义:答: 能够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19.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特点:答: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0. 大气环流示意图:(六) 海陆分布与季风环流:21.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影响基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上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上往往形成高气压。 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特点: 北半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

23、的特征。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7月)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1月)22. 季风环流: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东部地区形成的季风最典型的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存在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季风的特点: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夏季冬季夏季冬季风向东南季风西北季风西南季风东北季风源地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印度洋西伯利亚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湿热干冷湿热干热影响下的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寒冷干燥高温多雨炎热干燥23. 不同季节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七) 常见的天体系统:24. 锋面概念:锋面是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25. 锋面的类型和特点:

24、类型(表示符号)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团运动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锋面相对静止天气特征过境时阴天、刮风、雨雪连续性阴雨降水天气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我国典型天气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大风、沙尘暴春季华南地区的雨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26. 锋面结构示意图: 冷锋示意图 暖锋示意图冷锋、暖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 锋面符号(即冷锋的三角、暖锋的半圆)的方向表示“主动气团”(冷锋即冷气团、暖锋即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降水都在暖气团一侧不同点 降水位置不同冷锋降水在锋

25、后暖锋降水在锋前 坡度不同冷锋坡度陡暖锋坡度缓27. 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北半球情形)类型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天气状况我国典型天气气旋低辐合上升阴雨天气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反气旋高辐散下沉晴朗干燥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28. 气旋和反气旋的空气流动: 气旋(北半球) 反气旋(北半球) 气旋(南半球) 反气旋(南半球)【总结】:气 旋近地面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反气旋近地面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八)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29.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6、有: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影响气温;大气环流影响降水。 下垫面包括:海陆、地形、洋流、植被、物质组成 人类活动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砍伐树木、酸雨29.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30.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特征成因热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刚果河流域、亚马逊河流域、东南亚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热带疏林草原气候1020大陆西岸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南亚季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的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1025大陆东岸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终年高温,旱雨两季交替 海陆热力差异大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热带沙漠气候2030大

27、陆中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常年高温干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的交替控制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开普敦、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洛杉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2535大陆东岸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差异大温带温带季风气候3550大陆东岸东亚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大陆西岸欧洲西部、南美洲南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温差小,全年降水平均受西风带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大,常年干旱少雨 终年受大陆

28、气团控制寒带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冰洋沿岸全年皆冬,多云雾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寒带冰原气候两极地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全年酷寒干燥地处高纬,太阳辐射少,多下沉气流31. 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根据平均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所在半球。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热量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热带1525亚热带018温带0(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18(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寒带010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热量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降水类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15年雨型热带季风气候夏雨型(最多月降水量季:400mm;草:400mm

29、)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少雨型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00(020)夏雨型地中海气候冬雨型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型温带季风气候0(降水少于季风气候)夏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结】: 判断半球;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综合判断。 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一) 水循环:1.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 三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湖泊淡水、河水、浅层地下淡水。3. 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与人类密切相关;作用: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海上内循环(蒸发量最大

30、)、陆上内循环(最脆弱,最易被干扰)。5. 水循环示意图:6. 水循环的意义: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联系了四大圈层,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7. 河水的来源被称为河流补给,一般可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几种类型。8. 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由于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就会导致资源性缺水或水质性缺水。9. 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举例: 人工降水影响降水; 柏油路的修建影响下渗; 围湖造田影响湖水蒸发。(二)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10. 洋流的概念:洋流是海洋水沿相对

31、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11. 海洋水体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12. 洋流的分类: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寒流; 根据形成原因,洋流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13.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14. 洋流与风带的关系: 信风带南北赤道暖流;西风带西风漂流。15. 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 南纬40附近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等温线往哪凸,洋流就往哪流。 南北流

32、向的洋流中,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冬季呈逆时针。16. 洋流的地理意义: 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 在远洋运输中船舶总是尽可能选择顺洋流的航线航行。 对于海洋污染,洋流会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17.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秘鲁渔场属于“上升流渔场”。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

33、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2. 自然带的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相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陆地上的自然带常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3. 地域差异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4. 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注意: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4、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中纬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气候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寒带冰原带5. 比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规律分布特征主导因素表现明显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热量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沿平行于海岸线的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更替水分条件中纬度大陆地区(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 形成原因:在山区由于海拔高低不同,导致水分条件、热量状况

35、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7. 影响因素:纬度、相对高度8.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所形成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通常是山体相对高度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通常是纬度越底,自然带越丰富。 垂直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自然带相似。 山地自然带的更替界限,通常是向阳坡较高,背阳坡较低。 山地雪线的分布,通常是迎风坡较低,背风坡较高。(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总结】: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形成基础热量水分水热及其组合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

36、位置相对高度、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实现的。4. 大气圈与海洋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通过

37、蒸发和太阳表面辐射向大气圈输入热能,影响大气的运动。 大气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递给海洋,形成风浪和风海流。5. 说明植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吸收作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 呼吸作用: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6. 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概念: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全部。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

38、类1.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闪电不属于自然资源)2. 种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 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及开发利用要求:共同特点开发利用的要求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利用的发展性发展科技,挖掘潜力,谨慎开发4. 土地资源与人类:人类文明生产特征评价土地影响的标准人类对土地的影响采猎文明狩猎、采集质量较小农业文明种植、养殖质量、数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工业文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区位、

39、用途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日益严重5.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适度开发; 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起来; 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自然灾害的种类: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2.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 洪水的形成; 对人类造成损害。3. 洪水形成的基本原因: 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4. 影响流域汇水速度和河道排水速度的因素: 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

40、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项目影响相关性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流域汇水速度越快正相关土壤含水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慢正相关植被覆盖率越高,流域汇水速度越慢负相关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曲折,河道排水速度越慢正相关河道越通畅,河道排水速度越快正相关河道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快正相关5. 可能导致洪灾的人类活动有: 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汇水速度加快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从而诱发、加剧了洪水;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6. 洪灾的防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