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46086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的观察调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进行危害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具有取食量大、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传播途径多、易成灾的特点。此虫于2012 年 8 月份在睢宁县桑园内首次发现危害,2012年秋季采集幼虫罩养获取越冬蛹,2013 年 4 月份,将越冬代蛹放入试验桑园内罩养,同时结合大田调查、性诱捕器诱蛾等方法对美国白蛾的生活史、幼虫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调查。1、 生活史美国白蛾在江苏睢宁地区能完成 3 个世代,少量存在第 4 世代,但不能完成发育历期,第 4 代美国白蛾的幼虫在低

2、龄期即死亡。以第 3 代美国白蛾的蛹在树缝裂隙、枯枝落叶下、砖瓦石块缝隙、地表浅土内、建筑物缝隙及角落等处越冬; 越冬代蛹于翌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羽化,5 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 1 代美国白蛾的幼虫在 5 月上中旬孵化,5 月下旬到达网幕高峰期,6 月中旬开始下树化蛹,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羽化,6 月下旬末至 7 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 2 代美国白蛾的幼虫 7 月上旬初孵,7 月中下旬出现网幕高峰期,7 月下旬第 2 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树化蛹,8 月上中旬进入羽化盛期; 8 月上旬始见第 3代卵,8 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8 月下旬至 9 月上

3、旬为第 3 代幼虫网幕显现高峰期。第 2 代与第 3 代美国白蛾有世代重叠现象,9 月中旬开始第 3 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树结薄茧化蛹,持续到 10 月下旬,绝大部分以第 3 代蛹越冬,但也有少量 9 月中旬化蛹的,于 9 月下旬末至 10 初羽化,并交配产卵,10月中旬孵化,因10 月下旬平均气温降到 15 以下,幼虫逐渐停止发育并陆续死亡。2、 幼虫2 1 幼虫体色的变化美国白蛾初孵幼虫体色为淡黄色,头黑色; 取食后体色渐变为淡绿色; 1 龄末期时,体色为黄白至偏黄色; 2 4 龄幼虫取食阶段体色为淡绿色,进入龄末时幼虫体态变粗短,体色变为黄白色; 而 5 6 龄幼虫进入龄末期时,体态变粗

4、、短、肥胖,活动减缓直至不食不动,体色除背宽带为黑色外,侧带为黄色,头壳黑色。第2 代、第3 代的第 7 龄幼虫,胸腹部黄绿至灰黑色,背部两亚背线间有一条灰褐色至灰黑色宽阔纵带,背中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毛疣黑色,其余毛疣多橙黄色,各毛疣上均生有白色且混杂有黑色或棕褐色的长毛丛,气门椭圆形,白色,具黑边。2 2 幼虫龄数及龄期识别2 2 1 幼虫的龄数 幼虫期蜕皮的次数决定幼虫的龄数(刚孵化的幼虫为 1 龄,每蜕皮 1 次,增加 1龄) ; 因此,我们采取通过批量罩养,每天早、中、晚 3次观察记录幼虫的蜕皮次数,依次来判断各代幼虫的龄数。经过详细观察,本地区美国白蛾 3 代幼虫的龄数

5、不一致,第 1 代幼虫全部为 6 龄(共蜕皮 5次) ; 第 2 代、第 3 代幼虫均为 7 龄 (蜕皮 6 次) 。有资料报道第 2 代幼虫兼有 6 龄和 7 龄,但我们罩养的第2 代幼虫(2 个卵块,每个卵块各调查50头幼虫) 均为 7 龄。这一结果是否与观察幼虫数量偏少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2 2 2 幼虫龄期的识别 田间幼虫的龄期主要是根据幼虫的体长和头壳宽度来识别,为了较为准确地识别幼虫的龄期,我们对幼虫的体长和头壳宽度进行了测量(测量工具为 0. 1 mm 游标卡尺) ,测量时选择幼虫处于龄末期进行,各代各龄幼虫体长: 1龄幼虫 2 3 mm,2 龄幼虫 4 5 mm,3

6、龄幼虫 6 8 mm,4 龄幼虫 10 15 mm,5 龄幼虫 15 19 mm,6龄幼虫 20 30 mm,7 龄幼虫25 32 mm(表 1) 。由此可以看出,各代幼虫同一龄期的体长值有一定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如第 2 代幼虫虫体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第 2 代正处于高温季节,幼虫发育快,龄期短,食叶量少,因此虫体相对较小。由于 4 5 龄幼虫有时体长相差不太明显,且不同代次同一龄期幼虫的体长相差较大; 因此,需要测量其头壳宽度及观察是否破网扩散等情况来准确界定龄期。通过测量,各代幼虫头壳宽度: 1 龄幼虫0. 25 0. 35 mm,2 龄幼虫 0. 35 0. 50 mm,3 龄幼虫0

7、. 60 0. 90 mm,4 龄幼虫 0. 80 1. 20 mm,5 龄幼虫1. 30 1. 80 mm,6 龄幼虫 2. 00 2. 40 mm,7 龄幼虫2. 30 2. 80 mm(表 2) 。2. 3 各龄幼虫的取食特点和活动规律美国白蛾幼虫孵化主要集中在相对湿度较大的夜间至早晨 8: 00 前。幼虫孵化后,一般先聚集在卵壳表面或周边,取食卵壳,隔一段时间后渐渐爬到卵块所在的叶片边缘,先在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后在网内取食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半透明状。随着幼虫的成长,食量渐增并逐渐加大网幕。1 2 龄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取食量少,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及叶脉,被害叶片呈

8、纱窗状; 3龄幼虫主要啃食叶背的叶肉,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脉,形成少量的孔洞和缺刻,取食量较 1 2 龄幼虫明显增大。由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因产卵先后、幼虫取食量多少的不同而致发育不同步,同一网幕内幼虫的发育程度往往分为 2 3 个批次,各自相对聚集,有的已近龄末不食不动,有的则尚在取食。一般3 龄幼虫前,同一网幕内幼虫的发育期相差 1 2 d,到 6 7 龄时,幼虫发育期最多的可相差 6 7 d 。据我们观察,3 龄幼虫前,同一批次孵化出的幼虫大多在同一个网幕内危害; 从4 龄幼虫起,幼虫的发育期开始明显不同步,个体发育开差开始拉大,同一网幕内幼虫发育快的与发育慢的各自形成小团体,分别在不

9、同的叶片或同一叶片的不同地方结网、取食,形成 2 3 个相对独立的小网幕,但整体上仍相邻紧密,成为一个较大的网幕。4 龄幼虫取食叶片亦主要啃食叶肉,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脉,但取食形成的孔洞和缺刻较 3 龄幼虫明显增多。3 4 龄幼虫取食后的叶片由于存留的上表皮和叶脉包被在网幕内,使被害叶片呈网状和白膜状,可看到明显的危害状,这个时期为幼虫网幕显现高峰期。1 4 龄幼虫进入各自的龄末期时不食不动,并排或有序地群集在网幕内,时间一般为 12 24 h,气温低或阴雨情况下时间延长。蜕皮后的幼虫头宽增大,体色加深,体毛增多加长,1 2 h 后钻出网幕继续危害。自 5 龄起,同一大网幕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幼

10、虫陆续破网扩散,转换枝叶,一般形成 2 3个,最多可形成 3 5 个小群体,各自相对独立或相对集中取食,进入暴食期,幼虫主要取食叶肉和侧脉,仅留叶柄或主脉。5 龄幼虫进入龄末或蜕皮前,一般十多头或几十头松散聚集,大多数幼虫在松散而薄的网幕内不食不动; 也有的幼虫不结网幕,就在叶表面静待蜕皮。从 6 龄开始,幼虫分散遍布在全树的叶片上,能将叶片全部吃光或仅留叶柄。据调查,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1 龄幼虫可耐饥饿 1 2 d,2 龄 2 4 d,3 龄3 5 d,4 龄 5 8 d,5 龄 5 9 d,6 龄 8 11 d,7 龄 9 13 d。4 6 龄幼虫在停食 8 12 d 后还

11、可以恢复取食,少数幼虫耐饥饿天数可达 18 d。部分高龄幼虫因饥饿可提前化蛹,且大多数可以羽化并交尾产卵。2. 4 幼虫历期观察由表 3 可以看出,幼虫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由于前期气温偏低,第 1 代幼虫1 2 龄历期较长,全龄平均历期 29. 3 d。第 2 代幼虫发育期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发育历期最短,平均为 23. 4 d; 第 2 代的 2 3 龄幼虫如果正值高温、高湿季节,最短的 2. 5 d 即可完成 1 个龄期的发育。第 3 代幼虫历期开差较大,为 30 45 d; 8 月中旬孵化的全龄历期为 30 33 d,8 月下旬孵化的全龄为35 40 d; 8 月下旬末至

12、 9 月上旬孵化的幼虫甚至持续至10 月下旬,幼虫龄期超过45 d。主要是由于前期气温较高,幼虫发育较快,而中后期随着气温的降低,加之各虫态发育极不整齐,各龄历期大大延长。第 2 代与第 3 代发生世代重叠现象,虫态混杂、持续时间长、跨度大,且中间受温度、降雨甚至连续阴雨等气象因素影响大,即使同代同龄幼虫的历期也有很大的差异。如第 1 代5 月23 日孵化的幼虫,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最早的 6 月 18 日幼虫老熟,最晚的 6 月 24 日老熟,相差 6 d。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美国白蛾的天敌幼虫寄生率很高,为 20% 70% ,初步鉴定该寄生蜂为茧蜂科、盘绒茧蜂属的 1个种(Cotesia sp

13、),如果此寄生蜂人工繁殖成功,并在美国白蛾发生区大量投放,那么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参考文献:1 唐燕平,衡学敏 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 : 250 2512 杨乃丰,张爱诚 美国白蛾幼虫发生规律观察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 : 159 1603 刘昌兰,乔仁发,宋华利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5,35(2) : 26 274 陶万强,蘖洋,陈凤旺,等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 中国森林病虫,2008,(2) : 10 115 仝德侠,侯莉,董辉,等 美国白蛾在睢宁地区桑园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J 中国蚕业,2013,34(2) :16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