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48735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专题以人文话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关注人本身及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文思想贯穿始终。新的专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其个性,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即不再强调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弱化了学生对基本语言技能的把握,从原先强调工具性;偏向了强调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是人们最基本的交流手段,是组成人类文明的一大要素。语文课程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显然,这套教材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

2、笔者就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出发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一、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立足文本,析词入理,披文入情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反复吟诵作品。教师要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大声地读,用心去拥抱语言,用心和作者的灵魂进行深层交流,在思想感情的强烈冲击中体会作者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生命的高度。因此,人文精神的传递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体味涵泳实现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应着眼于对具体文本语言的感知、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自然实现,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通过对某些关键字词的辨析,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人文的双丰收。在念

3、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描写赤壁江景的细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整体感悟,还让他们换掉动词,再反复比较、推敲,穿;写出了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把奔腾的巨浪冲击江岸的力量表现了出来,卷;突现了波浪的强度,诗人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描写这些景色,引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我们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雄美壮观的画面,而用其他动词似乎都不能把这种效果表现出来。通过对这几个字的辨析,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赤壁的雄奇,为他们理解苏东坡的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朴朴实实的教学使这节课上得扎实、厚实,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二)立足文本,反复品味,慎用多媒体

4、伴随新教材的使用而来的是多媒体的滥用,似乎教材一改革,授课方式也必须改革。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用多媒体执教江南的冬景,郁达夫细致描绘了五幅画面,这位老师肯定是位动画高手,把这五幅画都用动画表现了出来,画面丰富,色彩艳丽,课件制作精美,赢得了一片赞美声。在老师和学生围绕画面展开的热烈讨论声中,笔者却感到迷惑: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头脑中会留下什么?是郁达夫那饱蘸感情的句子,还是多媒体展示的那些动画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在 45 分钟里,学生的眼睛驻留在课本上的时间还不足 10分钟啊!笔者并不反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但笔者认为黑板、粉笔也好,多媒体也好,都只是教学工具罢了,而语文课

5、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我们应该确立文本在语文课上的主角地位,而不能让图片、音乐、多媒体画面这些配角来喧宾夺主。语文课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学科,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和文本做思想感情上的对话,这才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三)立足文本,加强诵读,增加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储备一定量的语言知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是记性好,悟性差;,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得以实现。所以笔者把读;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在

6、教授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去读,并且把读课文贯穿始终。曾有一位学生对笔者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您教老王时让我到讲台上朗读课文的事情,从那之后我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充满了信心。;的确,永存于学生心底的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课文,不是教师一厢情愿教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并领悟的。二、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生举一反三苏教版新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也多有不足之处,文言文混合着现代文按照主题编排,没有突现文言文字词句的特点,而且,积累与运用;偏重于对文言文内容的赏析,而对文言句式及字词句较少涉及。高一新生在小学和初中并没有积累多少文言文基础知识,假如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学生文言

7、文基础薄弱和理解能力差的情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与操作性的缺失常常使得学生消化不良;,因而文言文教学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文言文教学才是成功的。基于学生的现状,笔者摒弃了字字不放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只把基础的字词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在具体理解文言文时,不再串讲,只选出重点难点加以点拨,然后就放心地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此外,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来看,课外文言文是考查重点,所以教师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多多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这样长期的有效学习后,学生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会

8、提高,也才能说明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例如笔者在教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力求从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上讲明白这两个知识点,在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中使学生明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两句中的来、安;和先、后;分别用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来;和安;的动作发出者都是百姓,这两个动作都是由国君引起的。先、后;是蔺相如的主观愿望,即以为先、以为后;。有了对比和分析,学生的理解自然深刻多了。所以,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字词句不能只进行方法的指导,更要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本质规律,学生在深刻理解之后,就能灵活运用,既扎实掌握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又学会了举一反三。真正有效的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但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又走入了另一极端:轻视工具性而过于重视人文性。钱梦龙先生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中容易走极端,这种极端危害性极大,但却成为一种流行的东西而备受欢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把语文课教得扎实、朴实、厚实,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