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49956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地区917岁学生孤独感与自尽心理的关联(2)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态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对各年龄段深入分析发现,915岁,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支持显著升高,而1517岁,这种支持会有所下降,初三年级仍旧出现一个拐点。具体见图1、2和3.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杀态度。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赞成自杀行为,更不支持自杀者,更不支持安乐死;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赞成自杀行为,更支持自杀者,更支持安乐死,见表2.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自杀态度观存在显著影响。百依百顺的抚养方式会让学生更不赞成自杀行为和安乐死;而粗暴打骂的管教方式会让学生更赞成安乐死,见表3.父母关系较

2、差的学生更赞成自杀行为,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更赞成安乐死;有些意外的结果是,与父母关系很差的学生最不赞成自杀行为,也不赞成安乐死,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很少(只有5人),数据的代表性不足有关,见表4.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分别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为因变量,以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能显著的预测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7)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8)。3讨论。在影响自杀的众多因素中,孤独情绪是重要因素之一3.但国内对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研

3、究很少6-8.且已有的孤独量表不完全适合于本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孤独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孤独形容词量表,用于测量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低,但这种体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的频率能显著的预测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是否亲自抚养并与孩子共同居住、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与崔光成21、孙逊22、白春玉2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尽量能亲自抚养而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尽量采

4、取帮助开导,而不粗暴打骂;良好的夫妻关系均有助于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减少。从学校方面来看你,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与张见有24、刘红2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学业成绩以及是否来自农村均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仅限于成绩,还应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加强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唯成绩论,评价多元化将有助于学生孤独情绪的减少。而孤独情绪体验的减少,最终将有望降低对自杀的肯定支持。重庆市中小学生对自杀呈现出矛盾或中立的态度,这与杨楹26、喻彦11、张媛13等人对中学生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并且,中小学

5、生的自杀态度受多种因素及孤独情绪体验频率的影响。程玉兰等人27对初中生自杀倾向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自杀倾向要受到年龄、年级、友谊等因素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15岁的中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多,对自杀的态度也是最支持的。这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一致的,需要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态度在预测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8,因此,对中小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学校及家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新的认识,对生活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Wang S Y,Li Y H,Chi G B.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

6、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372(9651):1765-17732高丽,崔轶,严进.中学生自杀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38-2403刘畅,赵群.医学生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47-17494艾娟,张敏.老年人孤独、自杀态度以及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30-833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49-9496莫书亮,孙葵,周宗奎.老年人日常人际问题解

7、决中的悲伤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年龄和人格特质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6),111-1167邓天,高隽,钱铭怡,等.汶川地震的自传体记忆:回忆视角与情绪体验J.心理科学,2010,33(5):1262-12658罗峥,付俊杰,熊庆秋,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J.心理科学,2012,35(2):481-486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3-30510王军,葛小锚,胡健,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9):830-8

8、3111喻彦,彭宁宁.上海市高中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水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38-4012姜晓梅,张兰.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杀态度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28-23113张媛,胡小兵,程欣,等.高中生自杀态度的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8-26014杨玲,樊召锋.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与危机干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35-23715张雪海,张新卫,章珍珍,等.杭州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

9、,324-32616杨汴生,何健,钟娅,等.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自杀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09-71017吴冉,张梅,朱文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与心理援助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276-128018喻茂娟,黄德远,张伟,等.贵阳市城区中年人自杀危险因素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4):422-42319常向东,袁大伟,金霞芳,等.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56-155920肖水源,杨洪,董群惠.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250-

10、25121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622孙逊.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5(8):59-60,8523白春玉,张迪,陈容,等.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73-47424张见有,江慧,韦嘉,等.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09-151325刘红,王洪礼.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44-4726杨楹,王帅,张金玲,等.高中生自杀态度与孤独、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245-24827程玉兰,田本淳,吕书红,等.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24-92628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