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5110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40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史】(1) 古代政治史1、 夏商西周(中国古代早期) 中央:王位世袭制(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后:嫡长子继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 地方:分封制(始于夏,沿袭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1)目的: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巩固国家政权。2)对象:王族(鲁、燕、卫、晋)、功臣(齐)、先代贵族(宋)3)义务:朝觐述职(政治),缴纳贡赋(经济),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4)作用:(积极)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拓了疆域。 (消极)地方权力膨胀,威胁王权,导致社会动荡。 宗法制(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1)核心:嫡

2、长子继承制2)作用: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周礼: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活动与生活的准则。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 春秋战国 时代变革1) 生产力发展:A. 铁器广泛使用B. 水利设施

3、修建:楚国芍陂(最早)、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2) 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力发展,私田大增,井田制瓦解3)上层建筑变化:分封制瓦解 春秋诸侯国赋税改革1)管仲改革(齐)A.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B. 内容: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来收税)C. 影响:增强了齐国国力,稳定了社会,增加了国家收入,使齐桓公称霸2)鲁: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3)秦:初租禾 卿大夫夺权:三桓执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诸侯国政治改革1)李悝变法(魏)A. 内容: 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制度,起用有才之士 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制定法经B. 影响: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

4、强国2) 吴起变法(楚)A. 内容: 打击、流放旧贵族 精简机构,裁撤冗官,节省开支来养兵B. 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3) 申不害变法(韩)A. 内容: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明确赏罚制度 加强君主集权【注:以上改革均是奴隶主阶级发起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4) 商鞅第一次变法(政治改革为主,辅以经济改革)A. 原因:顺应形势,摆脱落后,成就霸业B. 背景: 秦襄公:杀犬戎,保周平王有功,封侯立国 秦穆公:向西发展,开阔领土 秦献公:改革 宣布“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 重新编制户籍,保证了赋税,加强了中央集权 迁都栎阳,便于向东拓展 秦

5、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由魏国来秦C. 准备:三见秦王,取信于君。徙木为信,取信于民【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D. 时间;公元前356年E. 内容: 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变法保障) “令民为什伍”:加强基层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什伍户籍制) 影响:加重人民痛苦,滋生暴政(消极) 加强基层管理,巩固统治(积极)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十二等爵制 影响: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奴隶主贵族 禁止奴隶主间私斗(削弱奴隶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影响: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商品经济 “燔诗书而明法令” 影响:加强思想统治5) 商鞅第二次变法(经济改革为主,辅以政治改

6、革)A. 时间:公元前350年B.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在法律上明确承认土地私有制 改革赋税制度:不按亩数收按户数收 影响:发展了个体小农经济,增加了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赋税、俸禄制度的公平,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普及县制【秦在春秋已设县】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 改革秦国风俗,男女别居,强令兄弟分家 影响:增加了户数,从而增加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6) 商鞅变法影响(商鞅虽死,秦法未变)A. 商鞅死因(辞官逃亡抵抗车裂死): 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利益 严刑酷法引起一些群众反对 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靠山B. 后商鞅时期的变法进展 秦惠

7、文王及其后继者继续沿承商鞅变法措施,延续了“布衣将相”格局 继续推广郡县制 完善秦律 继续统一度量衡,发行“半两钱”C. 性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较为深刻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D. 各领域影响 军事:由于奖励军功,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政治: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E. 成就:军功爵制、县制、什伍户籍制、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郡县制、中央集权,使秦国成为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3、 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A. 太尉(全

8、国军务) B.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C.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典籍章奏)3)地方: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影响积极: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融合。消极:滋生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民族融合1)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安全,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修灵渠4、北魏 历史概况1) 分裂的时代东汉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隋蜀西魏北周吴东晋宋齐梁陈2) 北

9、魏的建立及北方统一A. 过程 315年,鲜卑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很快被前秦所灭 386年,拓跋珪(北魏太祖道武帝)乘前秦瓦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之际,重建代国,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统一蒙古草原 398年,灭前燕,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统一北方B. 统一原因: 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大 外因:前秦统治瓦解C. 统一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发展,稳定了北方局面,保障了百姓安定3) 民族融合A. 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B. 途径:战乱、迁徙、政策、经贸C. 特点:双向性、全方面融合,儒学大一统是民族融合的精神支柱D. 意义: 政治:巩固统治,缓解矛盾,促进国家统一 经济:促进边疆开发和

10、经济发展 文化:丰富民族文化 北魏前期改革1) 目的:维护统治,适应中原的经济文化2) 措施:A. 道武帝:打破原有部落组织,分土编户(瓦解旧社会)B. 明元帝:劝课农桑,田租减半,网罗汉族人士参与北魏政权建设C. 太武帝:笼络世家大族 孝文帝改革1)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的制度】A. 背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避税征兵,政令难行 官禄制度不完善,官吏没有俸禄,搜刮民脂,人民穷困 民族歧视,汉族等其他民族地位低下,矛盾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矛盾加剧 农民起义频繁,统治不稳B. 措施 整顿

11、吏治,严惩贪污腐败,颁布俸禄制 影响:改善了北魏吏治,减轻了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发展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核心):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积极性 缓解了民族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北魏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增加了税收 设立三长制: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影响:加强了基层管理,保障了均田制顺利推行 改革礼俗,禁止鲜卑同姓婚娶,制定礼服,废除“羊皮裤” 影响: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2) 后期【推行汉化政策】A. 背景: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B. 措施: 假借南征,迁都洛阳

12、原因:平城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 平城地处边塞,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鲜卑贵族在平城势力大,不利于改革顺利推进和学习接受汉文化 平城受北方柔然部落侵袭,安全保障差,威胁统治 目的:更好维护统治,学习先进汉文化,接受中原文明 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胡汉通婚 影响: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巩固统治,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改革官制:扩充魏晋九品制品秩 影响: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易产生社会矛盾 改革礼制:扩大对华夏先贤的祭祀, 继续推行均田制 改革官员考核办法:三年一考决定官员升降3) 评价认识A. 意义

13、促进北方经济复苏与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生产方式农耕化)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社会制度封建化)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唐统一建立了基础(生活方式汉族化)B. 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C. 成功原因: 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 措施得力,内容全面 冯太后支持,孝文帝胆略卓识过人5、 北宋 中央集权加强(原因)1)集中兵权(调而不统,统而不调): A.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B. 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A.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 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 设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管理财政 D. 派文臣知州,设通判监督

14、知州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4)影响:A. 巩固政权,防止了藩镇割据(积极) B. 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困境(消极) “三冗”现象(表现)1) 冗官A. 原因: 官僚机构大幅增设,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恩荫”制度等导致官吏人数大增B. 影响: 降低了行政效率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 冗兵A. 原因: 北宋采取“荒年募兵”政策 对辽和西夏的军事防御加强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行兵权集中B.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3) 冗费A. 原因: 冗兵、冗官现象导致财政负担过大 每年给辽和西夏岁币(澶渊之盟)B. 影响:财政负担过大 积弱积贫局面(表现)1) 积弱:A.

15、表现:军队战斗力下降,对辽、西夏作战屡败 B. 原因:兵权过度集中,政府腐败,兵力虚弱2)积贫:A. 表现:财政困难 B. 原因:过度的中央集权造成“三冗”现象【注:根本问题还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庆历新政1) 背景(内忧外患)A. 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建立后,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然后赐其大量田宅(地主有地无耕)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农民起义频发(农民有耕无地)B. 积贫积弱局面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C. 边疆战事吃紧,外来侵略严重(民族矛盾)D. 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和改革派斗争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矛盾)2) 时间:1043年 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

16、等4) 中心内容:整顿吏治,严格吏治管理,清除冗官5) 改革纲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6) 失败原因:A. 政治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B. 损害了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极力反对7) 影响:A. 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继续,财政更加窘迫,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消极) B.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积极)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劫富济国】1) 背景:A. 内忧外患加剧,统治危机四伏 B. 庆历新政夭折,朝野变法呼声不断 C. 宋神宗即位,力图富国强兵2) 标志: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3) 内容(10691076年)

17、A. 富国之法(核心)【开源节流,调整封建国家和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促进生产 措施: 青苗法: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时向其提供低息贷借 影响:.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进行高利贷盘剥 .增加了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影响:.增加了耕地,提高了财政收入 .利于农民精于生产 免役法:征收免役钱,服役人员缴纳费用雇人服役 影响:.开辟了政府收入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稳定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影响:.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市场稳定 .增加了财政收入 方田

18、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收税 影响:.限制了虚报隐漏田税的行为,增加了财政收入 .改变了豪强地主有产无税、贫苦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缓解了社会矛盾 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时,就近采购、统一运输等 影响:.保障了京师的物资供应 .限制了商人操控市场和官吏从中谋私 .减轻了农民运输劳役负担B. 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 措施: 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同保之人相互监督 积极影响:.加强了民兵素质 .避免了地方不安定因素 .加强了基层管理和中央集权 .转移了中央财政支出,节省了开支 .动员了更多军事力量,保证了兵源 消极影响:

19、.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负担 .违背了农民意愿,消极训练,效果甚微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代养,代养户可酌量免除赋税,马死要赔偿 积极影响:.减少官府养马负担 .节约了政府养马开支 消极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 .马匹质量参差不齐 置将法(将兵法):选派专门军官负责地区训练,将领固定 影响:提高了军队实战能力 设立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影响:.提高了武器质量和数量 .培养了一批高技术工匠 .整顿了以公谋私的不良风气C. 取士之法 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措施: 整顿吏治:用人唯贤唯才,使官员专于一门,加强考核,优异者破格提拔 影响:.裁撤了大量不合格冗官 .精简机构,提高

20、了办事效率 .提拔了一批具有实干能力的官员 .节省了政府开支 改革科举制度:反对科举试题大而空,取消明经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 影响:为变法提供了人才,利于变法开展 改革学校教育:在太学中增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 影响:.推进了宋朝文化、科技、学术的发展 .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4) 评价认识A.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B.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C. 影响 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促进了农业等经济生产,客观上利于社会进步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宋

21、积贫积弱的局面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改革,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伤害了农民D. 失败原因: 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体制弊端,治标不治本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极力反对 用人不当,变法措施在执行中存在问题,激化了和农民的矛盾 宋神宗决心不坚定 王安石性格刚直,树敌多 宋神宗驾崩,失去变法依靠【注: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6、汉至元制度演变地方中央西汉郡国并行、划州设刺史内(决策)外朝(执行)(汉武帝)东汉州、郡、县尚书台(决策)、分六曹(执行)三国魏/尚书台(执行)、中书省(决策)隋唐道、府、县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

22、、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宋道、府、县二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元行省、路、府、县二府制: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行省制下:西藏(宣政院);河北、山西、山东、大都(中书省);其它地方设行省7、明清 明朝:中央: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设锦衣卫】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东厂】【宰相:赋予决策权,地位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地方:设三司【布政使司(行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 清:中央:1) 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 2)入关后:仿明设内阁3)康熙:设南书房 4)雍

23、正: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地方:总督巡抚三司(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湖广总督湖北、湖南;两广总督广东、广西)【选官制:征辟(召)、察举制(汉,品德)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科举制(隋炀帝正式形成唐宋发展明清衰落1905年清末新郑最终废除,才干品德)】科举制评价:进步性:公正客观;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明朝中叶以后越发钳制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总结:秦至清,发展总趋势:皇权强化,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2) 古代思想史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背景:1)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24、4)士阶层崛起 代表人物派别时间主张名言孔子论语儒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未被统治者采纳)春秋1) “仁”思想(内在的美德)A. 统治者:为政以德B. 老百姓:合乎“仁”要求3)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在的规范)2) 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孟子儒家: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战国1) 提倡“仁政”2) 性善论3)君轻民贵(民本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荀子1) 性恶论2)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学派合流)3)君舟

25、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道德经道家(中国哲学思想的奠基者)春秋1) 朴素辩证法2) 世界本原是“道”(核心)3)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庄子战国相对主义“不以人助天”墨子墨子墨家春秋1) “兼爱”、“非攻”(空想成分),反对不义之战,支持正义战争 2)节俭朴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韩非子韩非子法家(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被统治者所接受。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理念基础)战国1) “法”(法律)、“术”(方法)、“势”(地位)三者集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2)以“法”治国“刑罚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

26、” 影响:1) 促进了思想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儒学发展 西汉新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外儒内法】A. 代表:董仲舒B. 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C. 影响: 加速了儒学传播,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利于封建统治,限制了君权恶性膨胀(天人感应) 宋明儒学(进一步发展)A. 背景: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三纲五常 统治不稳,危机潜伏 佛、道教冲击儒家思想B. 理学(三教合一,维护统治) “二程”程颐、程颢(奠基者): 世界本原是“理”(客观唯心) 封建伦理纲常及等级制度不容改变破坏 “格物致知”(获得理

27、的方法)【获得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理”(相对复杂)】 “存天理,灭人欲”,提高知识来提高道德修养 朱熹(集大成者) “理”是宇宙本原,万物依据 三纲五常即是“理” “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纲常改造人性 影响:A.把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使儒家思想哲理化、思辨化B.影响到日本朝鲜C. 心学 陆九渊(南宋):“心”是世界万物本原 王阳明(明) “心”即理(“理”存在于心中)【主观唯心】 知行合一(行为和思想一致) 致良知(内心反省)【恢复内心已有的“理”(相对简单)】D. 新学(王安石) 明清儒学(批判发展)1) 背景:A.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封建制度衰落,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C

28、. 理学、八股取士制约人们思想2)代表人物著作主张李贽(具有民主色彩)焚书藏书1) 人人平等、自由、自治2)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挑战孔子权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1)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工商皆本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1) 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2)经世致用王夫之宋论、读通鉴论1)朴素唯物辩证法2)社会进化论3)影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埋没原因A. 资本主义萌芽脆弱 B.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 C. 传统文化控制(三)古代经济史1、农业 耕作方式:1)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耜耕):A. 时间:战国之前 B. 工具:木石农具 C.

29、 特点:集体耕作,粗放耕作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A. 时间:战国以后 B. 工具:金属(铁)农具 C.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3)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大规模) 土地制度: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所有】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夏春秋)【国王私有】 A. 实行井田制(开始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新中国土地改革)A.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地位)+ 封建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主体地位)B. 所有权:地主、自耕农私有 经营形式:小农经济(战国)占主导地位1)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大量使用,生产力发展(根

30、本)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发展条件: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技术、水利工程)、国家支持;中外文化交流3)特点:A.规模小,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分工: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C.目的:自给自足4)意义:A.维护了社会稳定,政治巩固(积极) B.使中国农业长期处于封闭、分散、落后的状态中,阻碍了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消极)5) 成就:A. 扩大耕地面积 B. 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轮作复种C. 提高土地生产率:技术中耕、工具西汉耧犁、唐代曲辕犁、曹魏翻车、唐代筒车、商周粪肥绿肥D. 科学育种:穗选、株选、嫁接、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E. 掌握农时:二十四节气

31、、元朝郭守敬发明“简仪”和制订“授时历”F. 影响:使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推动传统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2、 手工业 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出现,商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艺水平最高】A. 管理方式: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B. 产品: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C. 流通:不在市场流通 D. 地位:日趋萎缩2)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A. 管理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B.产品: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C. 流通:在市场流通B. 地位:明中期后居于主导地位3)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A. 管

32、理方式:农民自己经营 B. 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C. 明中期后日趋商品化,剩余部分出售 D. 地位:古代手工业中占主体地位 特点(丝织业、瓷器业、冶炼业)1)分布广泛,规模巨大 2)分工细密,品种繁多 3) 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成就:1)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品种繁多2) 瓷器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元代青花瓷、明代彩瓷、清代珐琅彩3) 冶炼业:先秦冶铜、西周晚期冶铁、春秋冶炼生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灌钢法4)煤:汉代作燃料、北宋产量大增、明代排除瓦斯,更安全,炼成焦炭5)船:商代出现帆、汉代广泛使用、唐代首创水密舱、明郑和宝船3、商业 发展

33、历程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商品交换(雏形)夏商周1)使用贝类货币2)形成“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1) 民营手工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民营商业崛起2)城市不断涌现 3)金属货币大量流通秦统一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和度量衡,修建驰道西汉1) 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 设九市,市井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3)击鼓开闭市唐1) 农村出现大量草市和墟市,市坊(城市)分界 2) 出现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3) 出现飞钱(相当于今天的支票),长安和洛阳是全国商业大都会宋1) 打破坊市制度、打破时间限制 2)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3)汴京商业繁荣元朝 1)漕运、海运发达 2)元大都(今北京)成为

34、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明清1)出现商帮,有徽商、晋商。徽商大多“贾而好儒”,以儒道经商 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直到鸦片战争夭折)1)时间:明中期以后 2)地点:江南地区(具体在苏州、杭州一带)3)条件: 社会生产力提高 商品经济发展 贫富分化 4)行业:纺织业5)标志:雇佣关系的形成 6)发展趋势:发展缓慢,曲折,稀疏,脆弱7)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A. 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B. 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战国商鞅首倡) 目的:巩固统治,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影响: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积极) 阻碍了资

35、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极)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注:“海禁”防止倭寇入侵(明)、防止抗清斗争(清)】 目的:对付沿海的抗清斗争、防止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入侵,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积极) 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C. 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D. 社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相互转化,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四)古代科技文化史 科

36、技1)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的蔡伦改进)、指南针(春秋战国司南出现)、 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2) 我国最先使用十进位值法、珠算和赤道坐标的国家 文学1) 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四字为主)2)楚辞:离骚(长短不齐、浪漫主义)3)汉赋:子虚赋司马相如、两都赋班固、二京赋张衡4)唐诗:蜀道难李白、卖炭翁白居易、“三吏”“三别”杜甫5)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豪放)、声声慢李清照(婉约)6)元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关汉卿、天净沙秋思马致远7)明清小说: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儒林外史吴敬梓、

37、聊斋志异蒲松龄 戏曲1) 参军戏(唐)宋金杂剧2) 元杂剧:西厢记王实甫、汉宫秋马致远、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窦娥冤关汉卿、“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3) 元南戏明传奇“新昆腔”魏良辅4) 昆曲(近代百戏之祖):牡丹亭汤显祖、十五贯朱素臣清京剧(徽汉合流,同光年间广泛流行) 书法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草圣”张芝(东汉)3)楷书:宣示表钟繇(三国魏)、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唐)、多宝塔碑颜真卿(唐)、玄秘塔碑柳公权(唐)4)行书:兰亭序王羲之(书圣,魏晋) 绘画1)魏晋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游春图展子虔(隋)、2)唐:步辇图阎立本、送子天王

38、图吴道子(画圣)、曹霸和韩幹(画马)、薛稷(画鹤)、韩滉(画牛)、3)宋:李公麟“白描”、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徽宗(画鹰)4)元明清:秋郊饮马图赵孟頫(元)、董其昌(明,画山水)、唐寅(明,画侍女)、徐渭(明,画花)、郑板桥(清,画兰竹)【近代中国史】(一)近代探索与抗争史1、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寻求市场。 爆发原因:1)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3)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选择鸦片贸易的原因) 中英南京条约(割赔开商)1) 内容:A. 割香港岛(领土主权损害) B. 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广厦福宁上)C. 赔款

39、2100万银元(加重经济负担)D. 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商定(关税自主权损害)注:虎门条约中确立了各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丧失)、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原则等 失败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影响: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使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警醒,寻求御敌之方 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无实践) 背景:鸦片战争战败,社会震撼 一批官僚士大夫树起“经世致用”大旗,寻求御敌之策 人物与主张:林则徐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来抵抗侵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制

40、夷”。(海国图志) 影响:启发人们冲破锁国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火烧圆明园】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遭拒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1) 内容: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控制清政府) B. 增开10口岸(沿海内地) C.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通商、传教(思想控制) D.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内河航运权损害)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割赔认开)1) 内容:A. 割九龙司给英国 B. 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C.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D. 增开天津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3、洋务

41、派(只学技术,不变制度) 背景:内忧外患 人物: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张之洞劝学篇 主张:中体西用(冯桂芬提出,张之洞完善) 内涵: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践: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1)背景:A.主张利用和学习西方“长技”来强兵富国,挽救危局的洋务派出现 B.清政府内忧外患2)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人物:恭亲王奕忻(中央)、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地方)4)内容:A. 前期(19世纪60年代初,以“自强”为口号)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厂(局)名时间所在地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1861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1865上海李鸿章、曾国藩金陵制造局1865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1866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创建新式海军(福建、南洋、北洋)B. 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民用企业创办(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因素)厂(局)名时间所在地创办人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开平矿务局1878唐山开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