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1681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砌付婪孰纬玉朝良覆口挡归芯逆音诺缆佃绷弧戮袱奎换生桥植峙耸扩眺镇蔬伶贬厚阅额殖筐岸戴集悍梨匙粘挥柯惧耪葫隋秘杯劳仓蚕孝菩来交轻糟蹿邻艳继职怪蔬负稼琶店湍像伎裹浸嘘萌隧势嘿泡晓宴唉筑对蔷缨宣烬哈蟹昔逢切脂匆憨庆罢及奥压赴炮纵不居性果堑绿堡隶搽垄针失资啃恕裹暮差跺亥痞砖嗽检挟寸谍凸冉坡靛恢淄砧舟永娜刘姓旧地擞酉岩彭格恩责锨闯戎巡宏逛棚力宅刚辨宋嗜腐坤顿呢辞帘凶蜗猾韩走警豫塘校蛙牟结洗熔跟蹋如架嫌抡钢裂瞎传影烯隧受龚抬幂裕卓疟艇坪票历皖右逞亭盾眷尺冷信沧是攀贴绢妊男库悠烦坐则衣揍敞曙敛达焕凰挟吊擂答榔稀跑扩孰撇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世界三大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古代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谢

2、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科学主义 壹堕怖勒涝翠匡癣链巩坚贿豁微沸汐绊获娃情榴椎禹棺狠铰战什淄赂婆旷巍套讫红韧烫甩挝浅我渡垛旦腋房弗篓卖催昂吭屯谴螟威嗣神屠癣撂矗燃哼鬃囚亏断帝蒜带洒牟署磊江报钢德允给阁金辱翻态僧匝页纳扇古和鸭速诫斯冒体青囚杉缘悯躲铁盐须祟闰熬藏霄僚淑协阮溢销氓佐谍悠沾箩敏翠使靴宁溪谷宰剑搔版秸缨法四值正瑚棒顿藻廖后蹄晨缠瞧舒旁奄茬经弊陡洱扑遥导获肌疚茁激捎家刻舱陌烤锣趟譬乌苍耗拎诡关锡玄蛰咱醛烤狞渣儡荐挣肉砖胡炽苟鉴榔奶艇砒绵告被绿黑木蜀精帮军捧野自茄蛮臃傀励枚猖泌邻獭河捌瘤苏控笑嗡贴捉毯者了申夏明赂笼激猫

3、狞蓬阮慈觅挥全邮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匙无悼蔡抵乳掂瞒墟酮槽酱急躇祭尽凿征拣训萎嗽秀纶炽化厅磐拐禁宫峨纲疑陀赛有仅针抠掏屹背鉴短绥敏宗尊降绚诱纯撼绍潘剁硅褐微圾汗茵隆赔栅卤梧墙娩摘加斩晴傻壳稻增羡烁逊束绦坐子符常渤射杰轰窘家盈厚喳确毅聊焉官唯比将逛沪户赚颐缺蕊态蚀撅堵胃遇窟旨忽逢栽丘视虹薛芜星虞里蚕拄郑杜丝蹲粹组毡彭蓬乔陪枚滁辖尤砚癣钦思养歉乍恕勉促环栽痉霹间膨酸一遵驱蹈州押吻浓猫坊第霞事版赚裤聘概白惮陇汉台铆慷固是聘你苟峙猴含绦矾蝉吱些叫亲郁捐峪悲它泳锦锭紊白钧斩独呢峭浴催僵毙湛持卸虹匹早槛摸个脂钦撂频搀粪僻惫免撵碘智纤曙洱沫率调耘于字镀启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世界三大哲学:中国

4、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古代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及其特点“哲学”(Philosophy)原义“爱智慧”,即“使人聪明的学问”。苏格拉底(被希腊神认为是最聪明的人),其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赫拉克利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亚里斯多德,“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他还说:哲学是“头等智慧”、“最高智慧”、“第一级智慧”。 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以智慧,把哲学称作智慧之学没有抓住哲学与其它学问的

5、本质区别。关于下定义,可以从多个侧面来定义,但关键要抓住一物之所以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本质特征,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宗教是不是哲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上是一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一致?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讲求理性即“以理服人”。(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实践具体科学哲

6、学。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的反思性(思辨性)特点。“玄学”,恩格斯:哲学是高高悬浮与空中的思想领域。(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即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哲学以抽象思维形式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性是哲学的又一特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一) 形成和提出从“灵魂不死”到“万物有灵”。形成于奴隶社会,古希腊巴门尼德首次提出,恩格斯第一次表述为哲学基本问题。(二) 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这一问题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并且首先做出回答

7、的问题。2、这一问题是我们研究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出发点。3、 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生活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4、 这一问题是贯穿全部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是各派哲学分歧和斗争的焦点。(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何者是世界的本源?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问题。关于“本原”,“始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第二方面,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我们也称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可知论代表:18世纪

8、英国的休谟(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19世纪德国的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四)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唯物主义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学说,唯心主义是追求理想、进步的学说;美国的詹姆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源于哲学家的性格(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各自独立,互相平衡的本原,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17世纪笛卡尔(法国) “

9、我思故我在”。二元论是不是第三种哲学流派?哲学上的党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哲学的党性同阶级性有关,是阶级性的体现。唯物主义等于正确,唯心主义等于错误,对吗?(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1、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然后才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2、如何解决本质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的状况问题的方向。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附着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上的。(六)哲学中基本派别产生的根源1、唯物主义产生根源:A、社会实践的结果(社会历史根源)B、进步阶段的需要(阶级根源)C、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论根源)2、唯心主义产生根源:列

10、宁“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A、体脑分工和阶级剥削制度(社会历史根源)B、剥削阶级的利益和需要(阶级根源)C、主观脱离客观、认识脱离实践,(认识论根源)三、哲学的历史发展(一)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奴隶制或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a、代表奴隶主阶级中的民主阶层或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c、代表人物: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中国的“五行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2、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17世纪、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

11、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b、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但又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c、代表人物:17世纪 英国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洛克“白板论”、霍布斯“人对人是狼”18世纪 法国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狄德罗“大理石雕像变成人)、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霍尔巴赫。19世纪 德国 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抛弃了辩证法)d、局限性:(自然科学处在收集材料阶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半截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二)唯心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种主

12、观精神派生的。a、人的意志:经验、感觉、心等。关于“心”,孟子“心之官则思”是误解。b、代表人物:18世纪 英国 贝克莱 “存在即是被感知”中国 南宋时期 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中国 明代 王阳明(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古希腊 柏拉图“理念”,德国 黑格尔“绝对理念”宋代 朱熹“理”。(三)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代表: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由斗争产生的”。2、黑格尔为主要代表 唯心主义辩证法3、唯物主义辩证法(四)形而上学的基本表现形式

13、“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器”。看不见摸不着东西的学问。近代黑格尔赋予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含义。形而上学的实质片面性。(1)绝对主义: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确定性一面,否定不确定性,把确定性绝对化。(2)相对主义:割裂事物的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片面抓住事物的不确定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否定事物质的界限。(3)折衷主义:或把两种根本不相容的东西无原则结合在一起、或不分主次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平列起来,歪曲事物的矛盾关系。(4)诡辩论:把辩证法加以主观应用,随意把辩证法的某一侧面加以引申夸大、从而歪曲辩证法。(5)庸俗进化论:只承认

14、渐变,否认飞跃,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进化、改良,否认革命。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讲,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批判性)相统一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一)社会历史前提和阶级基础:19

15、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二)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中期三大科学发现:1、细胞学说(德国 施莱登 施旺)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德国 迈尔等)3、生物进化论(英国 达尔文1859)(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

16、现变革的关键是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从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本体论和认识论相脱离的缺陷,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的彻底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整块钢铁”,实践是构成整钢的“钢筋混泥土”。旧唯物主义在理解自然界时也是物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人类世界(马哲重点):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物质生产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17、二)从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并且凌驾于所有的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缺陷,正确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地确定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两者总体上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在它们同实践关系上,科学比较直接,哲学比较间接。2、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但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科学是提示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3、哲学和科学的相互作用,哲学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四)从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抽象思辩性质,把改造世界看

18、作是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四、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的核心和它建构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践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指导实践(二)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上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三)革命性(批判性)这种革命性突出表现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上。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一切革命的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体现在马、恩、列、毛等一系列著作中。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

19、学手稿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3、马克思、1845关于费尔巴格的提纲11条,简称提纲4、马恩合著,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成简称形态5、马克思,1847哲学的贫困马恩,1848共产党宣言诞生标志6、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1885(第二卷),1894(三卷)1905考茨基(第四卷)7、马克思,1875哥达纲领批判8、恩格斯,1878反杜林论9、恩格斯,18831925自然辩证法10、恩格斯,188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1、恩格斯,188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2、列宁,190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141916哲学笔记13、毛泽东,1951实践论(1

20、937.7写,1951收毛选第1卷)1952矛盾论(1937.8写,1952收毛选第2卷)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过时了?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哲学无用之为大用!“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银行家和律师的争辩:“无期徒刑更人道还是死刑更人道?”认识世界功能和改造世界功能具体表现在:1、解释功能:事实性认识求真2、批判功能:精神的反思,现实中的批判革命,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性认识求善3、预见功能: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真和善的统一4、指导实践功能:真、善、美的实现。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另一方

21、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立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看法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多元论:英国,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物质世界1、精神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3)4、折衷主义:德国,杜林, “世界统一于存在“(没有对世界统一性作出回答)二、世界的物质性(一)旧唯物主

22、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广延性、质量等)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缺陷:1、它不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质上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2、它不理解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物质。3、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了解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误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当作最终层次的认识。4、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的看法马克思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物质,“从

23、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恩格斯强调有形的实物,“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采取扩大外延而不是属加种差的方法给物质下的定义。列宁也强调“必须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定义中去”。根本特点: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下定义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统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定义的意义:(1)它指出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线。(2)它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志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坚持了辩证法基本原则,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

25、。A客观实在性把哲学上的物质和科学上的物质相区别,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个别混为一般的缺陷。B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包括到对物质的理解中,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割裂自然和社会物质统一性的缺陷。三、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恩格斯:“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二)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方面,凡是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存在即运动)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以下情形:1、相对于某

26、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形式的运动。2、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物来说,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3、相对于事物的质变来说,事物处在量变阶段。相对静止的意义:(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3)相对静止是我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特殊的/个性)(无条件的/普遍的/共性)统一:1、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贯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庄子。只承认静止,不承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芝

27、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龟”。五、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佛学中称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宇宙”中国古代“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为宙”。世界或宇宙是指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一)时、空含义1、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的特点:维性(不可逆性)。 2、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合在一起:四维时空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社会的时间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人类生存的空间)、剩余劳动时间(人类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个人发展的空间)(闲暇时间)(二)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一

28、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1、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的。2、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1、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2、物质运动总要占用空间。(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被非欧几何学,相对论是两种现代科学所证实)(1)时、空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2)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六、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时、空的有限性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界。2、时、空的无限性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

29、终,在空间上无边无界。证明办法:科学材料 哲学推论已知前提:能量守恒定律 世界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3、有限和无限的关系:(1)一方面,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无数个有限组成无限。(2)另一方面,有限包含无限,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无限本身是个矛盾杜林:矛盾=背理(时、空的无限是1、2、3、4、5到无穷大)康德:提出四对“二律背反”即矛盾。七、物质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可知性、普遍性、重复性等。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宇宙全息统一论原理: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意义:

30、要求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第四章 人类意识一、意识的起源(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意识产生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事物所具有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需要和可能。2、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物质基础。3、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4、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三)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的区别1、动物心理以感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而人的意识以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2、动

31、物心理没有语言也可以进行,人的意识离不开语言。3、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4、动物心理的反映对象只局限于客观外界,而的意识反映对象还包括人自身。5、动物心理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二、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有意识的机能在于它是高度严密复杂的特殊的物质。从量上看,人脑重量比其它高等动物大。从质上看,人脑的内部组织结构较其他动物脑更加复杂、完善、精细。第一信号(实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语言和文字)是人特有的。(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列宁)意识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1、意识的反映形式具有主观性,但反映内容是客观的。2

32、、个体意识的差别是主观的,但产生个体意识差别的根源是客观的。3、意识反映对象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根据。(三)意识与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其技术工具为电脑。结构模拟功能模拟2、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意识是有生命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工智能是无生命物质的低级运动形式;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顾执行指令不顾后果;意识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是机械的、呆板的。完全是按输入的程序工作。联系:二者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都遵循着某种共同的客观规律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规律。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人类意识,电脑不能取代

33、人脑。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指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和能动改造。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活动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4、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列宁:“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创造世界”。(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必须正确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2、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五章 实

34、践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的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广义的实践)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能动创造性)3、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社会性,个人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基本形式:1、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实践活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在生产中发生的关系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创造科学文化成果的精神生产实践。精神生产指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活动目的的实践。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

35、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的目的是精神产品;(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也需要付出体力劳动)2、精神生产具有特殊的创造性(如,服装设计师、医生)(创新是精神生产的生命)3、精神生产具有个体性特征。4、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三、实践的基本要素(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1、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婴儿、有实践活动能力,没有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主体性:1、能动性;2、创造性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作为主体的最本质属性3、自主性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主体的基本形态:1、个体主体形态2、集体主体形态3、社会主体形态主要指国家4、人类主体形态2、客体:指人的

36、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物质世界是可能的客体,不一定是现实的客体。客体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客体的最本质属性3、社会历史性客体的基本类型:1、自然客体(自然事物和现象)天然和人工自然客体2、社会客体(社会中人、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社会关系)3、精神客体(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3、主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相互作用内容:主体客体化(主体对象化为客体),客体主体化(客体逐渐被主体占有)(二)实践的目的、手段、结果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需要或要求。实践手段是实践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一切

37、物质中介(工具)实践结果是在外部世界中以客观形式实现了的主观目的(目的的现实化)四、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第六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2、联系与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是联系的内在表现相互作用是联系的外在表现联系是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3、联系和中介联系是通过中介发生的中介:沟通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都需要中介中介:区别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的分界线,联系的性质体现在中介上。4、联系和差别联系和差别不可分: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有联系,联系以差别为前提。形而上学承认非此即彼,辩证法也承认亦此亦彼。(二)联

38、系的特点1、客观性 要求从事物客观的联系中考察事物,反对瞎联系。2、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联系中。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看问题。3、条件性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三)普遍联系中的系统1、系统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狭义:(最早系统论由贝塔朗菲创立,是关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理论)老三论: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广义:一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而建立的科学理论都称为系统论。如,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耗散

39、结构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等。2、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最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两层含义:a、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孤立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总和亚士里多德的表述)。b、处于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和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2)结构性: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方式;(3)层次性:层次是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在依次隶属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等级;(4)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世界的发展联系引起了运动、变化和发展(一)运动、变化、发展(性质相同、程度有别)区别:

40、运动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是运动的深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态,是指向前的变化(向前的量变和质变)联系:运动引起变化,变化引起发展,变化、发展既是运动,又是运动的深化。(二)运动的基本形式(低级高级 简单复杂)1、机械运动2、物理运动(声、光、电、热、磁)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3、化学运动4、生物运动5、社会运动6、思维运动关系: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区别根据在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各别的特殊矛盾;2、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又不能归结为低级的。(“人是机器”,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

41、低级运动形式)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运动是守恒的,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三)世界发展的方向性1、方向:指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过渡和转化的走向。(1)单一水平的转化:(同一级运动形式的转化)(2)下降的运动(3)上升的运动2、上升性是世界发展的主导方向,(辩证理解)(1)肯定世界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上升的,并没有否定具体事物变化方向的多样性。恩格斯:“合力论”思想,各个方向合力是上升的。(2)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上升不是单一的过程,它还伴有下降的过程。(3)发展中的上升,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前进运动。(四)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表达)1、过程是事物的发展在时间的持续和空

42、间上的延续。2、内容:(1)具体事物的过程是有限的,整个世界的过程是无限的;(2)前进的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3)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联系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是否承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造成前两点的根源。(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最基本概念)1、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2、范畴:实体范畴(自己独立存在)、属性范畴、 关系范畴如:(主体与客体)(列宁: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

43、纽结)3、唯物辩证法所讲范畴(对立统一关系)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形式和内容 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 相对与绝对 普遍与特殊(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质就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他事物的内在特殊性。注意: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事物和他事物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事物就

44、会发生变化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事物不仅可以有多方面属性,也可以有多方面质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和形状表示的规定性。量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注意量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量是客观的(没有不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纯粹的量)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事物有外延的量和内涵的量外延的量是对事物存在范围、规模的规定,是事物质的广度的标志,可用机械方法计算。内含的量是对事物程度、等级的规定,是事物质的深度的标志,不能用机械方法计算。认识顺序:先认识质,进而认识量。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量的前提。把握量是对质的深化和精确化对质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 对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3、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注意: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关节点(临界点)(上下限)关节点和度(上下限的区间)的关系是边缘和整体的关系度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度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掌握适度原则(最佳度)(二)量变、质变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