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69964 上传时间:2021-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目标导入】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问题导学】一 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1、一口池塘中的鲫鱼和所有生物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1)群落的定义: 内聚集在 中 的集 合体,叫做群落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要点:同时、同地、全部生物、彼此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 组成,优势物种(2)种间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空间

2、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的定义?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有何特点? 观察书本72页图4-8和4-9,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群落的物种组成意义: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 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三、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2)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吗?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什么?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

3、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侵染的细菌竞争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特别提醒:几种生物种间关系的易误辨析(1)“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大鱼吃小鱼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2)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

4、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反例: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不是捕食。(3)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等。(4)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规律方法: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

5、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的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为捕食关系。(4)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四、群落的空间结构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某岛屿上植物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哪种结

6、构的体现?1. 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 现象 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 动物分层: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 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2)高山植

7、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五、(1)取样器取样(2)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1 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探究过程:(1)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 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 和 等。(3)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用诱虫器;简易法:

8、放在瓷盆内,挑选动物。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 采集。(4)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有关的 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 。(5)统计和分析丰富度和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 。(6)分析讨论:土壤中的生物能否被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 。(7)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特别提醒: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

9、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能力导练】1(2016通化模拟)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2(2016南京市高三期中)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10、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4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B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

11、对双方都有利C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D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5、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6.(2016河北唐山二模)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

12、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7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8(2016湖北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

13、层人工绿地14831827422林地13741909218农田11849211321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 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 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 cm。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问题导学】答案:一 1、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 2、物种 二 1、(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热带地区四2分层 镶嵌 主要与光照有关 食物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能力导练】答案:1.解析:选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

14、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及栖息场所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2.解析:选C。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3.解析:

15、选A。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4.答案:C 5. D6.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答案C7.解析:选C。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最好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因为它们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8.解析:选A。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D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