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75028 上传时间:2021-0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预案(贲友林)0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课教学之前,学生需学习六年级上册“理解比”“求比值、化简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预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一、理解1、定性把握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长边拉长(图)、宽边拉长(图)、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理解: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2、定量刻画思考:通过刚才

2、的辨析,我们理解到图是图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与图,图是放大了,放多大呢?我们怎样表述呢?出示图、图的相关尺寸。学生尝试定量刻画,表述怎样放大。自学教材,理解如何用“比”表述图形放大。3、梳理理解交流:关于图形的放大,要注意什么?探讨:原来的图形,如果按1:2处理,是放大吗?思考:长方形按照1:2缩小,长和宽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二、揭题三、巩固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学生讲解。四、操作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把一个长方形按2:!的比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五、解释交流:在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有很多。大家能举例说说吗?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复印机、显微镜

3、中的表述放大与缩小的“说法”,学生解释。教学思考:“基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即数学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学习情感,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切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在这节课中,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上述思考。1、尊重学生的已知、已有,重建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毋庸置疑,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淀了相关“放大”和“缩小”的理解,放大,使图像、声音、功能等变大;缩小,使由大变小。而这,也就构成了本课学生数学学习的特定视界。基于此,新课伊始,同时表现图形的“拉伸”与“放大”,在对比中理解“放大,长和宽都要放大”,进而,又以反例,以反衬

4、正、以反激正,促动学生完善理解“放大时,长边放大的倍数和宽边放大的倍数应相等”。在完成对“放大”的定性理解之后,紧接着,探讨关于放大的定量刻画。当我们谈及“放大”和“缩小”时,很容易直觉认为把原图边长扩大2倍,即按1:2放大,或许还会像学生所说的由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作出回答“4:1”。而数学上的规定,恰恰是2:1。本课的教学处理,先让学生把错误的想法暴露出来,继而引发学生看书自学的内在需求,并在交流中去伪存真,实现观点替代。2、相信学生的学习水平,放手组织学生按指定的比将一个图形“放大”和 “缩小”。在教材中,例2是组织学生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材是这样陈述的:先按3:1的比画出

5、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缩小后的图形呢?在这节课中,改成如下陈述: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陈述变得简单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了。而陈述句中的填空,是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误点”进一步巩固对表示“放大”的比与表示“缩小”的比的理解。画的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操作、独立完成。“不教”,是因为学生有水平学,不需要教师教。不过,“放”与 “收”是需要平衡的。画完放大与缩小长方形之后的观察、比较与交流,促动学生理解图形的各部分长度都是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的,而角的度数不发生变化。3、着眼

6、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对“放大”和“缩小”的理解。本课的学习,从数学角度看,为后继比例的学习以及中学里相似形的学习奠定基础。而“放大”和“缩小”,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正是在对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的解释过程中,巩固对新学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又让学生觉得 “原来如此”“有意思”“好玩”。当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时,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在更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一般教学时,我们考虑的是“怎么办(how)”的问题,不过,我们首先要注重事实,也就是“是什么(what)”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why)”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所说的为什么,不但仅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将图形放大;而是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探讨:为什么长方形的长、宽扩大相同的倍数,才定义为放大,如果仅长拉伸,或仅宽拉伸,可否称之为“放大”;或,长、宽都拉伸,但拉伸的倍数不同,为什么也不能称之为“放大”?这样“为什么”的问题研究,促动学生对“数学”增添了一份感悟与理解。总之,本课教学,力求调度学生已有的认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层层递进的安排中帮助学生逐步澄清认识,建构正确的认识。而这些活动的展开,教师不着更多的讲解,放手让学生自学、交流、操作、探索,重在让学生冲突、思考、领悟。一句话,相信学生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