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77304 上传时间:2021-0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 语文教学的根.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读” 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强调多读多写,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读的怎样?“以读为本”的理念体现的如何?还值得质疑。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读为本我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是既表音又表形表义的文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它如独立的化学分子,在滚动碰撞中能够自由地组词成语,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意会性极强的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所以,“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熟读

2、以至成诵,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言语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能够使注意力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必要手段。朗读,特别是多读,有助于记忆。现代心理学证明,613岁的儿童处于记忆最佳时期,但思维水平处于发展阶段,相对较弱,正所谓“多记性,少悟性。”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诵读一些名篇,能够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能够留待阅历的增长去逐步感悟。所以,教师指导儿童阅读,并不需“讲深讲透”,也不需要“问个不休”。另外,熟读成诵理应有

3、一定的数量。前人大致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读写水平,至少要让他们背诵二百来篇文章。由此看来,语文课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二、以读为本在自己教学中贯彻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熟了吗?实际情况往往是匆匆读过一、两遍之后,部分学生还不能将课文读通、读顺,老师就开始讲课文了,讲得多,读得少,宁愿将时间花在理性分析、解剖麻雀上,也不愿放在一遍一遍的对课文的朗读

4、上。岂不知,讲解只能使人明理,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有时在教学中,多数学生能读的准确、流利,但读的有感情、读的有滋有味的不多,究其原因,自己备课不备“读”或少备“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某个角度讲,教师读得有多好,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有多深。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学生卢雷找老师一起备开国大典,希望他对教学设计提供协助,贾老师第一句话就问学生:“课文会背了吗?”当卢雷说不会时,他立即对卢雷说:“课文背出来了,再来找我备课。”众所周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诵读均是一项不可荒废的“童子功”,但现在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却常遗

5、忘了自己的“以身作则”。我们从不敢在学生面前背课文。“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这朴素的话语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功夫在课前,功夫在“读”中。只有老师重视朗读并且读得好,才能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将课文读好,将语文课上的充满语文味。三、今后教学中如何落实以读为本宋代思想家朱熹曾提出了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仅仅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更强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尔。”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多读,并且要读好,如何读好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读

6、好的前提和基础。1、保证时间,区别对待语文早读、早自习尽量不要挪做他用,应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学生记忆有快有慢,对于读、背较快的学生,教师能够搜集补充背诵材料让其背诵。而对于记忆较慢、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给朗读、背诵的方法,积极指导其背诵。对读书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则要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激励其朗读、背诵。2、将读贯彻教学始终每遇新课,尤其是精彩篇目,要将读贯彻始终:一读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二读注意叙述顺序、理清脉络;三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四读体会感情、拓展延伸。整堂课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逐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把书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课堂上一

7、遍一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读出遣词造句的精妙,读的要求持续提升,直至熟读成诵!3、让耳朵享受美好的声音低年级学生上语文课,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让他们在老师美妙的声音里,最直观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中要重视师领读、生跟读,在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时,尽量少让学生个别读、自由读,因为这样一方面容易养成学生唱读的坏毛病,另一方面让听的学生听的磕磕巴巴,起不到浸润感染的目的,所以与其让学生磕磕巴巴的读,不如教师美美的领。4、教给读的方法,变换读的形式,调动读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读的方式,如朗读、默读,齐读、指名读,轮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跟读、开火车读

8、、抢读,听录音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的积极、读的主动,读的快乐。5、整合课程资源,搜集补充诵读资料仅凭教材上每学期二、三十篇文章,远远达不到阅读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开发诵读篇目,丰富学生的背诵积累,如可以搜集清浅的韵文、趣味盎然的童谣、优雅的古诗词、多姿多彩的现代诗歌等让学生背诵,以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6、备课时重视备“读”常言到“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学生读不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读的不好,备课时只注重了知识点、理解点的挖掘,而忽视了备“读”,对于新教材教师甚至没有读几遍,就匆匆教给学生,学生怎么能读得好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从教三十多年,上课时尚且要反复诵读课文以至熟读成诵,何况我等乎?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练“读”功,将课文读出味来了再备课、再上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