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4589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乡偶书》教学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回乡偶书教学反思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不过,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实行教学,后来想到“国学欣赏”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

2、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3、: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留有充足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其间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三.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

4、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如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能够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有着很多困惑与困难。1、如今的社会和家长始终抱着分数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尤其面对考试的压力,在对这样的非考试学科,学生和家长都不可能、也不会给予太多的注重;2、相对于严肃的评论和赏析,学生更喜欢一些无厘头式的搞笑,歪解作品,曲解作者,并以此称能,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经典文学的悲哀。总来说之,无论怎样,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们要持续地尝试,这中间也有不少歪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相信我们是可以培养出具备极佳的文学素养的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